《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新能源汽车产业统一思想 “安全”成为共识

新能源汽车产业统一思想 “安全”成为共识

2016-09-05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但追求安全是企业的使命。对于国内电动汽车企业而言,安全应该是‘一票否决性’的指标。必须让违规者付出代价,绝不能容忍‘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上演。”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话音未落,会场里便响起热烈的掌声。在一场以“安全保障创新引领”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他的这番话仿佛道出了现场所有人的心声。尽管数百名与会代表分别来自学术界、政界和企业界,大家却在电动汽车安全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8月21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了《电动汽车安全报告》,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介绍报告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利用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电动汽车产品技术的成熟度和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增加消费信心,并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行业监管体系,严格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创新双驱动过渡的关键。

  2015年被称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元年,在国家多种政策叠加效应的作用下,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超过当年汽车产销量的1.5%。这也让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消费第一大国。今年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1.5万辆和20.7万辆,同比再次增长将近1.2倍。值得一提的是,整车、电池、电机等关键产品都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部分产品还实现了批量出口。不少业内专家预测,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可能达到50万~70万辆。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新能源公交车辆要达到20万辆,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要达到1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在从试用向能用过渡,但离好用距离还很大、差距还很大。”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既预示着机遇,也暗藏着挑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强调:“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既重要又复杂,确实是涉及了全产业链,也涉及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全产业链来说,事故原因涉及电池单体、电池组和管理系统、线束、高压部分、充电桩、充电站等。”据他介绍,近来国内发生的17起事故中有4起是电池系统的事故,有6起是相关部件的事故,有两起是充电系统缺陷引起的,还有5起是违规改装或者不当使用引起的。

  “目前的电动技术和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相比,性价比还是偏低的。如果某些重要的核心技术没有进一步的突破,电动汽车将始终受到半途而废的威胁。因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还很脆弱,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因一两次大的安全事故而伤害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陈清泰的担心并非多余。据J.D.Power亚太公司日前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车辆的安全性和质量是中国意向购车者的首要标准,超过66%的高档车意向购车者和超过72%的非高档车意向购车者选择车型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安全。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论坛上表示:“过去人们常说,里程焦虑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痛点,但是没有了安全这一基础,里程的远近本身也就没有了意义。新能源汽车推广几年来,市场上对安全的质疑之声始终不断,说明广大消费者除了里程焦虑,还普遍存在着安全焦虑。”徐和谊表示,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应该从产品安全功能设计、产品测试验证、售后服务和培训等三个方面提高新能源产品的安全性能。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玉祥认为,电动客车必须从防水、防火、防触电、乘客逃生、事故处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从研发制造、运输存储、维修保养、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着手,在电池安全、控制安全、高压安全、电磁兼容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并对车辆、零部件运行实时监控,起到预警作用,保障大规模安全运营。

  据了解,目前工信部已经修订完成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规则》,这将大幅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条件要求,以此来保证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性能和安全。与此同时,工信部还组织制定了电动汽车远程监控标准,电动客车安全条件也即将发布实施。同时,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动力电池的编码、规格等标准正在编制、修订之中。这些都将为市场驱逐劣币,促进优质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新能源产品安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清泰坦言,“安全保障”主要还是靠“创新引领”。“今天的会议以‘安全’为主题,并不是说电动汽车就‘不安全’,而是我们大家都同意将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在国家支持政策向促进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车企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尤其是在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控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目前的技术瓶颈。“创新引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脱离政策补贴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的关键。扩张产能相对容易,相反核心技术的提升却相当困难。中国企业绝不能再走技术空心化的歪路。”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