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与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6-09-14
中国工程师创新处上升通道,合作式创新成工程师主流创新模式
2016年9月13日,上海 – 今天,全球连接和传感领域领军企业 itle="TE" target="_blank">TE Connectivity (“TE”)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电子一所”)联合发布《2016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2016创新指数”),了解和梳理过去一年来在华工程师的创新现状、挑战及变化。这是TE和电子一所连续第三年开展针对中国工程师创新的调研,结果发现:中国工程师创新正处于上升通道,而合作式创新成为当下工程师及企业的主流创新模式。
“创新驱动日渐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依托,而工程师创新是推动中国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我们再度和TE一起关注中国工程师创新现状,并且首次将工程师置于创新生态体系的视角下进行研究,观察微观层面的工程师创新常态,以及宏观层面国家创新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万鹏远先生指出。
TE Connectivity中国区总裁张超先生表示:“作为一家倡导工程师精神和文化的企业,TE肩负着推动中国工程师创新的责任。鉴于此,TE连续三年和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携手关注工程师创新的议题。‘2016创新指数’,一方面是肯定工程师在推动创新上的重要性,希望聚集社会各界之力共同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在华企业和机构完善创新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工程师创新正处在上升通道
得益于中国政府对创新发展战略的积极推动,中国的创新环境持续改善,中国的工程师创新正处在上升通道:2016年的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较于上一年增长1.83%,达到101.83(以去年的调研数据作为基数100进行对比);其中创新环境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创新活动指数、创新绩效指数分别比上年增长2.12%、2.19%、2.45%和0.54%。
从驱动创新上升的因素来看,工程师对我国创新环境的改善有着强烈的认知,对国家政策满意度和企业R&D经费投入满意度分别较上年提高4.02%和3.99%。
从创新影响力来看,改良性创新仍居中国工程师创新的主流,颠覆性创新有待推进。比如,以填补行业产品或技术空白的颠覆性创新比去年下滑7.73%;而以改进行业技术工艺、优化资源利用等的改良性创新均较去年实现增长。
合作式创新成为当下工程师及企业的主流创新模式
“2016创新指数”开拓性地将工程师置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并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包括了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调查发现:作为创新主体的工程师以及创新组织的代表之一的企业,与外界的互动和合作日益增多,合作式创新成为当下工程师及企业的主流创新模式。
从工程师的个体创新行为来看,在近一年来获得过创新专利授权的工程师中,52.3%的工程师与其他机构或个人合作研发申请过专利。从企业创新来看,约72.4%的工程师表示自己所供职企业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开展过创新合作,展现出开展合作创新的强烈意向。高等学校或公共科研机构是企业的主要创新合作伙伴,紧随其后的是设备、原材料或者软件供应商。此外,从驱动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动力来看,获取前沿技术是首要驱动力,其次是开拓新市场。
不同城市、行业及年龄段的中国工程师创新呈多元化发展
一线城市工程师创新动力强劲:针对全国14个重点工业城市的调研显示,上海、深圳、北京工程师的创新指数居于前列。从构成创新指数的四个维度看,上海市的创新环境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创新活动指数均最高;深圳市在创新绩效指数方面居首位。宏观创新环境的提升、优质的人才储备和优良的企业创新环境成为一线城市拔得头筹的强劲动力。
以通信为代表的科技行业领跑工程师创新:2016年工业领域八大重点行业工程师的创新指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通信/IT/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汽车。其中,以通信/IT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在创新绩效方面居于榜首,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则是创新指数提升最为迅速的行业,升幅达到20.04%;汽车行业则在创新能力方面名列前茅。
70后工程师渐成创新中坚力量:相较2015年,60后工程师仍然保持其创新引领者的地位,但70后工程师的创新指数与60后的差距由2015年的35.09分迅速缩小到2016年的4.59分,逐渐成为创新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80后与90后等新生力量的创新动能正在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