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英特尔备战迎5G时代 计算+通信实现万物互联

英特尔备战迎5G时代 计算+通信实现万物互联

2016-09-27

  英特尔正在不断发力并引领包括无人驾驶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在内的前沿科技趋势,并推动体育、汽车、时尚、医疗等跨界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在需求明确、关键技术逐渐清晰的趋势下,5G已从概念走向技术创、产品与应用场景探索。中国移动早在前几届的通信展上就展出5G隐形基站,此次更是推出了“增强型移动宽带”、“大连接物联网”、“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等5G典型应用场景;中国电信表示将适时开展部分5G关键技术实验室测试与外场试验;中国联通则在未来通信版块展出多项基于5G网络的前沿科技及设备,包括可支持大于10Gbps的5G大数据速率传输的MassiveMIMO技术、为未来新型基站实现方案可灵活适应不同地区差异化业务需求的5G虚拟化基站。

  而引领5G前沿步伐的设备商、芯片商们更积极地演示了一系列亮眼的5G创新。华为在展示5G网络的两大演进方向、三大核心技术和四大部署架构的同时,还演示了64T64R的5G高频和低频原型机;爱立信已与中国移动江苏无锡分公司合作在无锡进行了5G无人机试验,该试验是国家科技重大5G专项的一部分,也是全球首例无人机在运营商蜂窝网络上通过5G技术的验证;中兴通讯顺利完成了近期中国5G试验一阶段5G无线侧关键技术测试,并顺利通过了包括高频、新多址、新波形、MassiveMIMO等在内的多项空口关键技术的所有测试,成为展会期间一大焦点;诺基亚和上海贝尔的5G多连接和大规模连接技术、AirscaleBBU、FastMile、AdvancedHetnet设备墙、小基站、1830FrontHaul移动前传等不同方案也为5G做足了功课。

  计算通信为何是核心?

  毫无疑问,5G已彻底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移动通信演进。

  正如英特尔在多个场合提出的观点:面向万物互联和数不清的应用场景,5G不仅是ICT行业向前迈出的革命性一步,更是一个比无线和通信行业广泛得多的生态系统。因此,要想将数十亿人和数不清的终端实现互联,网络需要更加智能、快速、高效和低时延,互联的万物将从云端和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内容信息的能力——但要想真正发挥5G的潜力,只有先进的计算技术与更高效的通信能力真正实现融合时,才能实现。

  但并不是每家实力派企业都拥有足够进军5G大市场的计算能力的,而这恰恰是英特尔的强项。

  事实上,英特尔在更多发挥其“计算”优势的同时对当前和下一轮连接技术也看得非常清晰:LTE、毫米波、5G调制解调器、Wi-Fi、WiGig、蓝牙、以太网等种种跨越极端多样性设备和应用需求(从每秒数千兆的速度到超低延迟)的端到端普遍连接必不可少。

  今年2月,英特尔和AT&T已宣布合作测试并定义无人驾驶飞行器(UAV,也叫无人机)的机载LTE,英特尔也展示了移动边缘计算、毫米波和NB-IOT等技术演示。这些都是把移动通讯带入全球各种新物联网设备的重要步骤。

  未来,联网的每台设备都重新定义了连接并建立了一个新的融合点,意味着每台终端设备都成为一个默认通讯节点。而这其中,信息交流产生的计算和分析不仅在云端发生,也在网络和终端设备中发生。

  尤为重要的是,计算并不是在真空环境中进行的,它像连接一样无处不在。

  5G催生新生态

  为了实现5G连接和智能性,英特尔也已意识到,行业合作比以往更加重要,没有哪个公司能够凭一己之力推动万物互联的发展。

  为此,英特尔正在不断突破产业界限,与业界领先的厂商展开全面的合作,包括提供5G移动试验平台,加速早期原型解决方案的开发与试验,参与3GPP等标准组织的工作,与业界共同定义5G标准。在中国,英特尔积极参与了支持中国IMT-2020推进组组织的5G技术研发试验,并成为首批加入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

  同时,英特尔与爱立信和诺基亚分别合作了NB-IOT的基础概念演示,与Orange和爱立信联手对于使用EC-GSM-IoT的物联网进行了全球首批扩大覆盖范围的测试。在今年的台北电脑展(Computex2016)期间,英特尔宣布与富士康合作开发网络基础设备技术,以帮助通信网络转型并为5G奠定基础。今年6月,中国移动、爱立信和英特尔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最新蜂窝物联网技术的业务演示,标志着全球最新的蜂窝物联网技术从标准到产品实现了快速衔接。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特别强调,英特尔具备独特的优势,将自身产品和架构融入“云到物”大格局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将提供从设备、网络到云的5G端到端解决方案,并为终端设备制造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等提供支持。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