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政策频繁调整为哪般
2016-11-29
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公示了拟公告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第一批)企业名单。
行业政策频繁调整为哪般?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已经公布一年多,业界对这个文件的印象日渐模糊之时,国家工信部以这种方式把它拉回了行业的视野。这让业界感到有些意外。
但是,比起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三天前给业界带来的震动而言,这个“意外”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
行业规范迎“巨变” 产能要求飙升40倍
11月22日,国家工信部网站公布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此“征求意见稿”是对2015年3月国家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的修订。
“征求意见稿”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不低于80亿瓦时(8GWh),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不低于1亿瓦时(0.1GWh),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不低于1千万瓦时(0.01GWh)。系统企业年产能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4GWh)。
相比此前“规范条件”的规定,此“征求意见稿”对电池企业的产能要求急剧提高!其中动力锂电池不低于8GWh的要求,是之前要求的40倍;镍氢动力电池企业不低于0.1GWh,是之前的10倍;超级电容器企业不低于0.01GWh,是之前的2倍;系统企业不低于8万套(是之前的8倍)或4GWh(是之前的20倍)。
对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新的产能要求“不是高,而是非常高”;媒体则惊呼“动力电池行业将迎巨变,整合时代或将到来”。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据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按照 “征求意见稿”“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的“及格线”,截至2016年10月,能“及格”的动力电池企业仅比亚迪一家,预计到今年年底,产能达到“及格线” 的动力电池企业不超过4家。而像年产能在0.2-0.3GWh之间的合资企业三星SDI和LG化学,需将产能提高30-40倍,才能达到“及格线”,事实上已难以实现。对于一个接近150家企业的行业来说,仅有不到5家企业能“及格”。也就是说,若此“征求意见稿”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国内将有超过96%的动力电池企业无法达标,被淘汰出局。
可以想见,为了保证不被淘汰出局,很多动力电池企业不得不开始兼并收购。也难怪媒体惊呼“整合时代或将到来”了。
政策目的 莫衷一是
对于国家工信部制定如此“征求意见稿”的初衷,有业内人士分析,政府部门希望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该人士表示,从动力电池行业本身来看,现在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一方面迫使小规模、作坊式企业退出行业,抑制产能盲目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未来将补贴、资源导向优势企业,强者更强,有利于加快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更早降低成本。
但是,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表达了相反的观点。这部分人士表示,当前,国内有超过20家产能约为2-4GWh的动力电池企业,为满足“征求意见稿”要求,这些企业可能会在最快时间内新增2-4GWh产能,在业内掀起新一轮扩张潮流,带来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一周之内连续发布两则电池行业政策,可见政府部门对行业调整的迫切心情。两则政策分别出自国家工信部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有业内人士表示,对锂离子电池整个行业而言,电子信息司可能更有话语权。其所发布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是从技术、规模方面,对锂离子电池企业设置的初级门槛,而装备工业司所针对的只是车用动力电池领域。
目前,业内对这两则电池行业政策议论纷纷,对政策制定的目的也各有猜测。电池中国网认为,且不论未来实施效果如何,就眼下而言,这两则电池行业政策,特别是“征求意见稿”无疑会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如果按此“征求意见稿”,《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一旦正式发布实施,2016年已经上了《汽车动力电池目录》的57家企业,将面临再一次的重新检测审核。加上新政策对产能要求的急剧飙升,对绝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政策标准上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