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这48年 半导体巨头的辉煌与转型
2016-12-13
创建于1968年的英特尔公司(Intel),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企业,也是“硅谷”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英特尔的两位创始人,一位是发明了集成电路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另一位是提出“摩尔定律”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而公司的第三位员工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后来则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企业管理大师之一。
仙童半导体到英特尔
1927年,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也称Bob Noyce)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格林纳尔学院,同时学习物理、数学两个专业。195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29年,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出生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他曾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学士学位,并且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57年,诺伊斯和摩尔加入了由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创办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
肖克利曾因在贝尔实验室参与发明晶体管而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晶体管之父”。当时,他网罗了科技界的年轻英才,组建了一只梦之队。然而,这些天才明星们却无法忍受他。很快,诺伊斯和摩尔等八人便离开了肖克利。怒不可遏的肖克利称他们是“八叛逆”。1957年,这八个人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也称飞兆半导体)。
仙童半导体很快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创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奋的半导体生产企业,为硅谷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家公司为硅谷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被称为电子、电脑业界的“西点军校”、“硅谷人才摇篮”。仙童的公司文化既悠闲又人性化,在硅谷树立了典范,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诺伊斯的领导。
发明了集成电路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
1958到1959年,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诺伊斯先后发明集成电路,即将电路所有元件嵌入单片半导体中。基尔比后来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可惜诺伊斯1990年因游泳时突然心脏病发作而去世,无法共享这一殊荣。
1936年,安德拉斯·格洛夫(Andras Grof)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20岁时,他到了美国,并改名为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不久他进入纽约城市大学,后来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工作。
提出“摩尔定律”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1965年,担任仙童半导体工程师的摩尔在《电子学》杂志(Electronics Magazine)发表了文章《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组件》,文中预言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后来,这个预言被称为“摩尔定律”(Moore‘s Law)。
到1967年,仙童半导体成立十年时,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但是,由于无法忍受企业惰性,诺伊斯和摩尔与很多人一样,也选择了离开。1968年,他们创办了另外一家公司——英特尔(Intel),最终这家公司成为半导体行业的翘楚。
从存储器芯片起步
诺伊斯和摩尔找到了风险资本家家阿瑟·罗克(Arthur Rock)为新公司投资,罗克也成为公司最初的董事会主席。在新公司成立的当天,格鲁夫加入,成为公司的第三名员工。在英特尔创建初期,诺伊斯奠定了公司文化,开创了没有墙壁的隔间办公室新格局,取消了管理上的等级观念。
公司最初起名时,考虑把两名创始人诺伊斯和摩尔的名字都包含进去。但是发现“Moore Noyce”会被理解为“更多噪声”(more noise)。于是,公司就先取名为“NM Electronics”。当公司名字确定为“Intel”时,发现商标已经被Intelco酒店注册。后来,他们从这家酒店购买了“Intel”的商标使用权,公司才改成现在的名字“Intel”。据说,“Intel”的名字来源自于英文单词“Intelligence”(智慧),又与英文的“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很相似。
英特尔公司最初的产品是半导体存储器芯片。1969年,英特尔推出自己的第一批产品——3101存储器芯片,随后又推出1101和1103,这种价廉物美的产品深受欢迎,供不应求,它的诞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储器的灭亡。1971年,英特尔公司股票上市。
在英特尔公司,摩尔定律得到彻底的发挥和实践。从1970年代起,英特尔就构筑了其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以技术创新满足计算机制造商及软硬件产品公司更新换代、提高性能的需要。摩尔提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高额利润并将获得的资金再投入到下一轮的技术开发中去,才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下来。而摩尔的口头禅就是“改变是我们终身的热爱”。
遭遇日本企业挑战
1971年,英特尔通过购买日本企业的专利,生产出世界上第一个通用可编程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芯片“4004微处理器”,这个小指甲大小的芯片拥有2300个晶体管,计算能力已经达到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水平(那台计算机像房间那样大)。1972年,推出“8008微处理器”,拥有相当于4004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8800采用了英特尔8080处理器作为大脑。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个人电脑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74年诺伊斯卸任,摩尔正式登上了首席执行官的宝座,开始了英特尔腾飞的路程。摩尔十分注重技术的转化,消除英特尔研究实验室和制造部门之间的瓶颈,加快了新产品从实验室向工厂、向市场的转化。由于经营策略的正确,技术上的创新,这时的英特尔已经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巨人地位。
1978年,在英特尔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员工达到了一万人。1979年,安迪·格鲁夫开始担任英特尔公司总裁。
不过,1976年日本最大的5家电子公司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组建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不到4年时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一份日美两国芯片质量的比较报告显示,美国最好的产品的次品率,竟要比日本最差的产品高出5倍。1981年,日本的64K芯片以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占有美国,使英特尔的单个芯片价格在一年内就从28美元惨跌至6美元。
专攻微处理器 飞越“死亡之谷”
多年来,英特尔就是“存储芯片”的同义词。英特尔几乎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他们竟然在自己开创的市场上被人甩在了后面。由于其他产品利润的支持,英特尔对存储芯片的前途仍然抱有一丝幻觉。
1984年,公司存储器业务衰退,生产出的产品积压在仓库里,资金周转失灵,公司危机深重。英特尔的利润一落千丈,从1984年的1.98亿美元下降到1985年的不足200万美元。好在格鲁夫创立的目标式管理支撑住了企业运营的轴心。而且微处理器业务也逐渐成熟。
1985年,在存储芯片市场已经被日本对手打败的英特尔正徘徊在“死亡之谷”。格鲁夫在他1996年出版管理书籍名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望着窗外远处大美洲主题公园里旋转着的摩天轮,转向摩尔问‘如果我们下台了,公司再任命一个新CEO,你觉得他会怎么办?’” “摩尔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我呆呆地注视着他,然后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于是,他们果断地做出决定,英特尔进行战略转移,专攻微处理器。摩尔和格鲁夫将英特尔的主业转向微处理器时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历程。相较存储芯片,微处理器当时只是英特尔的副业。在公司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尔就等于存储器,可格鲁夫仍锐意改革。
微处理器是英特尔于1971年发明的。这个产品当时并不出色。当IBM选择英特尔的微处理器作为其个人电脑的核心芯片时,微处理器的需求量才陡然上升。但是,IBM一直坚持要英特尔把微处理器的设计特许权让给其他芯片制造商,以便自己总能得到稳定的供应和优惠的价格。
格鲁夫意识到,电脑市场很可能会迅速发展起来,但只要英特尔仍然与其他芯片制造商分享自己的设计,就只能作为一个命运不定的配件供应商,受制于比它大60倍的IBM。英特尔必须使自己成为微处理器的唯一货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1985年,英特尔推出了386微处理器,并宣布不会将该技术特许权授予其他制造商。IBM起初在他们的机器中不安装386。但是,当头号竞争对手康柏(Compaq)使用了386芯片后,IBM便回心转意,与英特尔达成协议,由英特尔为他们制造一部分386芯片,用于其产品组装。英特尔赢得了赌注。386芯片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真正里程碑。
格鲁夫在这次拯救公司的变革中关闭了7家工厂。1986年,英特尔解雇了8000名员工,亏损超过1.8亿美元。这一亏损是英特尔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亏损。1987年,摩尔将CEO的位置交给安迪·格鲁夫。此后,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
386芯片风靡一时,微软利用386芯片彻底改变了计算技术。其1990年推出、轰动全球的视窗3.0操作系统,正是为在386机器上运行而设计的。1992年,英特尔的销售额达58亿美元,利润首次突破1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英特尔和微软取代了IBM,逐渐成为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
管理大师安迪·格鲁夫
英特尔公司成立后,两位创始人安排安迪·格鲁夫负责生产。格鲁夫因此踏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领导他人。他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事业之中。
1981年,格鲁夫推出了他的“125%的解决方案”,要求雇员必须发挥更高的效率,以战胜咄咄逼人的日本人。英特尔公司还推出了“迟到登记表”,公司员工每天得工作10小时,所有在上午8:10以后上班的人都得签下大名。一天上午,迟到的格鲁夫也签了名。
1983年,格鲁夫将自己的管理思想凝练之后写入到了《高产出管理》(High Output Management)一书中。之后英特尔的成功转型,也使格鲁夫的“战略拐点”(也称“策略转折点”)概念流行开来。格鲁夫对“战略拐点”的定义是:“一个企业生命过程中即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刻。”
格鲁夫总结管理的要点在于,当达到某种增长速度时,所有的人都会无法适应,因而大局便随之陷入混乱。作为能够判断失败临界点的最高层经理,自己最重要的作用是,要发现全面失败即将开始时的那个最大增长速度。
1990年,市场总监向格鲁夫提出了一项展开大规模消费市场营销的计划。该计划的口号是“Intel Inside”(内装英特尔芯片)。英特尔高层主管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惟独格鲁夫说,“妙极了。就这么干!”这一宣传攻势竟然出其不意,把一个计算机的内部配件变成了世上无人不知的著名品牌。格鲁夫极其热衷于这项针对消费者的营销攻势,他亲自选定了“奔腾”(Pentium)的名称。
格鲁夫培育了一种“知识力量”否决“职位权力”的企业文化。在英特尔,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的观点提出挑战;条件是对事不对人,随时准备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要这样做,就需要数据。没有数据,一种想法只是一个故事。
安迪·格鲁夫在英特尔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像每位员工一样只有一张一模一样的办公桌;他在公司也没有特殊的停车位,他的办公环境并不比普通员工享有更多的特权。格鲁夫坚持极简风格,硅谷的一些公司在逢年过节时,经常举办一些奢华气派的狂欢,而英特尔的庆祝活动却非常简朴。格鲁夫会问员工,你们是要狂欢还是要奖金?我更愿意给你们多一点奖金!”英特尔当时有很多严格规定,每次进出公司都有保安检查包,每次下班都要排队检查,大家会感觉到很麻烦,但格鲁夫也像其他员工一样接受检查。
1997年,安迪·格鲁夫成为《时代周刊》(Time)年度世界风云人物,他的名声和威望被推上了巅峰。格鲁夫是美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企业管理家,也是最好的企业管理导师。
1998年,格鲁夫选择了急流勇退,将CEO传给公司总裁克雷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只留下更具象征性的董事会主席一职。2016年3月21日,格鲁夫于在美国加州洛斯阿尔托斯的家中病逝,享年79岁。
错过移动革命的艰难转型
1980和1990年代,英特尔的芯片推动了个人电脑、互联网的繁荣以及信息科技的全球扩张,那时公司的销售额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但在其后,规模比其小许多的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在高性能家用电脑和服务器芯片的设计上令人信服地打败了英特尔。
2005年,安迪格鲁夫昔日的助手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开始出任这家芯片公司第五任首席执行官。在艰难的2006年,欧德宁花了一年时间重新赢得华尔街的信心,他削减成本,努力建立形象。在他的领导下,英特尔井井有条,在与对手AMD的竞争中转败为胜。
尽管英特尔非常成功,但没能意识到,以2007年推出的iPhone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技术足够出色,实现了原本只有电脑才能提供的功能。英特尔未能搭上智能手机热潮的快车。它的名为“x86”的芯片架构,是为个人电脑(PC)开发的,不太适合用电池供电的设备,对后者来说,低功耗是一个关键因素。
手机芯片领域的霸主ARM公司是英特尔的强劲对手。ARM本身并不生产芯片,而是将设计许可卖给像高通、德州仪器和三星这样的公司,让这些公司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进,ARM则从许可业务中获得了适中但又比较可观的利润。在手机芯片领域,高通、联发科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份额。ARM公司在移动设备领域的突飞猛进给英特尔带来巨大冲击。虽然英特尔试图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推广x86架构芯片,但其销量远远不及ARM架构的芯片。
由于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大量的专利和庞大的规模,英特尔的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芯片业务仍然能享受丰厚的利润。虽然世界上80%的计算机芯片都由英特尔提供,但在其它领域英特尔还没能复制其在个人电脑领域取得的成功。伴随着PC全球市场的饱和,英特尔和它的合作伙伴们推动PC的进程举步维艰,即便英特尔倾尽全力推出超级本也无济于事。
2013年,欧德宁离任,布莱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接任首席执行官。科再奇对许多英特尔主要产品群进行了重新定位,承认英特尔过去对于优化自身芯片、使其更适合移动设备这件事重视不够,同时承诺将加速开发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凌动芯片。
因个人电脑销量连续第五年下滑,2016年4月,英特尔宣布全球裁员1.2万,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11%。英特尔公司表示,将重新侧重生产支持数据中心和网络连接设备的微芯片业务,从下降的个人电脑业务中转型。重组将“加快从PC公司向驱动云服务和数以亿计智能连网计算设备的公司演变”。
2016年7月,日本电信集团软银(SoftBank)以243亿英镑收购ARM Holdings。而ARM曾被认为是英特尔的潜在收购对象。最近,微软又宣布与高通达成了合作关系,推出了基于ARM处理器的完整版Windows 10系统。业内人士分析,这一事件将会对英特尔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使英特尔在PC处理器市场的主导地位不保。
随着近几年智能产品、VR、大数据领域全面爆发,英特尔正在向大数据、云服务、5G通信、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的多领域发力,让我们期待英特尔在新的“战略拐点”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