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能源汽车迫在眉睫
2016-12-30
回顾2016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度过了多事之秋的一年,先是在年初出现销量与上牌量之间存在近一倍的差距,高达7万辆的“数据黑洞”;在8月份又被公布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72家车企涉嫌不同数量和金额的骗补行为,其中涉及车辆共计76374辆、涉及骗补金额达到 92.7亿元。
不断出现的市场乱象,成为众矢之的新能源汽车被看作是新的“庞氏骗局”,呼吁科学补贴、严打严抓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之所以连续出现骗补丑闻,实质原因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仍处于“政策市”,尽管消费补贴政策初衷是培育初期市场,但长期执行补贴刺激,让很多企业患上了政策依赖症,以至于某些不良企业将骗补作为了企业发展初衷。
非法手段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现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在呼吁科学补贴的同时,严打关联交易以及拉高新能源汽车门槛迫在眉睫。
让新能源补贴更科学。
从目前的补贴方式来看,大额的补贴金在厂商和经销商中间转手,直接落脚到消费者身上的数目少得可怜,并且,在此过程中,大部分消费者也只知道国家对这款车有补贴,但并不清楚究竟有多大的补贴,也不知道自己能拿到多少补贴。如此混乱不透明的做法,显然不利于补贴金额用在实处和提高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据了解,为使补贴更加精准,四部委近期已提出了调整完善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方案,包括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资金由事前拨付改为事后清算;适当调整客车和专用车补贴方法,设置中央和地方补贴上限,防止出现地方配套补贴标准过高现象;适当提高推荐车型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
严打关联交易副作用。
关联交易现象在新能源领域可谓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在车企之间关联交易出现的频率更高。不少企业只要实现销售就能拿到补贴,那么,就有不少企业明着上假牌照骗补,另一些则通过关联交易假象,企图蒙蔽过关。这也是在今年年初爆发新能源汽车销售和上牌量之间存在巨大“黑洞”的原因,靠着国家和地方政策套取补贴甚至已经是一些车企借此盈利的通用方式。
举例来讲,如果一辆车的造车成本仅需11万元而国家政策补20万元,企业只要把车造出来,再卖给关联公司,即便把车全部销毁掉,也能赚取9万元差价。这样的政策漏洞以及巨大的补贴利润空间导致不少企业玩钻空子的把戏。
不难看出,大量关联交易的存在,不但挑战了新能源市场的公平原则和诚信机制,而且还会误导车企和消费者盲目地相信某些不真实的业绩,造成新能源市场环境畸形。
提高新能源产业以及补贴门槛。
尽管从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来说,不规范的企业会逐渐被淘汰,但显然,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采用更加严格的管理机制或许疗效会更快。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42.7万辆,销售40.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和60.4%,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但补贴标准过高、企业过度依赖补贴政策、享受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性能偏低、部分车辆实际使用率偏低等问题大量存在。
近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在征求相关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方案。从1月1日起,新补贴政策实施后,此前2016年1-3批推荐目录将全部失效,并进行重审。因此,已进入2016年第1-3批推荐目录的车型,务必在2016年底前完成销售和上牌。已有车型如不满足新补贴政策,2017年将无法进入新的推荐目录。
话说回来,新能源汽车屡出丑闻,但资金和不少金融巨头都纷纷选择涌入,相信其中蕴藏的巨大利润空间是最吸引这些大佬的地方。本来新能源汽车是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方向,如今却成为了不少公司换地方圈钱的阵地。车业杂谈相信,随着监管部门将完善管理机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环境将有望大幅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