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式增长,香港IC产业或将咸鱼翻身
2017-03-08
由于地域和经济环境原因,香港虽然只涌现了像晶门科技、卓荣集成电路这样小而美的本土设计公司,但在IC设计行业,香港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香港鸭寮街到汕头陈店镇再到深圳华强北,香港半导体元器件在分销行业的地位是显著的,在进口和出口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中国大陆大规模新增晶圆代工产能,扶持IC设计公司,大量海归科技人才和本土IC人才相继在国内成立的芯片设计公司,本土IC新星涌现,中国半导体在疯狂的成长。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IC设计公司从736家大幅增长到1362家,预计2016年有161家企业的销售超过1亿元人民币。
据ICCAD最新发布的2016年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增速最高的十个城市数据显示,香港增长34.34%的增长排名第六,北京上海无缘前十。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来形容香港IC产业最合适不过,这样的增长可以说是爆发式的,因为香港半导体一直被人诟病,严重落后同一时期起步的另外三条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
电子业是香港最大的产品出口创汇行业,占香港2015年总出口64%,尤以电讯设备、半导体及电脑相关产品为然。香港出口60%是电子产品,其中40%是半导体元器件,香港电子产品贸易的主要来源地及目的地严重依赖中国内地。在全世界来讲,香港还是消费电子一个重要的出口地,香港在电子元器件供应链中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香港是我国七大IC设计产业基地之一。
从全球半导体发展历程可以看出,IC设计公司需要直面全球市场竞争才能脱颖而出。内地的流片和封测得益于政策发展,香港设计内地生产的局势更趋明显。中国IC要走出国门,香港与内地同业的合作与优势互补,能否让香港IC产业这条咸鱼翻身?
香港IC产业发展近60年,为何默默无闻?
由于地域和经济环境原因,香港虽然涌现了像晶门科技(Solomon-systech)、卓荣集成电路(Appotech)等较有影响力的本土设计公司,但总体数量较少(估计在二三十家左右),大部分公司还非常年轻,不论是经验还是资历都较浅。但在IC设计行业和集成电路产业,香港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香港的半导体元器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IC封装制造、分销增值服务和IC设计。在香港半导体业,第一个阶段是生产,第二个阶段是市场营销,第三个阶段是设计。香港的半导体业从60年代开始,最有名的是仙童、MOTO、飞利浦、富士、TI、NS等国际大公司,这些公司来的时候第一个是做封装厂。
从电子业发展的历史来看,60年代韩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还没开始,而菲律宾和香港那个时候差不多同时开始有半导体业。在生产制造部分转移到香港后,一些市场部门也开始在香港成立,从8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巨头,例如摩托罗拉,也开始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
但在2000年左右由于这些国际半导体公司纷纷搬去中国大陆,且香港IC设计公司的开发项目并不高端,但要求较快能赚钱。同时很注重成本和设计周期的控制,基本上都是先有潜在客户,然后才有产品。虽然给香港留下一批IC人才,但面临来自国际巨头、台湾地区和大陆众多同行的竞争,大多数香港IC设计公司选择在一些细分市场寻找机会,产品线还较单一,且倾向于和香港制造商合作,面向出口市场,错失大陆内需。只有一些针对特定市场、特定需求的小公司才有机会、才能生存,像晶门科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此外,香港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在引进人才,但文化融入方面的因素使得外来人才的稳定性是个挑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前特首董建华曾提出要建矽港,与台湾张汝京合作发展半导体产业,但是被抨击此举是炒地皮,最终张汝京在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
香港IC设计实力不容小觑,潜力巨大
香港的优势在于通信、语言方面,但是劣势在于人工成本高、地价贵,缺乏产业政策支持。目前,香港主要是做Marketing,找市场策略。不过,随着大陆团队比例上升,一种新的前店后厂形式出现在IC设计公司,那就是香港做产品定义和市场,知识产权管理,内地做设计和fundry和封测,再由香港做渠道和营销策划,具体销售工作在内地和国际市场分头展开。
对于IC设计公司来说,重要的是跟系统厂商要紧密结合。中国的系统厂商主要是针对国内市场,但是从香港来看,则是针对韩国、日本、全世界市场。另外,海外市场比较注重IP专利,而香港的法律跟西方类似,因此他们更加希望研发和设计放在香港来做。
对于发展IC设计业,香港还是坐拥不少优势:
•政府对知识产权(IP)保护的监管力度很强;
•在物流、资金、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政府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持体系完善,购买探测及测试等昂贵设备时会根据企业实际设计水平有的放矢,因此能真正派上用场。
•香港政府对扶植本地IC设计产业也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和设立专项资金,但不会对享受这些优惠条件的IC企业进行干预。
同时,香港各大学的电子系在整个亚洲的排名前列。另外,现在一位资深设计工程师的年薪,内地与香港已经很接近。香港公司只需支付员工工作的8%作为强积金,是内地的1/4成本。香港IC公司大批雇佣内地员工,主要负责研发、产品设计和开发、管理、物流支援以及市场推广等。
鉴于市场瞬息万变,技术亦不断进步,香港公司都着重迅速回应,务求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很多港商已进一步加强品质保证及环境管理系统,获取ISO 9000认证及ISO 14000等认证,分别是国际认可的品质管理系统标准以及环境管理系统标准。
香港的IC设计产业正在取得快速发展。受益于国内LCD面板产业规模壮大,华大半导体旗下香港上市触控IC设计公司晶门科技,现金作价23百万美元收购Microchip的先进移动触控技术资产,获得Microchip的maXTouch半导体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相关设计数据库,以及超过500项专利,进军柔性OLED市场。
一年一度的香港电子展作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展会之一,也成为各大芯片厂商发布新品和战略转型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IC产业链条的一部分,虽然香港地区的IC设计公司尽管数量不多,但市场意识很强,其竞争优势也不容小觑。
香港IC分销活跃,能否比肩新加坡?
相比全球知名IC分销商和芯片原厂的亚太总部设立在新加坡,集成电路产业又被后起之秀内陆甩了十条街都不止。但是从香港鸭寮街到汕头陈店镇再到深圳华强北,香港半导体元器件在分销行业的地位是显著的,在进口和出口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报关物流和零关税政策优势。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电子科技发展相对还非常落后,绝大部分国人都还不知道IC元器件为何物。那时候,中国整个IC元器件行业都还非常的凋零,一方面元器件的生产商和分销商还非常缺乏,一方面很多厂家需要元器件都找不到稳定的供应商。当时国内的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有限,质量较差、价格也高,很多IC在国内根本买不到,所以那时候大陆内地的IC元器件供应主要都是经由香港而从国外进口的。
如今,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远超原油进口,全球芯片约六成市场在中国,年进口额约2000亿美元。IC是货值非常高的零部件,低的1KG货值一两千,高的货值1KG几万甚至十几万。所以这类高货值的电子产品要是按正常报关手续进口的话,不要算关税,光算增值税就高达17个点。所以,IC进口好多都会选择货代公司代理报关、进口。而零部件占香港电子产品出口约四分之三,大部分转口到中国内地作加工生产用途。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以价值计算,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电话/流动电话出口地;全球第二大的电脑零配件、影像录制器具及集成电路出口地;以及全球第三大的声音录制器具及电动微型马达出口地。香港是全球主要的贸易枢纽,所处理的转口贸易依旧十分庞大,特别是半导体和电子管最近三年持续增长。
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商有50%左右直接从分销商处购入零部件。全球TOP10的元器件分销商都在香港设有销售和客户支持站点,香港诞生的中小型分销商不计其数,包括帕太集团、贝能国际、百特电子、骏龙科技、创达电子、首科电子、创兴电子、三全科技、腾华电子、赫连德、至高电子、金丰捷电子、蓝柏科、摩尔电子、骏龙科技、扬帆科技、时捷集团、威柏电子……基本上本土混合分销商都在香港设有分公司或者办事处。
香港科技园公司作为香港IC产业创新中心,艾睿设立的Open Lab可为中小公司提供免费服务。去年8月,旗下的Robotics Garage获得艾睿电子与大型创客空间MakerBay的支持,举办了EVTech Makerthon活动,支持香港开发第一辆本地研发的概念电动车。车辆由电池推动,并结合车上一系列感应器、电脑影像、人工智能及其他最新科技。
没有新加坡的大型分销业者扎堆,香港却是亚太中小供应链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排名前十的两家本土IC分销商科通芯城和芯智控股并没有选择在国内上市,而是在金融市场更加发达的香港进行融资,国内最早转型互联网的科通芯城,最近几年营收蝉联本土分销商排名首位,成为港股科技金股之一。国内市场,香港帕太也成功借助武汉力源上市。
由于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减少、原材料成本上升和原厂整合改变销售渠道管理策略等,独立分销商开始关注海外元器件分销,开拓新兴市场。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港商注重产品服务及供货速度,具备国际人才团队,随着美国电子制造业的回流、亚洲电子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欧洲,未来或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