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荣的背后是战况惨烈

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荣的背后是战况惨烈

2017-04-25

  英媒称,中国对于新能源车的扶持和补贴以及技术的逐步完善使得电动车成为外界打破汽车行业壁垒的最佳入口,大量社会资本正汹涌而入,争相打造新品牌。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电动车领域仍将经历大浪淘沙,仅有少数企业能够最终胜出。

139db3d86b691911bd28ad062cdcb432.jpg

  私家车将成电动化下一个爆发点

  据,媒体4月20日报道,19日开幕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大亮点之一,除了通用、奥迪、比亚迪等老牌车企推出新款车型外,蔚来、前途等五家初创企业的新产品亦登台亮相,一并接受外界评判。

  报道称,美国知名电动车企业特斯拉虽然年销售仅10万辆左右,但其市值已近500亿美元,曾一度超越通用,成为北美最大市值车厂。麦肯锡汽车及组装咨询业务亚洲区负责人高旭表示,特斯拉的成功对于非传统车企都是一个鼓励,这也是吸引大量资本云集电动车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还解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其增长潜力及车企盈利能力让新企业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且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于电动车的扶持政策力度很大,不少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来吸引电动车项目落地,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亦具有很大吸引力。

  去年中国新能源车销售逾50万辆,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车展新闻会上表示,电动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下一个爆发点,会在哪里?毫无疑问,将是私家车。

  报道称,本次上海车展的五家汽车业新军亦将其产品定位于乘用车,且大多为中高端车型。

  资本跨界涌入电动汽车领域

  报道称,电动车的兴起,降低了整车制造的门槛,这成为大量资本进入整车领域的最大驱动力。

  瑞银亚洲汽车行业主管侯延琨近期表示,按照传统汽车制造模式,一家汽车公司在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研发投入至少在20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若是新车型没有200万辆销量,研发成本将无法摊销。而在电动车领域,电池等核心部件都可以买到,所以整车厂无须投入大量研发费用,成本分摊的盈亏平衡点可能由此下降至10-20万辆。

  你的研发费用、推广费用,基本上10万、20万(销量)就可以打平,这就给很多创业者看到了机会,而且还是市场空间巨大。他说。

  近两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共下发12家电动车生产牌照,每一家企业的生产基地投资额都是数十亿元。其中既有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也有类似前途汽车、云度新能源等新势力,这些新企业的股东只是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有些公司甚至没有汽车制造业的背景。

  而在尚未获得电动车生产资质的公司中,跨界进入电动车领域的例子更是不少。例如腾讯和易车创始人李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等一同组建了蔚来汽车。不仅产业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亦将新能源车领域作为下一个金矿,例如高瓴资本投资了蔚来汽车,金沙江资本联合吉利控股等一同组建了微型电动车企业--知豆。

  私募基金信中利资本高级合伙人刘朝晨指出,将把电动车作为他们基金进军新能源车领域的切入点,因为今年及明后年,会有一批有创新性的国产中端车型推向市场。

  到2017年、2018年,会有一批企业冒出来,冒出来你再布局就晚了。朴素资本创始合伙人彭健亦表示。

  荣景背后将面临惨烈竞争

  报道称,在当前的繁荣盛景下,一些业内专家却相当冷静。他们认为,未来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将相当惨烈。

  我相信80-90%的新进入者不一定能够站稳脚跟,这不仅是电动车行业,其他行业都有类似的经历。高旭认为,未来电动车肯定会有成功企业,但失败者将占绝大多数。

  他说,汽车产业的研究周期和生命周期,与互联网或电子产品完全不同,而且初创企业将面临传统车厂、内资及外资同行的竞争,竞争将会相当惨烈。虽然目前已有数十家企业进入电动车领域,但是从投资者、管理和研究团队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成功的基础条件。

  (新入行者面临的)挑战会极大,大部分都会死掉。全国首家新能源车综合服务商EVBuy董事长兼总裁张大伟亦认为,造车的门槛很高,国家扶持政策在未来3-4年会逐渐消失,届时能否量产、掌握核心技术、精准定位市场,都是关键因素。同时,主流汽车厂商会逐步入局,给这些新企业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这些新企业从概念到量产,有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这成长过程中,还要有很强的融资能力,要有足够多的资本相信他们能做成。

  私募股权基金渤海华美董事总经理夏雨近日表示,在新能源车领域,传统车企有自己的优势,有成熟的工艺流程和供应链管理,问题在于传统燃油车业务的包袱较重,而新兴力量的优势在于比较贴近终端用户需求,可更好满足用户体验,问题是能否做好汽车生产所需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品质管理。

  在各有各的短板的情况下,谁能先把自己的短板补好,谁就有希望胜出。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