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ARM合资公司会对龙芯、申威自主CPU造成多大冲击
2017-05-22
日前,日本软银麾下的ARM公司和厚安创新基金在北京签署了拟在深圳成立合资公司的合作备忘录。未来,该合资公司将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由中方控股的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开发与服务平台。
对于与ARM合资,不少网友抱着忧虑的心态。的确,在与国外公司合资这件事上,中国已经吃了很多亏,前车之鉴有很多,大多是市场给出去了,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而且利润也被切走一大块。但在当下中国的大环境下,对于这次合资要辩证地去看,既存在积极一面,也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
ARM合资的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自主CPU技术的进步——虽然在产业化和软件支持上有差距,但从芯片的性能来说,已经完全可以在嵌入式应用上替换掉国外芯片。加上中国市场的最大吸引力,ARM在中国合资是利益使然。
随着PC和手机、平板等产品增长相继进入瓶颈,以及5G万物相连时代即将到来,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个风口。在物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电视、空调、冰箱、微波炉、热水器、洗衣机、汽车、电饭煲、安防监控设备、电表、水表、家用路由器等都会被网络连接起来,我们在下班前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远程操控家中的家电,设置空调温度,或者让热水器加热,让电饭煲或者微波炉加热食物。或者让路由器开始下载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乘坐可以无人驾驶的汽车回家(无人驾驶技术足够成熟后)。这样一来,可以大幅方便人们的生活。
除了方便人民生活之外,将工厂用网络连接起来,也能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加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未来的工厂会朝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工厂在淡季的闲置产能,也可以通过提供代工服务的方式,在网络上明码标价,给一些初创小公司提供定制化服务,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如果要实现民用电子设备的“万物相连”和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改造,就离不开各种芯片的鼎立支持,比如WIFI芯片、射频芯片和CPU/MCU等。考虑到全球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中国庞大的传统制造业,这会是一个异常巨大的市场,而这也是Intel、ARM、高通等国际巨头纷纷布局物联网的原因所在。
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电子消费品市场,也生产了全球大部分的电脑、手机和电视,拥有一大批非常有影响力的PC、手机、白色家电整机厂,而且还形成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一批ODM厂商,以及非常完善的下游产业链。这使芯片公司无论是贴近下游产业链,还是贴近最终消费市场,都有必要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
合资不是“引狼入室”
该合资项目,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有积极的一面——中国资本和公司能够更深入的参与到ARM的产业生态中,能够把更多的利润留在国内。如果能够有一家虽然在技术上一定程度受制于人,但却具有较强造血和盈利能力,而且还是中资控股的公司,这对于壮大中国IC设计产业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提供较高薪酬的就业岗位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合资公司业务如果能够推广出去,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壮大人才库。
ARM在中国有100多家合作伙伴,比如从事手机芯片开发的华为海思(麒麟)、展讯、大唐联芯、小米松果,开发多媒体平台的中兴微电子,开发平板电脑芯片的全志、瑞芯微,以及购买了ARM指令集授权开发服务器CPU的华为、飞腾和华芯通。
因此,把本次合资视为“引狼入室”是不合适的,因为ARM虽然在此前并未在中国大陆成立合资公司,但在众多国内ARM阵营IC设计厂商的支持下,ARM的芯片早已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ARM阵营IC设计公司也没有能力自己搞一套可以与AA体系、Wintel体系相抗衡的技术体系。长久来说,在商业上继续买ARM技术授权是必然的,那么与其向日本ARM购买IP授权,还不如向国内的合资公司买IP授权,这样更多的利润会归属合资公司,可以留在国内。简言之,合资积极的一面就是把更多利润留在国内,以及壮大国内IC设计产业和培养一批应用型技术人才。
合资也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
合资最大的消极因素就是会混淆实现安全可控和做强产业两个目标,比如很多合资公司将国外芯片穿上马甲就宣传自主可控,本次的合资公司也有把ARM设计的IP包装一下变成“自主可控”的IP的可能性。
其次就是合资公司的设计团队是否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做到不依赖国外技术支持独立开发芯片,实现CPU的核心IP全部自己掌握,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目前,国家对自主可控的定义非常模糊,压根就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像龙芯、申威这样真正实现核心IP自主掌握的属于自主可控范畴。但一些购买ARM 的IP做集成的厂商也宣传产品自主研发、自主可控,其整机产品已经在特殊领域应用。还有某公司买了IBM的Power8,穿个马甲,也宣传自主可控,还曾经试图打进党政军市场。
更吓人的是,与WIN10政府版遥相呼应,有人开始鼓吹“国产X86 CPU”,把垄断世界的Wintel变成“中国国产Wintel”,而且这种论调还颇有市场。某合资公司就把位于美国德克萨斯的Centaur公司的设计/版图买过来,重新在台积电流片,然后改头换面变成了国家“十二五”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创新成果,而且在政府保密电脑开展批量应用......
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容易让人怀疑,在中国政府对关键领域有自主可控要求的背景下,ARM显然是很难符合自主可控要求的,那么就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包装一下,然后ARM设计的IP就变成“自主可控”的IP。
另外,就是关于能否形成技术能力的问题。在不久前“永恒之蓝”席卷全球,有网友发起了Linux是否比Windows更安全的讨论,但实际上,只有相对安全,没有绝对安全——即便是Linux也存在很多漏洞,比如在去年10月曝光的Linux Dirty COW漏洞。真正做到信息安全,关键在于自己的技术能力,真正有能力,即便存在漏洞,国内技术团队也能找出来,如果能力与国外巨头存在较大差距,即便是代码全部国内工程师自己写,也挡不住国家级攻击者。
同样,合资公司的关键一点就在于能否培养一个具备不依赖国外技术支持,独立开发芯片的技术团队。但要实现这一点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ARM的产品线非常全面,有系统IP、物理IP、GPU、视频解码、显示等产品。其中Cortex-A系列面向开放系统;Cortex-R系列面向嵌入式系统;Cortex-M系列面向各种微控制器;SC系列面向支付、电子政府、SIM卡等安全市场。
正是因为有非常全面的产品线,使得ARM可以直接用合适的IP去应对物联网的各种应用场景,这样一来,压根就没有重复造轮子的必要,把ARM现成的IP拿来用就可以了。但不经过实践,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能力。而且消化吸收的技术难点也是比较高的,首先要有一个具有丰富经验、有战斗力的团队,但这种团队国内非常稀缺。如果单靠少数老兵,加上几个外援,和一批校招的学生,这种团队的战斗力是比较有限的。
即便拿到了没有做手脚的源代码,但要完全读懂也非常困难,而且必须要有设计文档,最好是有师傅领进门。但无论出于经济利益考量,还是日本方面出于对技术泄密的担忧,ARM完全没有任何动机去在中国培养一个竞争对手。而且虽然中资控股,但话语权肯定还是在ARM手里的,这点很有可能会类似与微软合资搞的WIN10政府版。总之,该合资公司培养的人才很有可能是偏向如何去使用ARM的IP,而不是如何去自主设计IP。是否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是值得商榷的。
结语
其实,本次合资并不会对龙芯、申威这样的自主CPU造成多少冲击,因为Intel、AMD、IBM、VIA等公司已经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或者开展技术合作,在这种情形下,再多一个ARM也无所谓了。何况ARM早已随着国内ARM阵营IC设计公司来到国内,在与ARM成立合资公司之前,自主CPU已经在党政军市场与ARM发生过数次角逐。
此外,物联网市场非常大,不论是Intel,还是ARM都没有独吞的能力。而且在物联网方面,对生态的要求不像桌面那么高,自主CPU只要找准定位,深耕自己的细分市场,也能有所斩获,建立自己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