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全网通手机的受益者究竟是谁

全网通手机的受益者究竟是谁

2017-06-29

近日智能手机全网通和阉割版在网上吵的沸沸扬扬,笔者在这里从CDMA的发展以及当前在全球的情况等方面来谈中国是否有必要强推全网通手机。

1498617264971099937.jpg

CDMA是一项优秀的技术,在1980年代末高通从interdigital手里买来并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初期CDMA并没被各方看好,高通坚持开发最终获得了CDMA专利的垄断性优势,只要用到CDMA那么就一定用到高通的专利。高通由此建立了其专利收费模式,这让高通获得了丰厚利润的同时却也限制了CDMA的发展。

在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2G网络的时候,其实也有考虑CDMA的,当时CDMA和GSM之间并没有哪一方形成绝对的市场优势,不过由于高通要价较高最终导致中国选择更开放的欧洲标准--GSM。由于中国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支持,GSM的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壮大了GSM阵营,最终让GSM成为全球最成熟的2G标准。

进入3G时代,全球产生中国的TD-SCDMA、欧洲的WCDMA和美国的CDMA2000标准,由于都用到CDMA技术因此如2G一样都要向高通缴纳专利费。与2G标准一样,高通的CDMA2000标准较为封闭,而欧洲的WCDMA更为开放,最终WCDMA成为全球最通行的3G标准,中国TD-SCDMA则凭借中国移动一家之力获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成绩。

3G采用CDMA技术导致被高通收取昂贵的专利费,欧洲和中国在2003年末开始商谈合作制定4G标准希望绕开高通的专利,最终双方确定合作推动LTE技术,LTE以SCFDMA、OFDM为核心技术,欧洲推的是LTE-FDD频分标准,中国希望延续自己在时分技术上的专利推TD-LTE。

2006年中国和欧洲完成了LTE的可行性研究,高通才刚刚完成CDMA REV.B技术研发匆忙推出4G标准CDMA REV.C希望与LTE对垒争夺4G标准话语权。CDMA REV.C后来改名叫UMB,在高通的宣传中UMB的技术规格是相当高的,但是两年之后高通突然宣布放弃UMB,有分析认为可能是UMB存在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2009年初中国和欧洲合作发布了LTE第一版标准,至此高通在4G标准制定中可以说是完败!

高通当然不甘心,其此前已通过收购拥有OFDM技术研发优势的Flyrion,但是相比起在2G和3G标准中完全拥有CDMA专利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谈到专利费的时候,它都强调3G和4G是不可分割的,以继续维持其专利费收取模式。

CDMA早期是由中国联通运营的,2008年底中国联通将其交给中国电信运营。CDMA专利费之昂贵可以从2013年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手机补贴数据看出来,这一年中国移动销售了1.55亿部TD-SCDMA手机,补贴金额在263亿,中国电信估计销售了6000万CDMA手机补贴金额达到200亿,CDMA每部手机的补贴金额接近TD-SCDMA手机的两倍。

在全球市场,早在2012年及之前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都宣布CDMA退网,仅次于中国电信的CDMA运营商--美国Veriron也宣布将在2019年底关闭CDMA网络,中国电信今年也获得了将其用于CDMA的800MHz频段建设LTE-FDD,可以说CDMA将很快成为历史。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占有中国4G用户数的八成以上,这部分用户出国漫游只需要使用LTE、WCDMA、GSM,而当前的五模手机足以支持这部分用户的需要。此前笔者也分析过,中国联通支持全网通其实对它并不利,中国移动力推的五模手机本就支持中国联通的2G、3G、4G,它可以坐享红利,而支持CDMA导致中国联通的手机成本增加了,甚至可能因此导致部分用户转网至中国电信,毕竟在网络覆盖上中国联通不如中国电信。

支持全网通的芯片成本较高,此前国内某手机企业支持全网通的手机通过外挂CDMA基带的方式支持全网通导致手机功耗过高并且不稳定,全球第二大手机芯片企业联发科早在2014年就宣布可以支持CDMA然而直到去年其都是通过开发单独的CDMA DSP的方式来支持CDMA造成基带成本和功耗过高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强推全网通手机其实并没必要,反而因为推全网通手机让拥有CDMA技术专利的高通由此获得了更多的专利费,让高通成为最大的获益者,而中国手机用户却因此付出了更多的费用。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