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商业模式的风险还比较大
2017-08-21
17日,由新华网主办的2017第七届中国能源高层对话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调整能源战略、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储能正逐步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技术。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做主题演讲,加快推进储能技术规划应用需政企合力。
.刘勇通过5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政策方面,国家已经相继发布了关于调风、微电网可再生能源规划以及储能产业指导技术和储能的技术路线图,在这方面给予了储能一些准入的空间和支持的力度,细化的市场参与机制和运行机制还处于一种初期的阶段,没有到实际操作的阶段。
刘勇认为,未来政策的方向上希望朝这几个方向大力推动,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以及到标准体系的建设。顶层设计要结合具体的相关的产业规划,比如说电力、可再生能源、微电网等。技术和标准主要是系统集成技术,比如在高原高海拔地区的防沙、耐高温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模式,现在还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商业模式的风险还比较大。
第二,储能的技术路线。物理储能、电化学、化学和热储能。技术的一些挑战,包括储能技术特性的指标、服役年限、循环寿命、启动时间、响应速度、运行温度等。刘勇对几种技术路线在具体的应用环境当中的作用都做了相关的说明。比如在压缩空气,现在有些研究院和高校都在做,目前还没有形成压缩空气储能电力设备的供应商和建设单位。分冷储能,调频以及数据中心已经在运作。铅酸、铅碳、锂电池在相关领域应用的情况,现在在储热方面已经做的一些工作。这三大领域是储能目前在一些技术方向上主要应用的内容。
第三,储能市场前景。新能源并网电站配置、用户侧、通信、微电网,能源互联网,还有多能互补,电力替代领域都有储能很好的机会。
刘勇介绍,目前企业在海外寻找的合作一是跟电力服务商、运营商合作,还有当地的经销商、光伏企业,已经建立一些相关的合作模式。目前主要开拓的是美国、加拿大、英国,还有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这些地方主要是做调控调频、微网和储能的市场。到2017年上半年,储能的装机大概在1.1GW左右,不包含抽水储能和储热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投资回报期比较长,比如在调频辅助服务里面的投资回报期最快也得三年,一般四年左右,江苏、广东,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推出的盈利模式,铅酸大概六到八年左右,锂电大概八到十年左右。铅碳的建设成本每千瓦时在1000-1200元/KWh,锂电在1500-2000元/KWh,明年锂电大概在1000-1200元/KWh或者1200-1400元/KWh左右,建设成本下降幅度比较快。
刘勇说,如果说储能产业想快速发展,技术进步、装机量的扩大、成本的降低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但是要建立在产品进一步优化,标准体系、政策支持和产业资本以及规模化应用相匹配进行。
第四,储能发展难点。价格机制不明确,应用收益衡量困难,商业模式不清晰,系统成本偏高。项目一般在系统集成商,但是整个商业模式风险压力还是比较大。从短期来看,一个是技术,技术路线比较多;第二融资渠道,第三系统集成商那,有些产品还在智能化、模块化方面做进一步的优化。
第五,政策建议。大规模的储能相关项目今年比去年增加很大,大规模应用已经开始起步,要建立我国的储能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建设。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加快制定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包括储能的标准体系、市场规范以及区域性试点示范项目,包括峰谷电价,但需要把峰谷电价差拉大一点,包括税收优惠,尤其是对项目运行和数据的采集要进行透明化的管理,为未来的政策提供一个有利的支撑。
刘勇最后说,系统集成商要优化在能源互联网互补,包括相关应用场景集成技术的优化以及大容量储能系统要进一步的关注。材料和装备这个领域也应该引起重视,它的产业链、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生产、制备,这主要是锂电领域的相关布局。还有模块化,容易维护,安全可靠,成本低,循环可利用的储能技术。两化融合,对产品生产环节有一定的要求,智能化、标准化、自动化,提高产品竞争力。最后要建立产业链的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平台,包括标准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