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向指纹识别说再见 想打败人脸识别必须这么干

向指纹识别说再见 想打败人脸识别必须这么干

2017-10-14

9月13号凌晨,苹果发布了十周年纪念版iPhone——iPhone X,刚发布,其齐刘海造型就遭到众人“调戏”。这款苹果今年的王牌手机因为这个齐刘海,让Touch ID指纹识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Face ID,这是否就预示了智能手机的人脸识别时代要开启?遥想2013年,iPhone 5S开启了手机指纹识别时代。

指纹识别当真已成明日黄花?在未来,指纹识别还能有什么作为?对此,记者采访了Synaptics生物识别产品部营销副总裁Anthony Gioeli,他有怎样的见解呢?

1507802140319015484.png

Synaptics生物识别产品部营销副总裁 Anthony Gioeli

假手指让指纹识别成为“纸老虎”?

用假手指破解指纹识别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4 年,一位黑客用德国国防部长手中的高清照片创建了一个指纹的替代方案:通过橡胶来伪造假手指的方法已经能够成功解锁手机。为此有厂商对外宣传自己拥有“活体指纹识别”技术,不过很快“活体指纹”也被破解。前不久,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制作出一种更“真实”的假手指,目的是改进指纹识别技术。

可见我们经常讨论的安全性一次次被“拷问”,Anthony Gioeli表示:“Synaptics拥有广泛的高性能Natural ID系列电容和光学指纹识别传感器解决方案,均采用Synaptics SentryPoint软件/固件技术来确保其安全性。针对手机的不同细分市场,如高端旗舰机、主流机、入门机,Synaptics都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需求。”

其中SentryPoint技术就是Synaptics口中的安全保障,据了解该技术包括Match-in-Sensor(传感器匹配)技术、Quantum Matcher指纹模板匹配认证技术、PurePrint防欺骗算法,以及支持TLS 1.2加密协议的SecureLink 256 位高级加密标准(AES)。这里的PurePrint防欺骗算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指纹图像,从而区分真假手指。

而多重生物特征融合引擎软件MultiMatch却开辟了另一种安全认证思路——融合。一个融合引擎的安全认证组合方式的案例包括:指纹+面部识别;指纹和面部识别(可选);指纹或面部识别二选一。

想轻薄就要集成

毋庸置疑,智能手机正在向更轻薄更便宜的方向发展,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手机零部件被集成到一起。触摸控制器、指纹识别传感器以及显示驱动器的集成似乎也成了这背后趋势的一组解。从下图也可以看出,传感器的集成已经成了一种行业趋势。

Anthony Gioeli表示:“Synaptics的TDDI单一芯片解决方案,开创了触控与显示的集成;同时Synaptics将致力于引领FTDI解决方案,将指纹、触控和显示集成在一起。”

据Synaptics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卢兵前不久介绍:“5年前,我们提出了显示触控合一(TDDI)技术,2016年该技术迎来大爆发,预计2017年我们会在TDDI的市场中占到40%的市场份额。”

其实集成化的发展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由不同公司自主决定怎样给显示屏增加触控传感器,以及分离式叠层显示面板的多个层由不同公司提供,可能导致设计比较复杂、成本上升、运行可靠性下降。TDDI设计的普及的根基应该是解决了市场内存在的一些矛盾,不仅仅是设计上的难点。

屏下指纹识别没那么简单

电容式指纹识别传感器最多能透过350微米的盖板玻璃。然而,in-display解决方案中需要穿透的玻璃厚度可达1.5毫米。与电容式解决方案不同,光学指纹可以穿透这一厚度。这就是采用光学技术来做in-display指纹解决方案的主要优势之一。电容式指纹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此外,将光学指纹传感器应用于诸如智能手机等设备中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将传感器缩小到能够放置于手机内部空间,同时不增加它的尺寸,特别是厚度。

Anthony Gioeli认为:“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了。当下光学指纹的成本要高于电容指纹。所以在短期内,光学指纹的应用将仅限于高端或者更昂贵的手机机型中。Synaptics 的首款In-Display光学指纹传感器预计将在年底实现量产。”

据悉,Synaptics的Natural ID指纹传感器被广泛地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C、汽车以及PC外设等设备中。Anthony Gioeli预测,在未来3年指纹识别的应用场景将会扩展至汽车和低端智能手机。许多智能手机将采用OLED屏,同时屏幕内的指纹识别将需要光学感应技术。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