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新能源车产业宽进严出 查完骗补再查产能过剩

新能源车产业宽进严出 查完骗补再查产能过剩

2017-11-06

  在国内主要城市,越来越多带有“EV”或“Plug-in”符号的车辆出现在公路上。在业内,新能源“造车”正如火如荼,各方新老资本纷纷涌入。据报道,近日,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组织召开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宣贯会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政府正在着手排查新能源汽车产能,以确认是否存在过剩。尽管会上并未透露,如果企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将采取何种措施。不过,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从新能源汽车严查骗补到如今产能排查,扎堆造新能源汽车已是一场风险极大的造车豪赌,那么谁将在这场排查中出局?

2017110608512172.png

  现状分析

  严格意义获得生产资质企业有四家

  不少企业规划产能为吸引资本注意

  全媒体记者留意到,此前因新能源资质审批数量相对较多,门槛不够高,致资质审批速度过快过多,曾引发行内外多次热议。新能源汽车“准生证”过热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产能过剩。为此,今年6月发改委批复江淮大众合资新能源项目后,便将审批大门暂时关闭。今年三季度开始,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始重新审视,已经暂缓了批复新能源生产企业的速度,与今年上半年快速发放牌照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发改委开始针对新能源车企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把关新的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审批,并试图提升新能源新增生产资质的申报门槛,原则上做到不浪费。

  全媒体记者留意到,在新建新能源汽车产能方面,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15家新能源车生产企业中,总产能已经超过80万辆,总投资达到270亿元,这些准入资质涉及全国各个省市。在批复项目之外,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30个。按照现有的产能规划估算,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到500万辆,远超国家规划的200万辆目标。

  不过,全国乘联会解读表示,虽然获得发改委新建新能源乘用车批复的有15家企业,但产品进入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目前只有四家:知豆、江铃新能源、云度新能源和北汽新能源,也即严格意义上获得生产资质的只有以上四家。

  当前政府对新能源生产资质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业内众多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的规划产能并不等于实际产能,很多企业拿出数字只是为吸引资本。因此很难以此判断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是否会存在过剩,最终要看这些项目能否落地。

  配套设施

  动力电池项目也过热

  除了新能源整车规划产能或存在过剩外,配套新能源整车的动力电池也同样存在产能规划过剩问题。

  今年年初,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公开表示,就目前动力电池企业扩产计划来看,合计产能超过170Gwh/年,产能已是需求7倍以上。170Gwh大约可满足年产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电动乘用车总需求,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测算,这已是我国2025年后的目标。记者留意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超过200余家。从投资规划的产能来看,预计今年年底规划总产能将超过200Gwh。

  天津力神电池研究院院长周江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规划产能并不代表优质产能。”他表示,千亿资本涌入到动力电池行业,存在着非理性因素。

  “虽然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新能源电池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势头已经显现。”比克电池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动力电池领域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特别是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稀缺。”

  车企声音

  传统车企:新进入项目被严格摸底

  长安、比亚迪和上汽等传统车企相关新能源板块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从企业当前的产能规划来看,他们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以上汽为例,多个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仍与传统汽车并线生产,不存在新增产能。甚至于上汽等企业一度因当前生产线的产能不足而发愁。那么,哪些企业才是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源头,排查的重点对象?

  “当前存在部分已经拿到资质,有产能但是不去做研发、不去投入生产的企业,如此前一些生产客车、专用车、物流车或是改装车的企业,他们并没有打算在新能源行业进行投入,而是希望通过转卖赚钱,将是此次产能排查的重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透露,政府相关部门此前已经对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做出过摸底调查。全媒体记者留意到,王秉刚提到的企业,在去年政府彻查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过程中,已经有部分受到处罚。如被重罚2.6亿元和取消生产资质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通过重组此前已经濒于退市的苏州客车厂而来,并以此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但该企业并不具备研发、生产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能力。

  此外,一些新投资项目也在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是重点关注目标。中国流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为超10000亿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超2000万辆。

  专家意见

  全媒体记者留意到,在补贴及配套政策推动下,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超过10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

  全国乘联会相关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虽是大势所趋,然而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成本颇高,产业链稍显稚嫩,市场需求仍未彻底打开。所以,政策引导、政府补助、定期排查将是维持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重要的部分。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表示:“最担心部分企业只关注了量的上涨而忽略了技术的进步。如果把所有资源都用在产能扩张上,前景并不会好。”

  记者观察

  “宽进严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方案,让有实力的车企更有造车热情,也令无造车经验的企业望而生畏。汽车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高调一致的目标,部分企业心怀不轨想趁这波大浪顺势“捞金”的行为,无疑是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后腿。近期,在我国对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新调整中,重点强调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动力电池等安全问题,还强调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同时在审核时,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以及市场竞争力、消费者满意度也成为审核内容。

  造车难,有技术、人才、设备的投入,还要有长远规划,保证产品的持续性、一致性,还有保证产品安全。对此,工信部所把关的“严”,正如大海航行中,掌握方向的舵手。目前,国内电动车主要以自主品牌为主,而自主品牌的优势恰恰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来维持,所以立足整个行业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的话,政策的调整起到了一个良性调节完善的作用。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