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的能源逻辑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的能源逻辑

2018-01-26

  “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不仅将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加速期,也将是化石能源绿色发展和清洁高效利用的黄金期、承载使命变革转型的关键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精准定位,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任务和新挑战。

  体现在能源领域就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换档减速,保供压力明显缓解,供需相对宽松,而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供求关系缓和的同时,结构性、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成为制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国能源行业的集中体现。

  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必将促使我国能源行业的中心任务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站在新起点上,我国能源转型该如何面对和迎接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以什么逻辑解决好新的社会矛盾?

  能源清洁转型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也带动我国能源领域发展战略、理念和政策取向的系列变化,推动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成为重要发展基调。能源革命的理念涉及能源消费者、生产者的定位以及相互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新定义,本质是主体能源的更替或其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主要特征是能源供给消费的清洁低碳化发展,目标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些意味着我国能源朝着清洁化方向发展的的重大思路转变。

  清洁能源

  朝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我国能源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2012年增长了9.1%,年均增长2.2%,远低于本世纪以来能耗总量年均7.1%的增速;能源结构正在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了6.5个百分点……能源生产消费发生了巨大变革。

  推动能源革命之路,并非坦途。需要解决许多矛盾问题,应对各种风险隐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能源当中有着充分体现。比如,部分地区能源生产消费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以气代煤”和“以电代煤”等清洁替代成本高,洁净型煤推广困难;部分地区弃风弃水弃光“三弃”问题严重;此外,跨省区能源资源配置矛盾凸显、天然气季节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等等。

  我们更应该看到,当今世界,能源清洁低碳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高效、清洁、多元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进程加快推进,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也越来越强烈。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进一步坚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能源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根本遵循,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纵观人类能源发展历史,任何一种能源的占比提升都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我国可再生能源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实现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从高贵能源向普惠能源的转型,仍需要突破技术、商务和管理多种瓶颈。因此,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仍将较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不仅将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加速期,也将是化石能源绿色发展和清洁高效利用的黄金期、承载使命变革转型的关键期。

  未来的能源结构将是系统集成、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天然气作为清洁的化石能源,将成为向新能源体系过渡的重要桥梁。通过推动能源革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多方引导培育,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持续提高,天然气更加广泛的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去一降一补”推动能源行业强身健体

  当前,我国能源供给结构还不合理,破解结构性失衡问题,必须要以提高供给质量、满足有效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为主攻方向,通过正确有效、清晰可行的结构优化措施,使能源供给体系更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领域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密集出台一系列重磅规划、政策和配套机制,积极引导和推动去产能、补短板、增动能重点工作。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能源储运能力显著增强,保供压力基本缓解,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清洁能源比重提升,包括上游勘探开发、油气储运、电力体制改革、成品油主体多元化、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体系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能源市场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是,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关键领域改革创新推进缓慢,已出台的改革措施“最后一公里”难以落实,成为释放市场活力和培育增长新动能的主要制约因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是一次惠及长远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写入党章,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推动能源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进一步着力化解和防范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在实施去煤和能源替代战略、防范煤电过剩风险、推动成品油质量升级等方面继续下大力气。其次,要统筹资源、环境和市场条件,推动非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大力改革创新,尝试通过实施一定的价格补贴政策,重点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不足和“弃风弃光”现象。三要继续加强国内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积极扩大规模化开发利用,夯实油气资源供应基础。四是要加强电网、管网及能源储备建设,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五是要优化高耗能产业和能源开发布局,推动能源协调发展、互补利用,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节能环保成为能源行业重要命题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排放量大,污染严重,面临异常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有世界上最强烈的环境改善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2年至201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3.5%、3.7%、4.7%、5.6%和5.0%,降幅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5年,除单位GDP能耗外,单位GDP电耗比上年降低6.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8.4%,这三个指标均为2005年实行节能降耗约束性管理以来降幅最大的。

  但是,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能效和排放上。从世界范围看,我国能耗强度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高。按照2015年美元价格和汇率计算,201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3.7吨标准煤/万美元,是2015年世界能耗强度平均水平的1.4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1倍,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2.4倍,德国的2.7倍,英国的3.9倍。根据BP能源统计年鉴,2016年我国人均排放是全球的1.44倍,单位GDP排放是欧盟的4.32倍,美国的2.79倍,全球的1.7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硬约束,也是主目标。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兑现国际气候承诺的要求,已成为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命题。

  科技创新成能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作为能源革命战略的重要一环,能源技术革命是助推能源消费、供给、体制革命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将从根本上决定能源转型的速度和进程。

  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但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核心技术缺乏、关键装备及材料依赖进口问题比较突出,新能源、页岩气等领域关键技术长期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燃气轮机及高温材料等依然落后等。与此同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创新活动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这一背景下,能源科技创新正迎来最好的机遇期。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国情,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技术,把握创新重点方向和领域,依托重大工程,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为抓手,力争突破深海油气、页岩油气、可燃冰、新一代核电等能源领域的一批关键性技术。另一方面,要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拓宽视野,积极吸收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加强新技术运用和新模式探索,推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大电网技术、智慧能源、储能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在国内应用;同时密切跟踪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及时把握一些发展机遇。

  “中国智造”呼唤制造业升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既有技术上的欠缺,也有工匠精神不够的原因。

  能源装备是能源技术的载体,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核心部分。推动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是落实“中国智造2025”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前,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把推动新能源和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变化,给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能源装备制造业构成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能源技术装备亟需革新和提升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报告还提到,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当前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交汇的历史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发扬工匠精神,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对能源领域而言,要顺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在高效洁净发电、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天然气利用、能源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抢占先机,实现重大突破,从而进一步扩大优势,迈上新的重要台阶。提高自主创新和整体劳动队伍技能水平,使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

  倡导企业家精神,推进能源行业变革与国企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和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众多新兴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能源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尽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重大改革进展和社会关注度上显得沉寂。这种反差并非因为国企缺乏潜在的优秀企业家,更多源自于国企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加之市场化激励不足,导致国企高管政治家身份更加浓厚,而企业家精神相对缺失。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不久前,中央下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这是建国以来,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

  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承担着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和风险,这也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发展需要和企业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尤其是在相当多企业处于爬坡过坎的情形下,更需要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作为领头羊,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能源企业处于厚植发展优势、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需求增速大幅下滑、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形势,承担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市场化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的艰巨任务。在这样一个行业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尤为需要激发和弘扬国有企业家的担当、创新、进取、奉献精神。但是,激发国有企业家精神,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化手段,更需要建立一种发现企业家精神的制度环境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诸如推行董事会行使高管人员市场选聘、薪酬水平与业绩挂钩机制、企业管理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国企员工持股制度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厘清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与边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当国有企业中涌现出一批散发强烈企业家精神、既有政治素质又有市场意识的优秀企业家,“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也会同时站在世界经济的竞争舞台上。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