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5G频率“全球统一”取得重要进展!
2018-02-06
2018年1月17-28日,国际电信联盟(ITU)5G毫米波特设工作组第四次协调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中国参会代表团根据预案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为推动5G毫米波全球协调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代表团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研究所、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塔、中国卫通、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华为、中兴等单位的17名专家组成,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坦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并继续担任26 GHz带内科学业务的起草组主席。
此次会议,中国代表团共向大会输入了13篇文稿,相关文稿均已被会议采纳并写入主席报告,文稿内容涉及26/40/70/80GHz频段5G系统与同、邻频多种无线电业务的兼容共存分析,均在会前部无线电管理局组织召开的大会准备会上由国内议题专家组充分论证,研究广度、深度比肩欧、美,部分案例研提成果全球领先,为推动这些频段的协调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TG5/1工作计划,本次会议是各国对相关研究结果比对、融合的关键节点,盛况空前。一些研究案例收到了来自10余个国家、行业组织的研提结果,这给结果协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部分国家对研究中的关键参数和假设仍然存在不同理解。与会代表就相关问题展开多轮辩论,并在多数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从频段研究力度来看,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了解到,26GHz(24.25-27.5GHz)与40GHz(37-43.5GHz)频段毫无疑问成为所有候选频段中的“香饽饽”,全球半数以上的研究报告集中在这些频段,相关讨论占用了绝大多数的会议时间;此外,70、80GHz也逐渐受到重视,各国投入研究力度有所增加。相比之下,32GHz(31.8-33.4GHz)等频段受到冷落,参与讨论的专家人数相对较少。
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在26/40/70/80GHz等热点研究频段,5G系统与同频其它无线电业务的共存形势相对较好:在保护地面其它无线电业务台站时,所需要的保护距离普遍在可接受的范围;在保护空间其它无线电业务台站时,普遍存在一定的保护余量。在上述频段的邻频方面,考虑到一些邻频无源业务的保护要求较为严格,为实施保护还需5G系统进一步明确带外射频指标。而在32GHz频段,5G系统与无线电导航业务的共存面临一定困难。根据本次会议结论,各国将进一步修正现有结果,为下次会议研究结果的最终融合做准备。
据悉,在5G毫米波频率规划方面,美国于2016年在全球率先规划了27.5-28.35GHz、37-40GHz和64-71GHz,并进一步于2017年底追加规划了24.25-24.45GHz、24.75-25.25GHz和47.2-48.2GHz,规划总量达到约13GHz,还将继续就95GHz以上频段的规划继续征集意见。欧盟已将24.25-27.5GHz作为5G毫米波最高优先级的频段,并计划于WRC-19前在欧洲范围内完成协调;并且,欧洲还将积极推动40.5-43.5GHz、66-71GHz用于5G。就此,我国主管部门公开表示支持将24.75-27.5GHz、37-42.5GHz频段作为优先研究频段,已就该频段用于5G系统面向公众征集意见,并批复用于我国5G技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