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技术光环消失 电池技术究竟哪家强?
2018-02-21
近期,特斯拉Model3被爆电池生产环节中的质量问题,随后特斯拉官方出面澄清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虽然剧情扑朔迷离难下定论,但这一事件还是将大家吸引到了纯电动汽车“老生常谈”的电池问题上。
众所周知,Model3是特斯拉历史上售价最低的车型,起售价仅有3.5万美元。而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成本在整车中占比相当之高。据调查,特斯拉Model3并未采用以往特斯拉车型搭载的18650型号电池,而是改换型号为21700型号的最新产品。
“技术光环”渐失光芒
遥想数年前,ModelS的横空出世震惊了全球的新能源车企业。超长的续航里程、新颖的辅助驾驶技术,以及比肩超跑的动力水平均无人能及。要知道,在纯电动车刚刚成为“气候”的时代,续航里程能达到200公里的车型都屈指可数,更不用提更高层面的动力性能与高科技配置。
特斯拉公司表示,在现有条件下,Model3搭载的21700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在300Wh/kg左右,比其原来18650电池系统的250Wh/kg约提高20%。据特斯拉官方消息,Model3的续航里程为345公里,远不及ModelS的450-573km。因此,可以看出在某些条件的制约下,特斯拉已经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
时过境迁,在汽车电动化已成必然趋势的年代,多数车企都在“三电”(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电控)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拥有了众多对手的“衬托”,特斯拉Model3在各项数据上也比不上Model3问世之初那般抢眼。
丰田“桃园结义”,通用挑起“德比之战”
提起纯电动车,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丰田似乎是对此最“排斥”的汽车企业。而提到混动汽车,丰田无疑是该领域之中的“翘楚”。鲜有人知,全球第一款量产纯电动家用车正是于1997年出自丰田之手。此外,从优秀的油电混动汽车技术中,似乎可以看出丰田汽车较为成熟的“三电技术”。
前不久,丰田与马自达初期成立的“电动车联盟”规模大幅度扩展。从成立之日到现在的短短三个月中,铃木、日野、斯巴鲁和大发先后加入其中。至今,该联盟“成员”已扩展至7家,并正式成立了名为“EVC.A.Spirit”的新公司。此外,根据此前消息,丰田已宣布计划在2020年将旗下纯电动车导入中国市场销售,这意味着丰田的纯电动车已然“箭在弦上”。
2016年,丰田在全球首次研发出对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时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移动状态的观察方法,从而为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和电池寿命等电池性能、耐久性明确研发方向。2017年,丰田宣布与松下探讨在行业最领先的方形车载电池事业方面进行合作。时至今日,丰田与多家日系企业结盟的行为,将会为降低零部件成本打下关键基础。综合看来,丰田这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在方方面面已经为打造纯电动汽车做下充足的准备,并随时有可能“一鸣惊人”。
目光转向欧美,这个汽车历史悠久的地区,同样没有落后于全球汽车电动化的主流步伐。以美国汽车巨头通用为例,人称超级玛丽的通用CEO玛丽巴拉已对外宣称,2021年之前,通用旗下的量产型廉价纯电动车将会问世,并将“茅头”直接指向美国老乡特斯拉Model3。
通用汽车官方表示,2021年,锂电池成本会从每千瓦时145美元降低到每千瓦时不到100美元,与此同时新电池系统将提供高达500km的续航。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通用旗下的最新电动车雪佛兰Bolt,续航里程达380km,已超越Model3的现有水平。
中国车企欲借此“弯道超车”
不可否认,中国车企在传统汽车领域至今难以和丰田、通用等汽车巨头相抗衡。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却向中国车企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以上汽集团为例,去年上市的ERX5续航里程已经达到425km。对于一款“体型健硕”的SUV来讲,这样的数据不得不称之为出彩。荣威ERX5采用了NCM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电池组自重357kg,电池容量48.3kWh,能量密度135.3Wh/kg,数据上完全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朱军曾多次强调,该车型搭载的电池可以确保8年20万公里之内衰减不超30%。如此看来,在正常家用的情况下,该车型理论上在使用周期之内不需要对电池进行更换。
除上汽集团之外,广汽传祺的最新力作GE3在数据方面同样可圈可点。传祺GE3采用的三元锂电池电量46kWh,能量密度超过120Wh/kg,而最大放电功率则达到140kW。在这组电池的帮助下,它在综合工况下的最大续航里程是310公里,若以60km/h匀速行驶,最大续航里程甚至可以超过475公里。
而以电池业务起家的比亚迪,也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主战场”。2017年,比亚迪新能源车累计销量113949辆,在全球新能源车企中高居第二。此外,采用比亚迪核心电池技术的腾势汽车,工况续航里程已高达451km,60km/h下等速续航里程突破600公里。此外,新车型跌破30万元的预售价格也证明了成本控制方面的巨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造车企业至今为止仍然处在政策的“强力庇护”之下,如此有利的条件必然给国内企业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成长环境,对于车企在电动车技术上的突破无疑存在正面的影响。
综合看来,经过短短几年的“风云变幻”,纯电动车领域已经从特斯拉“一家独大”升级为当今的“百花齐放”。虽然以特斯拉为首的新型造车企业在技术突破方面并未有所懈怠,但传统车企离弦之箭般的追赶速度难免会对资历尚浅的特斯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电动汽车即将大行其道的新时代,特斯拉究竟能否保持自身独特的江湖地位?相信两年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会自然“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