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月若成功上市 13年和格力董明珠的赌注将是谁输谁赢
2018-05-07
小米上市的传闻最近接连不断,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科网“独角兽”小米有望成为本港首批“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小米已基本准备就绪,将会趁联交所下周公布上市制度咨询结果完成最后拼图,或许最快将在今年5月份提交在香港上市的申请,随后在内地以CDR(中国存托凭证)的形式上市。看来小米这是要曲线实现在国内上市的目的。
(图片来源:香港交易所官网)
在2017年12月港交所发布了《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的市场《咨询总结》,根据收到的反馈,港交所决定接纳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未来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
同时,港交所预计在5月通过“同股不同权”的上市模式,被认为是为小米“量身定做”,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内地公司赴港上市。毕竟在2014年错失了阿里巴巴这块大蛋糕这件事情上,香港市场已经有了深刻的反思。
如果小米最终实现“A+H”同时上市,其实也并不意外。如今,A股市场仍以传统行业权重股为龙头,金融地产、工业和原材料等产业“挑大梁”,产业结构偏传统,所以制造A股中的“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如果放弃更多的优秀企业到香港或者美国上市,十分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过,目前CDR仍有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落地细则还没有出台,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米的双股流通或许不会那么快实现。
据悉,小米有信心将自己的估值做到1000亿美元以上。但从最近小米股东售股动向来看,小米目前的估值在650到700亿美元左右,与2014年最后一次估值相比,增长了至少有200亿美元。如果此数据为真,小米将冲刺中国第三大科技股,仅次于阿里巴巴和腾讯。
国内很多大型企业纷纷跑到境外上市,却不选择境内,问题出自何处
深究其原因,莫过于时间限制和海内外市场开放程度的不同。
国内A股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时间上大概需要两到三年,战线较长。而如今互联网更迭迅速,几乎没有几个企业有大把时间来耗下去。反观美股,阿里巴巴在2014年4月提交IPO招股书到9月份挂牌上市,耗时仅5个月。(2014年,阿里巴巴由于港交所的同股同权限制,最终无缘香港市场转向美国上市。)
相比之下,在A股上市成功的欧莱雅,从2011年开始筹备,2016年从港股转向内地,2017年末才正式上市。在相同的一个时间长度内,阿里巴巴已经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
再者,海外融资的开放程度也远大于内地,美股市场定价略高,因此,美国市场还有充足的资本来源和更多的集资渠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很大。
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很高,我国企业还要面临美国复杂的法律挑战以及舆论的压力,关键是还得树立好自己良好的国际形象。
若成功上市,13年和格力董明珠的赌注将是谁输谁赢?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2013年12月12日,201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获奖名单揭晓,分别是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雷军在颁奖现场里许下诺言:“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就行了”,而董明珠则回应“不可能,要赌就赌十个亿。”
雷军和董明珠曾经为期5年的赌注,2018年底将到期,吃瓜群众表示十分激动,到底谁输谁赢?
赌约很快就要到期,我们先分别来看一下这几年小米和格力的发展。
2014年,小米的营收额达743亿,估值450亿美元。同年,格力电器的营收达到1400亿元,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名。
2015年,小米惯用的粉丝经济、饥饿营销似乎越来越不起作用了,小米开始疯狂布局线下市场。格力也似乎遭遇了困境:从2015年开始,格力电器营收均没有超过2014年水平。
2016年,小米的出货量不断下滑。而格力电器在2016年营收仅为1083.03亿元。
2017年,小米手机在第二季度的出货量为2320万台,杀进全球五强,比去年同期的1470万台增长58%,营业额已突破1000亿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格力营收也创下2012年以来新高。
近日,在董明珠的一次访谈中,她回应了与雷军的10亿赌约。董明珠表示:“小米因为还没有上市,其真实的销售业绩还没办法来确认,小米不是上市公司,雷军怎么说也看不到。小米如果真的上市了,我就愿意兑现。不过,上市后不是看市值,还是要看你的销售。”
如今,一旦小米能够成A股或H股市场成功上市,小米估值可达650-700亿美元,而目前格力的市值为3188亿元,约503.69亿美元。到时,小米的市值就有可能超过格力,不过这并不是销售额的胜出,所以,谁输谁赢还真挺有悬念的。
总的来看,小米在移动和互联网的催促下,走的更快。而小米和格力的未来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只有赢得用户,才能赢得未来。
小米的成功之路:布局已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并将“高性价比”植入消费者对小米的印象。
小米已成立八周年,雷军超前的预测—以低价智能手机为入口,建立了小米生态系统的庞大市场。小米抓住了智能机的风口,迅速把小米手机做成了行业标签,显然,他成功了,小米是新时代下中国制造和移动互联网的完美结合。
然而,就在2016年的夏天,雷军在闭门会上还承认,“这段时间是我们的一个谷底。”
2015和2016年小米遇到了什么问题?
雷军的解答是:一、小米线上渠道增长减缓;二、高性价比商业模式的普适性受到挑战,这种挑战在从线上往线下走的时候更加突出;三、快速成长中伴随的管理风险。
若是说2015到2016年的小米跌入低谷,不见天日,那么2017年的小米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48岁的雷军力挽狂澜,小米首开全面屏先河,MIX 2赢得良好的口碑,线下店做得风生水起。到2017年末,小米生态链公司已发展至70多家,其中有30家生态链企业发布了产品,40多家的产品正在研发。从移动电源到空气净化器、手环、净水器、代步工具、智能机器人......小米的生态链庞大如巨人。
雷军甚至定下了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我们的想法是用小米模式切入100个细分领域,带动整个智能硬件的发展,把小米从一个大船变成整个舰队。这是在2014年我们过了100亿美元时提出的计划。”
用传统营销理论来分析,小米的细分市场是什么?平民市场!所以,他所有的策略都是围绕一般工薪阶级的用户。
平民用户有什么特点?拿手机来说,他们不愿意花高价在手机上,但又想要手机功能十分齐全。小米的出现,便为他们指明了购买方向,并不时向用户征求意见,给用户回馈,使消费者感到自己备受重视。
但是,小米确实也给我们带来了高性价比的手机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使得山寨机没有了容身之处。如果小米一味的搞营销,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产品品质问题,基本就万劫不复了。
小米在国外市场的最大支持者竟是印度
据这份截至2018年2月1日的IDC报告显示,小米是目前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机品牌,仅次于苹果、三星和华为。而2017年小米手机销量能在全球逆袭的原因,主要还是2016年销量实在太过凄惨,毕竟
2016年低销量的衬托之下,2017年的销量猛增也就见怪不怪了,其次,小米在吸收了2016年的惨痛教训之后,于2017年推出的新产品,再次获得了广泛用户的认可,其中主要用户来自于中国以及印度。
2017年小米手机销量在全球逆袭,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以及印度市场。
在印度市场,小米完成了10亿销售目标,可能小米手机经济实惠的特性更能符合印度人的消费观。另外,小米还进军了俄罗斯、西班牙市场,并将持续扩增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
可能有人会提出问题,华为在国外的名气更大,为何小米销量竟然也如此之高?从本质上来看,华为终究是一个通讯公司,并不是手机公司,它在国外是影响大,但小米是名气大,小米原创很强,它的网络直销、性价比、全面屏等数次引领手机潮流。
小米在现在这个时间点选择上市十分机智,它已经冲出了低谷,如今火气正旺,在国外市场也占到了一定的份额,并且雷军也愿意改变策略,比如布局线下、拓展国际市场等,相信投资人们看到小米飞速增长的销售额也是满心欢喜。
总之,还是要恭喜雷布斯,赶上了最好的时机,有助于将小米做大做强。
对于小米公司而言,上市既是新的开始,更是新的挑战。(互联网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