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如何解决智能制造人才荒的问题?

如何解决智能制造人才荒的问题?

2018-09-05
关键词: 智能制造 人才

  《天下无贼》里有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如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正巧应证了这句话,极度缺乏的专业人才成为阻挡制造业更快发展的因素之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

  智能制造,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每一个人都在谈论如何实现,如何升级,大家买最好的设备,用最前沿的理念,提升了所有外部条件,但是却忽略了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人。那么智能制造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又最需要哪一类人才呢?

  政策扶持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2017年,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指出,中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那么,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指南》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7项核心任务。

  一马当先

  学校该怎么做?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度融合,需要跨学科、多门类的专业知识的跨界融合。培养智能制造类型人才,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

  例如经历了重重考验的德国制造依旧在行业内屹立不倒,工控小编认为,德国的独特教育奠定了发展基础,成就了“德国制造”品牌,可谓是最大功臣。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即学生一边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学习实际操作本领。这不仅是德国工业的“法宝”,也是企业创新力的源泉。

  所以纵观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从学校抓起,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只是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严重缺乏系统的、与专业教学实际生产相匹配的教学实验平台,导致人才培养系统性差。

  学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需要更加细分智能制造市场人才需求,按照研发制造人才、应用人才、系统集成人才和服务人才等进行细化分类,按照不同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此来满足不同企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

  目前,政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

  该出手时就出手

  企业作用不容忽视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优质的人才,无非三种途径,一是各大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二是与专门的机构合作培养企业人才,三是引进其他公司的优秀人才。很明显第三种属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这些人除了具备的专业知识外,还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却是可遇不可得,因此要培养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公司的人才还是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首先,要“引企入校”,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围绕当下产业的变革,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度融合,联合相关企业组建技术服务中心突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增强技术研发及社会服务能力。

  其次,在合作的基础上,企业要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和发展机会,让储备人才能够从市场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跟进和改善自身专业水平,而不是闭门造车脱离现实。同时,企业也需要提升自身实力,明确发展目标,将自身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平台,以保证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至于流失和浪费。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只有加强与院校的合作,做到产教融合,才能有效推动企业自身和行业的发展。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