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未来由谁决定
2018-09-19
2018年新能源汽车有点“火”。销量增长的“火”只是一个方面,却盖不过自燃事故的“火”。算上最近在福州江滨路那辆撞上马路护栏自燃的比亚迪,今年以来媒体报道过的发生自燃的电动汽车已经超过10辆。
尽管相比新能源汽车几十万辆的销量而言,十几起自燃事件说起来只是小概率事件,但由于“自燃”的字眼非常刺眼,多少令消费者在面对此类事件时,会产生对新能源汽车的抵触情绪。不少网友在报道跟帖中表示,想象可能被活活烧死的惨状,还是不买电动汽车了吧。
增多的自燃事件也引起业内人士的警觉。在9月初召开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工信部一位官员发言表示,安全性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必须保持的底线,安全造车,造安全车,是新能源车企在这个时代应有的正义。但近期连续出现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已经向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事件将成为一瓢冷水,浇灭市场的热情。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消费者体味到冷水浇头的感觉了。据中国质量协会调查,在现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中,下一次换车还会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比例为66%。换一个角度看,这意味着,将有34%的用户不再选择新能源车。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热情被浇灭了。当然,不一定就是因为担心自燃这样的安全问题,他们心凉,可能导源于新能源汽车方方面面的质量问题。中国质量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质量短板主要有3个方面:续航能力不足(连续多年得分最低);电池充电达不到要求;内饰做工品质离消费者需求有很大差距。从汽车类投诉网站的消费者投诉看,新能源汽车的投诉自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而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就集中在上述3个方面。
对于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的维修率确实比传统车要高,因为它毕竟是新生事物。考虑到消费者买车享受了政府补贴,毛病多点也正常。”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有毛病可以理解,消费者一般也可以承受,但若站在厂商的角度认为“毛病多点正常”,意谓消费者就该为毛病埋单,就有问题了。这种心态或许正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未来前程的最大问题。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当前占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只有3%的新能源汽车,却有200多家汽车企业在“制造”。这么多厂商扎堆儿造新能源汽车,并不是每个车企都真想在这块田地里做出多少成绩,不少车企只是在借这个新生事物带动的新市场捞油水罢了。9月3日,工信部发布了一份特别公示企业清单,其中有3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因停产1年及以上未生产新能源产品被点名。这些企业就是想占个名,混国家补贴而已。就算开工生产,其产品能好得了么?
视毛病为正常及骗吃骗喝的车企大量存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问题就不足为怪了。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行业有没有长久的市场前景,由消费者的回头率决定。与传统燃油汽车一样,新能源汽车显然不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回头率,肯定就没有未来。如果满怀对新能源汽车的美好期待而决定作为先行者的消费者产生受挫感,他们要为企业的各种毛病及贪欲买单,他们的热情被各种冷水浇灭,那么他们接下来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必然是用脚投票,这对该行业来说将是致命的。
或许是意识到这一问题,有些厂商开始注重维护消费者信心,加大对电动汽车研发及售后服务的投入。一位北京的新能源汽车经销商表示:“早期北汽的新能源汽车问题也很多,大小毛病不断,但现在销量还是不断上涨,除了有本地资源优势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加强质量管理,用心解决售后服务问题。做新能源车,得有投入的底气。”从国外已经走到前面的汽车企业的表现看,它们也非常注重质量和服务,增强“投入的底气”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早期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曾出现电池衰减过快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客户的消费体验。为了避免消费者给出“差评”,丰田承诺为客户免费更换电池服务。尽管这样做付出了很大代价,但诚意换来了消费者的信任。
不过,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相比服务诚意,更有价值也必须着重去做的事情,还是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当下最该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安抚已经被不断的故障维修搞得怒气不断、信心正在丧失的消费者,满足其诉求。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好,根本就没有什么未来可言。要知道,最终影响消费者购车决定的,不是它的好,而是它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