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指南:中低压交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
2018-10-25
近日山西省发布《关于发布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指南的通知》,其中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指南中包括电网技术、风电、新能源等,下面为电网技术——中低压交直流配电网" title="直流配电网" target="_blank">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内容:
项目5:中低压交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解决分布式电源直流并网及大数据中心等典型直流负荷高效配电问题,突破中低压交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瓶颈,攻克多电压等级交直流配用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难题,填补山西在中低压交直流配电网领域的空白,带动大数据中心、直流配电关键运行设备及保护系统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交直流配用电系统电压等级序列及典型供用电模式;研发满足中低压交直流配用电系统要求的直流断路器、数据测试计量和传输、交直流变换装置等关键设备;研究多换流器并网及多电压等级交直流配用电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研究多电压等级交直流配用电系统保护方法与关键技术;开展技术集成化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交直流变换装置额定电压不小于10kV,容量不小于100kW;直流断路器额定电压不小于10kV,开断电流不小于1kA;示范工程应至少包含中压(10kV或以上)和低压两个直流电压等级,电压允许偏差控制在±10%,直流容量不小于100kW;交直流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大于99%;降低配电网损耗5%以上。
关于发布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指南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总体部署和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为全面提升我省能源革命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扎实落实《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实施方案》,依据《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晋政办发[2017]160号)相关要求,现将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积极组织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须为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包括中央驻晋企事业单位);有稳定、高素质的研究和管理团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技术基础和设备条件;有配套资金保障和良好的信誉;有与国内外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
2、项目主持人(即首席专家)必须是项目承担单位或合作单位的在职、在岗或在聘人员,未有在研的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项目主持人(即首席专家)应属于国内外本技术领域高层次专家,并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具有组织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的成功经验,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组织、协调与研究。课题负责人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3、项目承担单位是重大专项执行的责任主体,实行法人管理责任制。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即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由课题负责人负责。项目主持人(即首席专家)享有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计划执行权、科研人员聘用权、经费支配权等科研自主权,并对经费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项目承担单位应切实履行科研诚信第一责任主体的责任,对项目实施科研诚信作出具体安排。
4、项目研发符合项目指南要求,聚集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项目单位和团队有能力完成任务;项目设计合理,示范带动作用强;具有合理的人才培养及平台建设计划;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可实现产业化或应用转化目标,优先在我省特别是开发区应用转化;经费预算合理,配套资金落实有力,组织保障措施到位。
5、申报单位和合作单位、项目主持人(即首席专家)和课题负责人信誉良好,无不良诚信记录。项目单位近3年未发生重大环保污染等恶劣影响事件。
6、所有申报材料的填写均应客观、真实,凡有弄虚作假、虚夸、伪造等行为,一经查实,项目主持人及相关项目单位将列入科研诚信记录,承担一切后果。
二、注意事项
1、国内协作费依据合作协议预算,合计总额不得超过到账经费的50%。以解决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为主的项目,除省级财政资助外,参与项目(课题)实施单位的各类配套资金总额一般不低于总经费的60%。
2、项目申报请认真查阅并严格按照《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晋政办发[2017]160号)、《山西省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晋政办发[2016]76号)、《山西省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补充规定》(晋政办发[2017]79号)、《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晋科计发[2013]4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3、项目申报单位提前准备2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材料,作为项目答辩时使用。进入答辩环节项目,届时会电话通知,不再预留准备PPT的时间。
三、申报材料
1、《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申报书(即可行性研究报告)》;
2、《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
3、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
4、项目主持人(即首席专家)和课题负责人职称证明;项目主持人(即首席专家)曾成功组织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证明材料;项目主持人(即首席专家)在职、在岗或在聘证明(项目单位需提供项目主持人授权证明,在聘证明需明确受聘期限);
5、项目单位应提供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约定。协议有效期限能满足项目实施;
6、项目申报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既往业绩证明,以及相关内部控制、科研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
7、项目申报单位及合作单位近两年财务报表(高等院校或特殊类型单位除外)。有配套资金要求和产业化(或示范)任务的项目单位或合作单位应提供配套资金相关证明及配套资金承诺书;
8、科技查新报告及其它相关证明材料或文件等。如有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相关批复文件、相关行业或产业的准入证明材料可一并提交。
四、申报受理程序、时间
项目申报需经网络申报并提交书面申报材料。
网络申报通过“山西省科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系统)”(网址:http://www.sx12396.com)进行,请于2018年11月20日18:00前完成申报。网络申报相关事项请参考网络申报系统使用说明。
网络申报成功后,申报单位将生成的书面申报材料用A4纸双面打印、按顺序将申报材料和相关附件简装成册(《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单独装订)一式七份按要求签字盖章后报送至项目申报组织单位,由组织单位对申报材料审核、签字盖章后集中报送山西省科技交流中心,项目组织单位出具所推荐申报项目清单(电子版一份,纸质版加盖公章一式两份)。纸质材料申报请于2018年11月20日18:00前完成。
同一单位只能通过一个项目组织单位进行申报,同一单位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不得重复、多头申报。不受理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
纸质材料受理地点:山西省科技交流中心(太原市桃园北路92号新闻大楼508房间)
五、服务电话
纸质材料受理:王 玉 0351-2023289
网络申报咨询:山西省自动化研究所 0351-7223964
项目申报咨询:山西省科技厅重大办 张文广、高 涛
0351-2029629
经费预算咨询:山西省科技厅资源处 武卫华
0351-4031641
项目申报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或建议,请及时提出申请或与工作人员联系。
附件: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指南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8年10月22日
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指南
本批项目指南涉及能源革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药食同源道地中药材功能食品)等4个产业,共计36项。其中能源革命产业18项,新材料产业6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1项、生物产业1项。其中具有“备注”的项目,项目申报名称应根据实际内容确定。
一、能源革命产业(18项)
(一)煤层气领域(3项)
项目1:煤层气低产井成因机制及增产改造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揭示山西省不同矿区已投产的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研发出煤层气低产井的有效改造增产技术,实现山西省煤层气低产井产量大幅度提升。
研究内容:分析煤层气开发地质和工程因素对煤层气井产量的影响,揭示低产井的形成机制;开展煤储层动态规律及控制机理研究;探索提高煤层解吸速度、扩散速度新型储层改造技术、高效造缝压裂技术及防煤粉的排采控制工艺等增产提效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低产井增产改造技术,在低产井区域重点改造一个井组(5口井),改造后煤层气井单井日产量平均提升300 m3以上。0-300 m3的低产井改造后日产量500 m3以上,300-500 m3的低产井改造后日产量800 m3以上。
项目2:构造煤区煤层井下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技术
研究目标:揭示构造煤解吸、产出规律,形成构造煤区煤层钻孔成孔封孔及增透、高效抽采技术体系,最终实现构造煤区煤层井下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利用。
研究内容:开展构造煤区煤储层特征及解吸和产出规律研究;研发构造煤区煤层钻孔成孔及封孔、煤矿瓦斯增透和井下瓦斯智能化抽采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构造煤区煤层井下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技术,构造煤矿区抽采期内煤层钻孔平均瓦斯抽采浓度大于30%,井下钻孔日抽采量比井下增透前平均提升2倍以上。
项目3: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等高值利用产业化示范
研究目标: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山西煤炭产业转型要求,结合我省资源特色,探索煤层气高附加值产业化利用新路径,建立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等高值化产品生产线。以金刚石为例,建成年产百万克拉的煤层气合成金刚石生产示范区,形成满足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核工业等领域应用要求的系列金刚石产品,基本实现金刚石原材料及产品的自给自足,提升我国金刚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研究内容:研发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产业化生产专用核心设备;攻克大面积(直径≥150 mm)多晶金刚石膜的关键生产技术;攻克克拉级单晶金刚石的关键生产技术;研发出煤层气等离子体辅助催化制氢技术,设计制造模块化装置;开发煤层气合成金刚石尾气负压回收系统;开发并形成金刚石系列深加工产品。
考核指标:建立包括煤层气发电、煤层气提纯、煤层气制氢、金刚石生产、反应尾气回收利用等系统组成的完整的煤层气合成金刚石生产线,提供相对完善的大面积多晶(直径≥150 mm)金刚石及克拉级单晶金刚石生产技术方案;年产低、中、高品级金刚石100万克拉左右,年消耗煤层气1000万立方米以上,煤层气利用率>90%,减少CO2排放量80%;形成系列金刚石深加工产品,基本满足我国相关应用需求。
(二)新能源领域(9项)
项目1:低成本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
项目目标:依托我省我丰富的氢能资源,开展低成本、高能效氢燃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通过与国内外重点企业合作,实现氢燃料电池系统产业化应用示范目标。解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寿命、成本等关键问题,并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和推广应用。相关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引领山西省氢能产业链的发展,并建设山西省氢燃料电池联合研究中心。
研究内容:高稳定、低成本的低贵金属/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高性能质子交换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及膜电极长寿命周期设计技术;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极材料研发及规模化制备技术;高一致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系统的水、气、热管理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系统集成技术及控制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管理与主动保护技术;高效储氢材料开发;低成本、高能效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工程化放大研究。
考核指标:氢燃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源系统额定输出功率50~80kW;电堆体积比功率3000W/L以上;铂用量小于0.5g/kW;使用寿命5000h以上;开发出接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操作温度的储氢材料或技术;完成氢燃料电动汽车的小批量装车示范推广(不少于10台)。
项目2:高比能锂硫电池关键技术及示范
项目目标:开发高性能、长寿命、环境友好、价格低廉型锂硫电池产品,建成年产6万Ah/年高能量密度动力型锂硫电池的示范线,并形成可用于放大工艺软件包。在山西省形成动力型锂硫电池的技术创新链和产品产业链,带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开发高比容量、环境友好、循环性优良的硫电极材料及适配电解液体系;针对锂“枝晶”问题,通过合金化结构;有机电解液和固液界面设计;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负极结构设计等方面研究开发兼具高循环库伦效率和良好循环稳定性的锂负极;高负载硫电极以及锂/硫电池的多空孔结构的碳纤维框架设计与制备;锂/硫电池安全性改善技术的研究;硫的回收再利用(硫极易升华,简单的加热就可以将正极中硫进行回收,未来废旧锂硫电池的回收再利用相对简单,成本低);开发高安全、长寿命、高比能的锂/硫动力电池系统,并进行成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单体电池比能量≥400 Wh/Kg,循环寿命100%放电深度(DOD)时大于400次,倍率特性5C时放电能量达到0.2 C时的60%,进行可靠性、热安全与功能安全等评估车载工况(汽车运行工况是指汽车运输行驶过程中的工作状况,按照我国的测试标准GB/T18368—2005《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和QC/T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示范验证。
项目3: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生产技术
项目目标:通过本项目研究获得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关键技术和再生利用的关键技术,实现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产业化,实现废旧动力电池的再生产业化运行,满足华北及京津冀地区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求,在山西乃至华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闭环。建设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山西省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程中心。
研究内容:退役动力电池的安全拆解工艺;退役动力电池模组的寿命评估和预测;退役动力电池模组的组配工艺优化;梯次利用产品的检测体系建立和产品认证研究;电池单体的安全分解工艺和设备研究;电解液无分解回收再利用研究;电池组件的全分离和回收体系建立;各类活性物质的再生利用工艺;再生工艺三废环保工艺体系的建立。
考核指标:建立退役动力电池拆解安全防范体系标准(草案);建立退役动力电池模组的寿命评估和预测规程(草案);建设退役动力电池模组重组工艺示范线(500 kg/天,活性物质、电解液及辅件回收率满足或超过国家规定要求>95%),实现电池全回收,安全环保工艺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项目4:纯电动乘用车用高比能量电芯及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开展纯电动乘用车用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技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山西省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产业规模。实现单个企业2 GWh以上的产量,配套2-4家乘用车车企,满足5万台整车使用。通过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形成上游原材料产业聚集区,推动下游整车企业技术升级,推动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在全国的前列。
研究内容: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体系与电极多维度系统化构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极系统设计;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一致性、单体及模块产业化技术研究;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PACK一体化设计开发技术;建成电池系统规模化生产线,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系统产品。
考核指标: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300 Wh/kg;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模块和系统产品,电池寿命初期循环1600次后电池容量不低于常温放电容量的80%,安全性及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行业动力电池指标要求;可靠性满足整车集成要求,安全性、电磁兼容性满足国家标准或规范。
项目5:中低压交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解决分布式电源直流并网及大数据中心等典型直流负荷高效配电问题,突破中低压交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瓶颈,攻克多电压等级交直流配用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难题,填补山西在中低压交直流配电网领域的空白,带动大数据中心、直流配电关键运行设备及保护系统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交直流配用电系统电压等级序列及典型供用电模式;研发满足中低压交直流配用电系统要求的直流断路器、数据测试计量和传输、交直流变换装置等关键设备;研究多换流器并网及多电压等级交直流配用电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研究多电压等级交直流配用电系统保护方法与关键技术;开展技术集成化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交直流变换装置额定电压不小于10kV,容量不小于100kW;直流断路器额定电压不小于10kV,开断电流不小于1kA;示范工程应至少包含中压(10kV或以上)和低压两个直流电压等级,电压允许偏差控制在±10%,直流容量不小于100kW;交直流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大于99%;降低配电网损耗5%以上。
项目6: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建立8MW海上风电机组工程示范,引领我国大兆瓦海上风机开发。
研究内容:研发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计技术;叶片联合开发和载荷计算技术;紧凑型性传动链研究;研究风电增速齿轮箱设计、制造、热处理及试验平台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功率永磁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主轴承、变桨偏航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应用研究及铸锻件等关键结构件研究;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塔筒设计研究;机组及部件的运输、海上风机的安装调试工艺;海上风电机组载荷特点分析以及对机组功率曲线、固有频率及塔筒根部动态应力测试。
考核指标: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功率8MW,设计使用寿命25年,工作环境温度-10℃-+40℃,满足海上盐雾工作环境;完成机组设计评估认证;建设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示范工程。
项目7:风电机组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
研究目标:完成风电机组智能化测量,实现发电效能提升,掌握载荷智能控制、风电机组电网友好性控制等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建设示范工程,装机容量50MW的风电场,预期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约300万元/年。
研究内容:研究风电机组智能化测量技术,包括整机振动模态测量、整机载荷测量以及齿轮箱和主轴承载荷、激光雷达测风、叶片变形测量等;研究风电机组智能发电性能提升技术;研究风电机组智能载荷管理技术,提供机组的风能利用效率;研究风电机组电网友好性控制技术,包括故障穿越(低电压、高电压)、次同步振荡抑制、电压频率可调控等。
考核指标:开发智能化风电机组激光测风雷达,探测距离10m~200m,风速测量范围±70m/s,风速测量精度≤0.1m/s;开发在线振动模态监测及载荷测量设备,采样精度不低于16bit,采集通道不小于16路,采样频率不低于64kHz,载荷测试精度满足0.1mV/με;开发风电机组次同步振荡抑制器,可抑制频率在95%基频以下的次同步振荡,次同步谐波抑制率达95%;开发智能控制系统,预期提升发电量5%以上,降低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载荷5%~10%;建设示范工程,实现产业化。
项目8:数字化光伏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开发
研究目标:建立一套适合于光伏制造企业的软硬件结合的智能制造系统,从数据收集、处理,到相应的管理机制,将各个结点模块化,使之可在整个行业推广应用。提升我省光伏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研究内容: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开发;相关生产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技术开发;中央大数据处理系统的搭建;确定影响生产过程的质量因子种类及各因子间的水平大小;质量因子分析数据模型的构建;数据库的建立和计算软件的优化应用。分析多变量相互依赖关系、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数据和变量的消减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
考核指标:新增数据采集点50个以上;建立独立的数据存储系统;开发专用的数据分析系统;建立适合光伏制造企业的DOE模式,减少实验成本20%以上;关键工艺步骤全部实现SPC控制;提高工序过程能力稳定性,CPK指数提升至1.33;在技术开发项目中全部应用FMEA方式,在事故处理中全部应用8D模式;设备OEE达到85%以上;建设省部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一家。
项目9: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用导电材料
研究目标:通过开发出与同期进口技术水平相当的产品,替代进口,逐步占领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开发目前行业广泛应用的贵金属的替代材料,以期降低光伏用导电材料的成本。将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导电材料采购成本降低10%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贵金属替代新材料的工艺理论;探索高均一度的可重复、可靠的导体材料制备技术;开发铅系玻璃中铅元素的替代材料;研究无铅玻璃体的制备技术;研究环境友好、印刷性能优良的有机载体制备技术;烧结过程中金属半导体接触的机理研究;低表面态太阳能电池烧结工艺开发。
考核指标:量产产线一次印刷厚度:28-45μm;浆料固含量:91.00±1.0%;第四次透网细度:≤10μm;粘度:50-140kcps(1RPM,25°C);焊接拉力:≥3N;量产太阳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大于等于22%;形成年产30吨导电浆料的产能。
(三)新能源汽车领域(1项)
项目1:中重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整车集成技术
研究目标:整合国内优秀的氢燃料电堆资源,完成中重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开发应用,具备国内先进水平,实现氢燃料电池中重卡产业化,建成与技术要求相匹配的自动化生产线,促进地区氢燃料汽车产业链落地。
研究内容:研究中重卡汽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匹配、能量管理、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技术;研究燃料电池系统安全控制技术、整车综合热管理技术;研究燃料电池中重卡汽车整车优化设计和集成技术;开展燃料电池中重卡汽车动力系统与整车工程化开发;建立中重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开展中重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装车示范运行。
考核指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额定功率≥35kW,低温启动≤-20℃,装车使用寿命≥5000h(实车测试≥1000h,根据系统实测数据测算寿命)。研发燃料电池系统的防燃防爆装置,准确判别燃料电池系统发生热失控的临界条件,热失控探测时间≤1秒,控制整车燃烧爆炸风险。开展整车优化匹配,实现0-50km/h加速时间≤20秒,最大爬坡度≥20%。研发氢燃料电池进气系统、整车结构、能量回收等多领域协同技术,实现氢耗≤8.0kg/100km(工况法),续驶里程≥400km(40km/h等速工况法),30分钟最高车速≥80km/h。开展小批量示范运行,实现装车应用不低于5辆。
(四)煤机装备领域(2项)
项目1:煤矿数字化综采装备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国际先进的煤矿数字化综采装备与系统,建立煤矿数字化综采装备与系统示范工程,保持我省煤机装备开发水平的国内领先地位。
研究内容:构建综采装备数字化模型及实时数据驱动的综采工作面生产过程虚拟现实系统;研究综采成套装备生产过程时空运动学、动力学行为以及工作面直线度智能控制;研发综采装备智能感知技术及机载数字化传感器,机载数字化传感网络;研发采煤机精准定姿定位、截割高度、推进路径等自适应调控关键技术与数字化系统;研发刮板输送机传动链新型智能限矩技术与装置、智能型链环;研发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状态自适应调节、液压支架群直线度调节、高压大流量高水基比例控制等智能化技术与数字化控制系统;研发综采工作面“人—机—环境”物联网技术与系统、综采成套装备协同调控等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基于云平台的数据挖掘技术与远程故障诊断、顶板运动状态预测、瓦斯及煤尘风险评估及预测等技术与系统。
考核指标:采煤机实现智能调高,误差小于±5cm;工作面直线度智能控制精度小于±5cm;刮板输送机安全保护限矩响应时间不大于10ms;数字化协同控制降低割煤循环时间不少于5%;传感器具有故障自诊断和信息交互功能,功耗不大于100mW;物联网交互服务平台数据更新时间不大于1s;异常信息上报到控制中心时间不大于20s;远程诊断接入并发数大于1000路,响应时间小于10s。建设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1项。
项目2:数字化综合掘进系统集成及示范
研究目标:研究综掘工作面循环交替支撑掘进支护工艺和掘进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掘进系统集成化、掘锚作业平行化、掘进工作面少人化作业,实现井巷掘进安全高效绿色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
研究内容:研究综掘工作面掘锚分离和掘、支、锚、运同步作业工艺;研究交替临时支护、顶板压力智能监测与自动补液技术;研究掘进机智能截割控制、支护装备智能搬运、健康诊断等关键技术;研究综掘工作面装备数字控制、无线网络通讯和空间三维扫描可视化技术;在煤矿掘进工作面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掘锚分离、平行作业;定位精度≤2cm,测量距离≥100m,纠偏精度(偏离设计中线误差)≤±5cm,智能截割边界控制误差≤10cm,掘进效率提高30%。
(五)节能环保领域(3项)
项目1:节能型烟羽消除的烟气深度净化技术
研究目标:研究烟羽及其污染物耦合脱除的换热吸附关键技术;开发高效烟气换热装备;建设300MW发电机组烟气脱白示范项目;制定山西省烟气脱白标准。
研究内容:烟气凝变高性能换热技术及其装备研制,集成对流换热、相变换热、吸附换热等理论,设计高效新型换热器;基于烟气凝变的SO3、PM10和熔解盐等污染物控制策略;新型高效换热器积灰腐蚀控制技术;烟气脱白监测监控技术;建设300MW发电机组湿烟羽消除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研制高效烟气换热器,换热系数提高20%以上;建设300MW发电机组等级以上的湿烟羽消除示范工程;节水率大于70%;在SO2、NOX和粉尘超低排放基础上,SO3、PM10和熔解盐等污染物减少50%以上;制定适合山西环境的烟气脱白标准。
项目2:粉煤中温快速床燃烧技术及示范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系列粉煤中温快速床锅炉,建立粉煤中温快速床示范工程,保持我省循环流化床锅炉开发水平的国内领先地位。
研究内容:研制粉煤快速床锅炉关键部件,如碎煤机、筛分机、高效分离器等关键设备;建立粉煤快速床锅炉设计导则;分析快速床燃烧条件下污染物生成规律,开发炉内高效脱硫和低氮燃烧技术,研发深度净化技术;建设粉煤快速床锅炉技术工程示范并创建粉煤快速床锅炉运行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发电容量为6~200MW和供热容量为28~232MW的系列粉煤快速床锅炉,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在燃用劣质煤条件下260t/h等级粉煤快速床锅炉效率大于90%;燃料制备系统厂用电率不超过0.3%;锅炉原始NOx排放低于50mg/m3,SO2低于35mg/m3,钙硫摩尔比小于2。
项目3:煤、焦特性与高炉冶炼匹配技术及工程示范
研究目标:开发山西焦煤独特性指标体系,提出不同规格高炉适用焦炭本质质量指标,完成适应不同规格高炉焦炭生产工程示范和专有配煤系统示范,引导焦化企业正确使用炼焦煤资源,引导钢铁企业使用适宜质量焦炭,有效降低焦炭、钢铁企业生产成本。
研究内容:山西焦煤及各类煤细化分类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焦炭在不同规格高炉环境下的应用模拟;山西焦煤焦炭质量与焦炭冶炼性能预测系统开发;适应于不同规格高炉用焦炭本质质量的专有配煤系统开发。
考核指标:建立1-2个山西焦煤炼焦煤独特性评价指标;建立1个不同规格高炉用焦炭的模拟模型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1套适用于高炉用焦炭本质质量的配煤系统及焦炭产品多元化调整方法;完成1个煤、焦特性与高炉冶炼匹配工程示范。
二、新材料产业(6项)
(一)特殊领域用高性能钢铁材料领域(2项)
项目1:高性能不锈钢及镍基合金材料
研究目标:瞄准国际不锈钢领域发展方向,围绕资源节约型不锈钢、特殊领域用高性能和高功能性不锈钢材料技术前沿,以满足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开展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应用研究和制备技术研究,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批量应用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合金设计优化、耐腐蚀机理、功能化机理、多因素协同作用及对组织性能影响等;与用户需求和服役环境相关的应力腐蚀、焊接等,重点研究开发石化用高耐蚀高强度高钼奥氏体不锈钢、油气开采领域用耐蚀不锈钢、热核聚变堆用不锈钢、生物医学与高性能医疗器械用不锈钢、电子领域用高品质无磁不锈钢、太阳能发电领域用不锈钢、城市地下管廊用不锈钢、高速列车车体用不锈钢、石化行业用镍基合金等高性能材料。
考核指标:突破高性能不锈钢及镍基合金材料产业化过程中技术瓶颈,掌握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关键制造及应用共性技术,包括生产工艺规范和产品标准,产品满足服役环境下的使用要求,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批量应用与示范。
备注:本项目未设置具体技术指标。鼓励省内外研发力量与我省产业单位联合开展相关领域应用研究。项目申报时,需明确研究成果和产品种类,制定相应产业化目标和相应技术考核指标。经专家评审等程序,根据申报项目情况,遴选适合我省相关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
项目2:高性能特殊钢材料
研究目标:为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围绕能源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船舶、建筑及机械制造用钢等领域,以“低成本、高效率、生态型、高性能”为目标,着力研究解决制约产业升级的共性及关键技术瓶颈,引导用户使用强度更高、寿命更长、综合性能更好的高性能特殊钢材料,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规模化应用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合金设计优化、多项组织控制、强韧化机理等;高洁净度冶炼、无偏析凝固控制和无开裂热加工等,重点研究开发水轮发电机用系列热轧磁轭和磁极钢、油汽开采用高强高耐蚀无磁钻具用钢、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硅钢、低温高压服役条件下高强度管线用钢、低成本液化天然气储罐用超低温钢、苛刻环境下高速轮轴用钢、轨道交通用高强韧高耐蚀耐候钢、高效节能配电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煤矿刮板运输机用耐磨钢等高性能特殊钢材料。
考核指标:突破高性能特殊钢材料产业化过程中技术瓶颈,打造国内顶尖的特殊领域用高性能钢铁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关键制造技术,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规模化应用与示范。
备注:本项目未设置具体技术指标。鼓励省内外研发力量与我省产业单位联合开展相关领域应用研究。项目申报时,需明确研究成果和产品种类,制定相应产业化目标和相应技术考核指标。经专家评审等程序,根据申报项目情况,遴选适合我省相关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
(二)轻质合金领域(2项)
项目1:低成本高纯镁的提纯精炼装备、工艺及产业化示范
研究目标:高纯镁在军工及贵金属冶炼中广泛应用,开展高纯镁的提纯精炼技术及设备研发,提高高纯镁锭的质量与技术含量,实现降低生产中废气废渣的排放。建设新型生产线,降低生产中废气废渣的排放,以满足当前市场对高纯镁的需求。本项目基于镁锭纯度的技术与装备改进,综合提升山西省镁合金及相关产品质量,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山西镁产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研发全过程高真空提纯精炼设备;优化改进高纯镁提纯精炼提纯工艺,探讨温度、真空度等多因素与高纯镁杂质含量之间关系,实现高纯镁杂质种类与含量的精准控制。建设高纯镁生产的全流程集成优化平台。
考核指标:
1.研发高纯镁真空提纯装置一套;
2.开发99.99%特纯镁锭精炼工艺,其中杂质含量Si≤0.0035%,Al≤0.002%,Mn≤0.0015%,Fe≤0.0015%,Ni≤0.001%;
3.实现99.98%镁锭产业化生产,其中杂质含量Si≤0.006%,Al≤0.003%,Mn≤0.003%,Fe≤0.0025%,Ni≤0.0025%。
4.建成出高纯镁生产的全流程集成优化平台
5.建立低成本高纯镁的提纯精炼装备、工艺、应用及其产业化示范基地。
项目2: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设计与制备
研究目标:针对镁合金的应用问题,发展镁基材料的多尺度设计平台与应用技术,开展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设计与制备,开发出具有高强、高模量、耐热等性能的新型高性能镁合金,拓展镁合金的实用性能,促进镁合金在更多领域中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多尺度设计平台与应用技术,开展高强铸造镁合金、高模量铸造镁合金、耐热镁合金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建立合金中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联系,发展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设计准则,开发出满足应用需求的低成本、高性能铸造镁合金。
考核指标:
1.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不含稀土铸造镁合金指标为抗拉强度大于330MPa,延伸率不低于8%;稀土铸造镁合金指标为抗拉强度大于350MPa,延伸率不低于5%;
2.高强耐热镁合金:要求在250℃,抗拉强度大于240MPa,延伸率大于8%;在250℃/120 MPa条件下,蠕变速率低于1×10-8 s-1;
3.高模量铸造镁合金:弹性模量E≥55GPa;抗拉强度大于280MPa,屈服复合强度大于180MPa,延伸率大于3%;
4.建立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
(三)先进前沿碳材料领域(2项)
项目1:碳纤维复合材料规模化工程应用技术及示范
研究目标:依托山西省碳纤维产业发展基础,以我省国产碳纤维下游应用为核心,围绕海洋装备、民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压力容器、建筑补强和高压输电等领域,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成型、加工、考核验证、工程化制备和应用示范,形成4-5类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规模化应用产品和产业化技术工艺包,打造从基础原料、复合材料到制品构件的碳纤维完整产业链,实现我省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目标。
研究内容:碳纤维复合材料关键成型共性技术(如界面控制,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碳纤维多维预制体制造技术(如二维编织物混编、三维编织物等);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的设计和低成本加工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体的合成及调配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低成本快速成型制备技术;根据应用需求和具体性能指标,综合考量原材料本征特性、结构适应性、外形契合度、外观可视度、成型工艺先进性、应用系统匹配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全要素,建立完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测试标准,制定成型工艺方案、规范的制备规程,完成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制备,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工艺包。
考核指标: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化制备技术,满足服役环境下的使用要求;完成复合材料设计、成型、加工、考核验证、工程化制备和应用示范,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化制备标准章程,形成4-5类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规模化应用产品,完成产业化技术工艺包开发。
备注:本项目未设置具体技术指标。鼓励省内外研发力量与我省产业单位联合开展相关领域应用研究。项目申报时,需明确研究成果和产品种类,制定相应产业化目标和相应技术考核指标。经专家评审等程序,根据申报项目情况,遴选适合我省相关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
项目2:石墨烯复合材料共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项目目标:以石墨烯的应用为导向,围绕石墨烯在电子、热管理、储能、电磁防护、防腐、润滑、摩擦、印刷、增材等领域的应用,开展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表界面调控、均质分散等工程化制备和应用示范,形成4-5类规模化应用产品和产业化技术工艺包,建立从石墨烯的低成本高品质开发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高端应用的产业雏形。
研究内容:石墨烯复合材料共性技术(如石墨烯的尺寸、粒径、层数控制等);石墨烯复合材料基体的合成及调配技术;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一体化设计、低成本开发和应用调控技术;根据应用需求综合考量原材料本征特性、石墨烯在基体中的稳定性及与基体的相容性等(表面功能化和掺杂,表、界面控制及分散等);石墨烯复合材料与外围构件的结构适应性、外形契合度、外观可视度、应用系统匹配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全要素;制定石墨烯复合材料工程化制备技术方案和制备规程,开发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工艺包。
考核指标:突破石墨烯复合材料工程化制备技术,满足服役环境下的使用要求;完成复合材料设计、制备、考核验证和应用示范,建立石墨烯复合材料工程化制备标准章程,形成4-5类石墨烯复合材料规模化应用产品;完成产业化技术工艺包开发。
备注:本项目未设置具体技术指标。鼓励省内外研发力量与我省产业单位联合开展相关领域应用研究。项目申报时,需明确研究成果和产品种类,制定相应产业化目标和相应技术考核指标。经专家评审等程序,根据申报项目情况,遴选适合我省相关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1项)
(一)智能制造领域(6项)
项目1:精密不锈钢极薄带智能化生产装备及生产线
研究目标:通过自主设计研发板形板厚智能控制的二十辊轧机、矫直机智能控制系统、退火工艺智能控制系统、恒张力卷曲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化剪切控制系统,重点攻克精密不锈钢极薄带(0.02mm—0.1mm)成材率低(20%)的科技难题,最终建立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确控制自执行为特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不锈钢极薄带智能化生产装备,建设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密不锈钢极薄带智能化生产线。
研究内容:新型二十辊轧机的设计;极薄带厚度智能感知及控制系统的开发;二十辊轧机板形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极薄带退火工艺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极薄带智能化拉矫控制系统及设备的开发;极薄带恒张力卷曲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精密薄带智能化剪切控制系统及设备的开发。
考核指标:实现质量精确控制与多工序协调优化;实现精密不锈钢极薄带质量信息的全流程在线深度感知与智能控制;实现故障的快速自动检测、识别和报警,设备故障率小于3%。通过智能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跨系统、跨工艺的数据互联互通,使产品(0.02mm—0.1mm)成材率提高到50%~70%,厚度偏差≤5%,宽度偏差≤5%,毛刺高度≤6%,平直度1-2IU。
项目2:系列化无缝钢管热连轧智能生产线及装备
研究目标:结合我省在无缝钢管热连轧生产装备智能化方面的发展需求,研究热连轧生产装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技术,提升无缝钢管热连轧装备智能化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与无缝钢管热连轧生产相关的一大批适合山西产业发展的重点高端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大大提高相关装备的生产能力及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我省相关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研究内容:通过工艺技术流程的优化创新,重点针对连轧机组在节能、环保、智能、高效方面加强研究,通过缩短工艺流程,来减少或取消中间补热,降低能耗;通过变形及工艺技术管理数模的数字化、生产控制、质量检测等的智能化,达到生产的高效。具体要开发连轧管短流程工艺及装备技术、生产线工艺参数计算软件;热连轧生产关键工艺尺寸智能检测及工模具自动调整技术;高精度、低能耗、低污染智能电液伺服压下控制技术;钢管外径实时智能检测及高精度控制技术;电液伺服系统及热连轧设备早期故障快速自动检测及诊断技术;热连轧关键设备、工模具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及维修决策;热连轧生产过程全周期跟踪管理系统。
考核指标:小规格无缝管吨钢生产成本同现有中大规格相比,不能超过10%,需要通过能耗、金属消耗、产品精度、工具、人工成本等综合成本指标来控制。产品精度需满足或优于各品种国家或国际标准要求。短流程机组要求机组吨钢投资成本比现有机组降低40%,达到700元/吨钢,工具费用降低30%,达到50元/吨钢,电耗降低25%,达到90度/吨钢。电液伺服压下控制系统能耗降低30%。通用产品生产效率提高10%、产品成材率提高1%。实现连轧机早期故障的快速自动检测、定位、识别和报警,准确率>80%;实现轧制工具轧辊、芯棒等的磨损状态自动识别和判废。产品质量和性能指标不低于现有连轧机组,完成一条60-14规格和140-273规格短流程机组的生产运行。
项目3: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智能装备及系统
研究目标:针对我国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装备智能化、工艺与装备深度融合等难题,通过自主创新,研发核心工艺智能装备,实现国产化宽禁带半导体装备的自主保障和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带动我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等下游企业的发展,提升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碳化硅(SiC)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使山西省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研究内容:突破高温高真空设计与控制、大尺寸设备高真空密封与控制、坩埚旋转结构设计与密封、大直径坩埚中频加热与耦合、气体输运与混合控制、装备故障智能预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大尺寸碳化硅(SiC)单晶生长、高纯碳化硅粉料合成、高速大直径倒角等智能装备,建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装备研发及系统集成验证平台。
考核指标:碳化硅(SiC)晶片尺寸6英寸;极限真空指标5×10-5Pa、工作真空度5×10-3–8×10-4Pa、漏率5×10-7Pa L/s;最高温度2400℃;控温精度±0.5℃;高频电源功率30 kW;线圈速率0.05–30(mm/h);坩埚旋转速率0–30转/分;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30%以上;碳化硅单晶生长产能1000片/年(单台装备)。
项目4:智能化高强宽厚板精整线成套装备
研究目标:开发智能化高强宽厚板精整线成套装备技术,实现高强度宽厚板材精密矫直、低损耗剪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国家钢铁工业转型发展,带动我省高端装备的快速发展。
研究内容:针对高强钢宽厚板精整线装备智能化控制水平低下、设备结构不够优化、检测装置不完备且严重依赖进口等问题,开展高强宽厚板精整过程在线智能化工艺控制模型与装备研究。研究大型高强钢宽厚板材矫直机、精密剪切机以及超厚板自移动式压平机的成型工艺,精整作业工艺参数计算模型;研制或配套相关专用的检测装置和工业机器人系统,实现矫直过程的在线动态调整和板型检测及反馈技术;研究剪切过程的剪切定尺精度和剪切断面质量的图像识别与反馈控制技术;实现高强厚板压头自移量、压下量及弯曲矫正点等矫正过程参数的设定,及矫后不平度激光红外线自动检测与反馈控制技术;开发剪切机、压平机自动上料、废料收集与输送、卸料和堆垛等过程的机器人系统;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及装备的实时健康状态检测,实现精整相关装备间的全流程数字化控制。
考核指标:实现高强宽厚板精整线板材的运输、定位、矫直、剪切、压平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全线生产效率提高20%,自动定位精度提高30%;使矫直能力达到矫直强度>1200MPa,矫直精度<2mm/m,压平矫正厚板规格达200mm,宽度达3500-5550mm,一次矫平率达90%;剪切断面直线度<1mm/m,垂直度在±1°,剪切效率提高20%,定尺精度提高50%,剪切损耗率降低30%;研发与改造大型宽厚板精整装备12-15台(套)。
项目5:高等级焊管智能化成型工艺与装备
研究目标:突破现有焊管成型机组自动化水平低、成型质量不稳定、成材率不高的突出问题,对焊管成型工艺、成型装备以及智能化反馈控制模型展开一体化研究,同时结合现代复合管的巨大市场需求,应用成熟检测技术,研发复合管智能化自动成型机组。新上生产线3-5条,改造生产线30-40条,带动我省机械装备相关行业的发展,整体提升我省企业竞争力。
研究内容:针对焊管成型的变形特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焊管机组的辊型优化设计模型;研究弯曲变形机理,建立与最终产品参数相关的初始设定系统模型;研发在线视觉与激光等检测系统,实现弯曲轮廓各位置曲率的精确检测及反馈,开发闭环控制系统,建立在线智能穿带模型与成型过程中辊位参数的智能调整模型;研究高频电阻焊焊接工艺与螺旋埋弧焊接工艺,研发或配置在线检测装置,实现焊接质量的在线反馈控制;研究复合板弯曲成型机理及焊接机理,实现复合管成型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研发各种检测装置与焊管成型机组集成装置,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工艺最优、质量最好、耗能最少、设备健康运行的智能化焊管成型成套机组装备。
考核指标:借助现代测试手段,实现成型及焊接过程的在线智能控制,使高频直缝焊管成材率达到93%以上,螺旋焊管成材率达到98%以上。实现自动穿带过程,高频焊管机组更换产品规格时,调试废管长度控制在6m以内,调型时间由现在的4小时降低到1小时,生产效率提高10%,调整精度由现有的0.2mm提高到0.1mm。减少操作工数目,生产线工人减少到原有的一半。焊接质量及产品精度满足相应产品国家标准。实现复合管成型且产品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项目6:垃圾飞灰超高温气化熔融关键技术及装备
研究目标:成功研制一套垃圾飞灰处理示范炉,实现飞灰的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有机物彻底分解;彻底消除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彻底分解二噁英,实现低排放。在此基础上,根据已获得的国产化生产工艺技术数据,开发和建设具有工业化规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工程,引领山西进入垃圾处理工业强省。
研究内容:熔融炉体及超高温耐火隔热材料,炉顶进料密封装置,熔融炉内还原气氛、各区段温度工艺条件及控制方法研究,液态渣萃取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炉体运行指标:超高温热解气化熔融示范炉日处理飞灰量不低于24t,连续稳定运行时间不小于168小时。超高温热解气化熔融工作温度:≥1450℃;炉内停留时间:≥60min。环境影响指标:减量化:减容70%,玻璃化炉渣可完全综合利用;无害化:飞灰经超高温熔融固化后,炉渣内的Cr、Pb、As、Hg等元素的浸出毒性均小于标准限值。二噁英分解率不低于98.4%。焚烧烟气<0.05ng-TEQ/m3、飞灰<0.1ng/kg、玻璃化炉渣~0ng/kg,飞灰继续回炉熔融不外排;能耗指标:处理1000kg飞灰消耗不超过161kg焦炭。
(二)轨道交通领域(5项)
项目1:高铁轮轴制造智能工厂研究及示范
研究目标:有效整合高端加工装备、导入智能检测装备,集成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物流、智能仓储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高铁轮轴生产及装配一体化智能制造车间,提高高铁轮对行业的整体制造品质和加工装配工艺,形成“智能、高效、优质”的全新模式轮对制造工厂。(1)建成国际先进的轮对全生命周期快速研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中心,实现基于轮轴大数据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快速研发。(2)建成国际先进的高铁轮轴加工制造数字化工厂。(3)建成国际先进的高铁轮轴装配、检测一体的智能车间。(4)工业大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与应用,进行产品失效及运营数据采集,改进生产工艺,进行失效模式分析及预测,实现产品故障智能诊断与预测,加速产品与服务创新。(5)探索出适合轨道列车轮轴加工及装配的智能制造创新应用新模式,具备移植到普速列车、机车、有轨电车、城轨列车、城际列车等非高铁列车轮轴智能化生产的能力,为其他轨道交通核心部件提供智能化装配服务支撑。
研究内容:高铁轮轴数字化设计与虚拟制造系统;智能检测及分析实验系统;高铁轮轴智能生产制造系统;高铁轮轴关键部件柔性智能装配系统;智能物流及仓储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工业大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考核指标:
项目建成后高铁轮轴的产能达到50000对/年,生产效率提升28%以上,运营成本至少降低21%,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率达到100%、产品研制升级迭代周期缩短38%以上,不良品率低于0.3%,产品的交单准确率达到95%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2%以上,杜绝重体力劳动,95%以上岗位达到Ⅰ级轻体力劳动。
项目2: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智能化装备和工艺
研究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掌握满足我国自主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的先进生产制造技术及智能化设备,使我国自主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建造成本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更优更良,最终攻克相关技术和工艺,突破所有预制类混凝土产品的制造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研究内容:以智能化流水线方式实现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等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高效快速制造,优化设计设备结构及工艺,实现柔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建造成本。研究各项智能化自动化辅助工艺及装备,实现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及混凝土预制构件制品的质量精度大幅提高;以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先进快速制造技术研究为基础,探索和研究其他相关混凝土预制技术。
考核指标:采用流水线生产工艺,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产量144块/日,单工位工作时间<10min,生产效率提高30%,生产线具有柔性生产能力,可实现多种规格轨道板或多种异形预制构件共线生产,相对于旧工艺同等日产量,可节约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生产建造成本1/3-1/5、减少2/3人员支出、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并建立我省首条采用智能化流水线生产自主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的应用示范工程。
项目3:轨道交通大型关键复杂铸件绿色制造工艺及先进数字化成套装备
研究目标:本项目以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的快速性、准确性和增强批量铸件生产的绿色性、稳定性为目标,通过采用铸型数字化设计及加工、铸造工艺仿真优化等绿色技术保证新产品的快速准确,同时对于批量化生产可能带来的环境友好问题,采用脂硬化水玻璃砂全自动生产线、机器人自动组芯下芯等绿色制造技术,保证批量铸件生产的稳定性,采用干法处理进行废砂回收利用,最终实现铸件产品的绿色化工艺集成和生产。
研究内容:针对大型复杂铸件砂芯结构复杂、下芯位置精度要求高的特点,研究机器人自动组芯、下芯技术,提高铸件质量;针对铸造水玻璃砂旧砂难以去除的问题,研究铸造酯硬化水玻璃废砂绿色干法再生技术;针对传统铸造方法周期长、成本高、精度差问题,研究数字化无模块速制芯、造型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建成铸型加工、浇铸、脱模、清理和废砂回收全流程绿色生产线,制定铸件快速试制、砂型制造等的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铸件快速制造的色生产线,降低水玻璃含量至2%~4%,使酯硬化水玻璃砂回收率达80%以上;生产线可实现复杂砂芯的整体精确化制备,具有不受零件形状复杂程度限制,不需要任何工装模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将CAD模型转化为实体原型零件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多项企业标准。
项目4:“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目标:基于“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顶层设计要求,系统性开展满足整车特征的牵引/辅助变流器、牵引电机和齿轮箱为一体的牵引传动系统集成技术,突破和掌握相关设计、制造及试验技术,研制出产品样机。
研究内容:研究牵引系统与辅助系统的设计、仿真及试验方法;牵引变流器和辅助变流器及其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功率模块的设计及IGBT驱动与保护技术研究;牵引控制与辅助控制技术的设计开发;牵引电机电磁方案、冷却结构、机械结构、绝缘结构研究与试验验证;根据载荷工况研究齿轮箱关键承载构件强度及疲劳寿命分析方法、传动系统动力学行为及稳定性;模拟实际运行工况构建齿轮箱综合试验平台,验证设计理论;牵引电机与齿轮箱机电耦合一体化设计及优化研究。
考核指标:研制出牵引/辅助变流器、牵引电机、齿轮箱样机。350km/h牵引变流器额定输出电压AC2800V,额定牵引功率4×650kW;辅助变流器额定容量200kVA;牵引电机额定功率650kW,启动转矩3000Nm。250km/h牵引变流器额定输出电压AC1443V,额定牵引功率4×350kW;辅助变流器额定容量200kVA;牵引电机额定功率350kW,启动转矩2212Nm。齿轮箱运行效率≥97%;轴承温度≤130℃;噪声≤120dB;润滑油温度≤100℃;振动速度≤18mm/s;密封无泄漏。齿侧接触斑状态良好。
项目5:宽轨电力机车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
研究目标: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和谐2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平台,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轨电力机车研发平台,开发不同功率、不同轴式、不同速度等级的系列宽轨客运电力机车;建立能够快速切换的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宽轨电力生产制造平台,满足国际化多品种,短周期的市场迫切需求;宽轨电力机车研发、制造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研究内容:通过吸纳和创新“TP TC001-2011关税同盟《铁路机车车辆安全》技术规程”和“GOST R55364-2012《电力机车通用技术条件》”相关要求,研究宽轨机车系统集成技术,双流制技术,制动系统技术,宽轨电力机车转向架技术;宽轨电力机车车体钢结构进行强度和模态分析计算,机车转向架进行动力学计算;开发大功率异步牵引电机、IGBT元件组成的水冷变流器、微机网络控制系统、自动空气制动系统、弹性全架悬转向架等;机车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六轴、八轴不同轴数,7200kW、9600kW不同功率,120kM/h、160kM/h不同速度等级的宽轨电力机车研发与制造平台;研制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宽轨客运电力机车;机车产能由15台/月提升到20台/月,换产效率由1个月降低为15天,切换效率提高1倍。
四、生物产业(药食同源道地中药材功能食品)(1项)
项目1:以黄芪、党参为主要原料的高附加功能值食品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目标:立足我省黄芪、党参道地药食同源中药材的产业链,分步实施,完成30个左右具有更多健康功能概念的高附加值功能食品的开发上市,力争有5个新产品进入国内一线功能性食品消费行列。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建成集成药食同源中药功能食品配方筛选优化、生产工艺设计和中试放大、产品包装技术和市场营销设计全产业链技术节点的新型技术研发体系,为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药大健康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中药材原料食品安全标准建立技术、功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制备技术、功能产品配方及基料筛选技术、功能产品成型及稳态化技术、产品食品安全执行标准的制订技术。开发以黄芪或党参为主要原料的现代新形态高附加值功能食品。
考核指标:完成30个功能产品执行标准的研究制订,并申请SC许可生产上市,突破关键技术5项以上并在实际研发或生产中应用,承担相关技术服务,实施成果转化。
备注:本项目申报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组织,必须有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相关领域应用研究,要求有责权利明晰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优先。项目申报时,项目名称可根据申报内容提出,每个项目必须开发3-5个品种,并制定相应产业化目标和相应技术考核指标。经专家评审等程序,根据申报项目情况,遴选适合我省相关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总体部署和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为全面提升我省能源革命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扎实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