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天的AI手机 究竟是噱头还是仙丹
2018-11-09
十年前,人们或许无法想象智能手机会彻底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二十年前,我们更无法想象到移动网络能够发展至如今的盛况。而今,AI手机的萌芽,或许正是开启下一个时代的密钥。当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做出判断,但适当的预测或许有一定的必要。10月7日,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正式开幕,AI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而AI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更是当下许多手机厂商的宣传重点。那么,这些AI手机的表现到底如何,是否真正切中了用户的痛点,还是只是厂商宣传的一个噱头?
通常,电影中的AI表现与人类无异,其交流的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而如今,我们的许多电话服务已逐渐从人工转化为了智能语音系统,但这与电影中的情节依然相差甚远。不过,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正逐渐步入正轨。
目前,AI在手机中的应用通常有很多方面,比如智能语音、生物识别或者视觉及图像识别等。首先如智能语音技术已发展多年,其实早在1952年贝尔实验室便制造了一台自动数字识别机“Audrey”,它能够识别数字0~9,同时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当然这种识别方式只是采用了单一匹配模式,并且只能识别内存中已经写入的数字。
而今,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开始使用RNNs(循环神经网络),这让语音识别拥有更高的精度及性能。在2017年6月,Google宣布其发布的语音识别系统已经达到95%的识别精度,要知道研究人员认为人类的转录精度还略低于95%,这似乎已经预示着机器识别的精度比人类还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完美条件下测得的结果,如果加上一些背景噪音以及方言等因素,识别率将会大幅下降。不过,目前来看,语音识别已经够用,体现在智能手机中便是各种智能语音助手,如三星bixby、苹果Siri、小米的小爱同学等,当然它们还称不上是真AI,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按照设定好的内容对识别语音进行反馈的程序。
未来,智能语音的发展最快解决的当然先是识别问题,而后才是交互逻辑问题。何时让人类能够持续不断且愿意与这些语音程序聊天后,才能够被称得上真AI。除了语音系统以外,AI在手机中的应用还表现在生物识别中,如智能识别及解锁,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定制不同的内容。
当然,如果要论一项目前AI在手机中发展最成熟的方案,当然还是非图像识别系统莫属,这也是众多厂商角逐的主要战场。不论是智能美颜、拍照优化、相册归类等都属于图像识别系统。
10月,IDC联合旷视科技发布了“AI+手机”行业白皮书报告——《IDC手机行业白皮书:“视”界革命》。白皮书中,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也针对AI手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今很多的手机还不能叫“AI手机”,更多应该称作“AI Camera”。现在AI应用提升较多的是在摄像头上,无论是拍照、解锁还是认知、优化、分析等都是基于这个“AI Camera”。最浅层的AI Camera即人脸解锁,再往上则可能是AI的智能优化。
报告中指出,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物体检测等是当前市场关注度、渗透率及技术采用度相对较高的应用场景,目前这些应用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物体探测阶段,在更具体的事件检测、更灵活的人机交互及更复杂的信息重组、自主行为等方面的应用明显不足。
显然,针对目前的众多应用场景而言,AI还是太局限了。而对于真AI手机的定义,荣耀总裁赵明在GMIC上也做了浅显易懂的解释:“原来定义智能手机的时候,大家都会把它比喻成一种人的器官延伸,比如说触觉、视觉、听觉的延伸,但到了AI时代,我们要把它看作一个人脑的协处理器。”
但如今,市场上却充斥着各种打着AI噱头的产品,甚至出现了许多乱象,荣耀总裁赵明在GMIC大会演讲时也专门针对目前市场上AI手机三大乱象进行了概括:“算力无本质提升的包装式AI、功能无实质落地的炒作式AI、缺乏生态建设的封闭式AI”。
说到底,AI到底是否只是为厂商为提高附加价值而设置的噱头,只需要看其为消费者是否带来了颠覆性的认知改变。而目前,消费者对AI的认知大多还是停留在为照片进行美颜、语音助手等表层应用,简单来说都属于被动式应答,即我们给出一个指令后才会进行反馈,同时前后操作并没有逻辑关联。因此,这些名义上的“AI”给予消费者的反馈只是一种机械程序而已。
无疑,AI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许多AI应用依然还停留在表层的应用中。与其把这些浅显的AI应用当做广告宣传出去,不如切实的在技术上继续下功夫钻研,打通AI与应用之间的隔膜,让它能够如人一样思考,比如到了饭点后能够按照个人口味及需求推荐菜品,订了电影票时到点可以自动推荐合适路线及拥堵状况,按照用户习惯来安排行程,看完电影后能够自己提出一些之后的消遣方式等等。
因此,编者认为打通各家的生态隔阂,让AI能够应对消费者提出的各项基本需求,并能承上启下应对自如,才是下一步手机AI需要做到的事情,也是当下手机厂商需要发力的重点。只有当真AI出现以后,消费者才会真正感受到其中巨大的差距。届时,AI将返璞归真,伪AI也必将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