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可编程逻辑 > 业界动态 >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 人类恐惧比欣喜多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 人类恐惧比欣喜多

2018-12-06
关键词: 基因编辑

  不久前,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有提到过,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都会增强,甚至将提高智力和寿命。

  而霍金恐怕也没想到,他所想的未来竟然在其离世后不到1年就来了,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

  pIYBAFwB76CAE2zeAAPHiz3GR0k762.png

  恐惧多余欣喜,是在害怕什么?

  对于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针对的还是人类5大绝症之一的艾滋病,可人们的反映并不像想象中美好。

  翻看几个新闻下的评论,可以看见点赞最多的几条评论都是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调侃和反对,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反对呢?

  霍金在其遗作中有说过,如果一部分人变成了“超人”,另一部分人还是普通人类,将会打破现有人类之间的平衡,作为普通人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普及“普通人类”会逐渐消失,都变成经过基因改造的“超人”;二是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无法通过基因改造技术进行提升的普通人类将变得“可有可无”,一旦真的到了这种时刻,普通人类将会被“奴役”或是面临清洗。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在其实际效果之外还存在十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学者认为出于以非治疗为目的的“基因改造”,以任意手段,暂时或永久增加人体机能是十分“可怕”的,不光有学者对其担忧,前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也做过相应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民众也对基因编辑技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以往都是在电影中看见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了现实生活,确实会让人难以接受,无论是对于接受基因编辑孩子的担忧,还是对未来人类自身的担忧都属正常。

  对人不作恶,正成为基因技术发展的第一要义

  国际社会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其实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就是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人类基因编辑委员会提出了10条严苛的标准,规范对人的基因编辑。

  从目前获得的信息来看,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完全是一次违规操作。

  首先,从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官网获悉,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他们也正在调查;并且南方科技大学也在其官网发布了《学校声明》回应称,“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其次,在人类基因编辑委员会提出了10条严苛的标准中,就有一条是:需在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建议下,持续和反复核查其健康与社会效益以及风险,而此次事件显然没能做到。

  最后,有46名律师联合声明称,此次试验不仅违反生物医学的伦理,更违反了法律价值所保护的“公平正义”,如果允许此“定制婴儿”的行为实施,势必造成人们之间的公平竞争处在极为不平等的状态。

  倒不是说真的在担心人类会被消灭、会沦为奴隶之类的,只是基因科学还不完善,很多问题都未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实验很容易造成科学脱靶。电影中很多“科学怪物”就是如此而来。

  并且关于改变基因来避免某种疾病的做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旦基因编辑不完全,那么等于没有编辑,无法预防疾病,甚至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曾就基因编辑发表过观点称“我们并不清楚一个基因突变到底会引发哪些疾病,又带来什么好处。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病为例,这是一种遗传型贫血症,主要发生在非洲和美洲黑人身上,但其患者对疟疾的抵抗力远高于正常人水平。而且,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医学的角度,抑或哲学的角度,饶毅说,疾病或缺陷的定义是在改变的,今天大家觉得不好叫疾病,但再过两百年可能又觉得是好事情。”

  像此次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以预防艾滋病,接受美联社采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穆斯努鲁也提出“没有正常的CCR5基因的人也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比如西尼罗河病毒,死于流感的风险也会增加。”

  基因技术的发展无论如何初衷都应是以人为本,而此次实验无异于将婴儿当成了小白鼠,基因编辑后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未来又会诱发什么,都是未知之数,甚至他们一辈子可能都将成为实验品。

  科学需要大胆尝试,却不是在一切都未知的情况下,连最基本的保障都不具备,这样的科学不仅不严谨,甚至都不能称为科学。

  追名还是逐利,是什么让他如此大胆

  此次事件的主角无疑是贺建奎,但我们翻看他的资料时发现,去年2月他在科学网博客上发布了题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尚待解决》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了5大安全性问题,并说“没有解决这些重要的安全问题之前,任何执行生殖细胞系编辑或制造基因编辑的人类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那么为何他这么快就打自己脸了?还是他所说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那些问题显然还是存在,但在各种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他另一个身份,他除了是南方科技大学海归教授之外,更是一个商人,根据天眼查资料显示,贺建奎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有6家、作为股东的企业有7家、作为高管的企业有4家,有两家与基因检测相关的公司。

  贺建奎是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第一大股东,贺建奎直接持有瀚海基因27.41%的股份,又通过珠海瀚海创梦科技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瀚海基因5.83%的股份,而瀚海基因曾获2.18亿元A轮融资。

  这就说得通了,既然是商人就肯定是在逐利,在名和利的驱动下他终于打开了那个潘多拉的盒子。

  26日,贺建奎通过优酷账号发布了多个视频,来讲述两个婴儿的情况并回应了各种质疑,其中“为什么选择艾滋病?是否是为了出名或吸引眼球?”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选择HIV,也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医学价值”,不过,这也算是承认选择艾滋病是为了名气。

  基因编辑技术早就可以做,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技术,但是全球没有一个学者去尝试,甚至是一位参与了此次项目的美国学者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自己也说“这种基因编辑在美国是被禁止的,因为DNA的改变会传递给后代,有可能危害其他基因”。

  这使我们不得不质疑他的初衷,造福人类这种话就没必要提了,即便是未来基因编辑被证明是安全的,但他现在以新生儿当试验品的行为,就无论如何都无法被认可,只能当成是一个商人在追求名利。

  我们不知道他此刻是否会后悔开启这个项目,也不知道他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更不知道那对双胞胎为未来会是如何,可毕竟这些事情已经发生,改变不了,但我想说的是,潘多拉的盒子虽然被打开了一条缝,可决不能越开越大。

  霍金先生的一个预言算是已经成真,但另外一个“法律可能会禁止对人类做基因改造,但是一些人可能抵挡不住改善记忆、抗病力、寿命等人类特征的诱惑”,我期望至少能晚点到来。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