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号”月背探测:遥测信号曾现衰弱迹象 “行走”速度并不慢
2019-04-17
11日晚,南航举办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校友思政公开课
中新网南京4月12日电 (记者 朱晓颖)11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校友思政公开课。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系列探测器及火星探测器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孙泽洲,嫦娥四号遥操作总体设计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何秋鹏,嫦娥四号轨道设计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高珊等出席活动。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实现了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
据孙泽洲11日晚介绍,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唤醒后工作正常。截至目前,“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月面行走累计178米。
然而,“玉兔二号”在月背开展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何秋鹏说,在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分离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小难题。当时,“玉兔二号”正转移到嫦娥四号着陆器上,遥测信号出现了衰弱迹象,出现了与当时大家的预期不同的状况。何秋鹏回忆,总设计师孙泽洲判断,是由于“玉兔二号”的桅杆对遥测信号产生了影响。于是团队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收回桅杆。随即,遥测信号回到了正常预想状态。
何秋鹏介绍说,遥操作团队需要收集“玉兔二号”拍摄的图像,以及各传感器的相关信息,在地面进行规划、仿真、验证。在验证所有规划策略准确无误后,再发送指令,遥控“玉兔二号”在月面上工作,走到指定地点,开展科学探测工作。“因为是遥远感知及控制,所以叫做‘遥操作’。”
很多人对“玉兔二号”“走得慢”有疑问,孙泽洲解释说,其实“玉兔二号”走得并不慢。它不仅要走,还要科学探测,还得走得安全。“比如,眼前有个石块,它就得多次进行近距离的路线规划。”
11日晚,南航举办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校友思政公开课。
美国航天局(NASA)在今年2月13日宣布,由于历经8个多月努力也没能“唤醒”失联的“机遇”号火星车,“机遇”号任务正式终结。“机遇”号实际工作时间近15年,在火星这颗红色星球上的总行驶里程超过45公里,创造了人类探测器在外星的最长行驶距离纪录,获得了包括火星上曾存在“可饮用的水”等重要发现。
孙泽洲表示,“机遇”号火星车耗时10多年的时间、在火星上“走”了40多公里,相当于一个马拉松的距离,折算下来每天“行走”效率大概也在百十米左右。对航天器这种巡视器来说,每个单位时间移动距离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短的。“玉兔二号”目前“行走”距离只有178米,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时间问题。“玉兔二号”“行走”10年之后,也将处于这个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