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源技术 > 业界动态 > 特斯拉落地上海究竟意欲何为?是为占领市场还是展开自救?

特斯拉落地上海究竟意欲何为?是为占领市场还是展开自救?

2019-06-05
关键词: Model3 特斯拉

  特斯拉并没直接公布国产Model3的售价,而是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猜谜游戏,就让Model 3的价格路人皆知,传播效果超过预期。同样超过预期的,还有5月初,特斯拉高调融资23亿美元(还被超额认购到了27亿美元),市场的认可让马斯克又快飘飘然了,不过这次他没吹牛。

5cf7552f53386-thumb.png

  国产Model 3可以预定了,其生产按计划顺利进行,预定之后,大约6-10个月交车,并且如果一切顺利,上海工厂能够全负荷生产的话,特斯拉的年产量将首度达到50万辆,它也将成为一个“正经”的汽车厂登上历史舞台。而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豪华车”生产商。

  所谓手里有钱,心里不慌。暂时度过难关的马斯克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中国。他看上了中国的市场也更看上了中国电动车的价格。根据特斯拉官网的定价,国产的Model 3价格将从32.8万元起,约合47,529美元,比目前进口的版本要便宜49,000元(标配AutoPilot,实际价格差没有这么大),但要比美国的相应版本价格要高,马斯克指望在中国生产的Model 3给公司带来25%的利润率,从而让公司摆脱常年融资的窘境。

  但3.5万美元那款,暂时别想了。

  首先,3.5万美元的版本,特斯拉不想提供,也不挣钱。3.5万美元的定价会把特斯拉拖入死局,为此,特斯拉还特意把所有车型调高1000美元的售价,并且入门款也提升到3.99万美元,3.5万美元的版本其实有价无货;

  其次,这个定价就是充场面的广告价,有点像低价旅游的广告,跟着去了是要“购物”的;

  第三,马斯克来中国是挣钱的,中国的工厂也承担了特斯拉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让它去生产不挣钱的车型,不现实;而且特斯拉在智能驾驶方面,也提供了可选项,分AutoPilot和FSD(全智能驾驶)两种,选装价不一样。此前进口版是包含AutoPilot。

  此外,除了黑色,其他颜色都要加价,比如白色要加价1.39万,红色要加价1.85万等等,连白色内饰也要加价9300元,特斯拉在中国的套路满满。

  智能相对论简单一句话, 入门车价会成为吸引用户的手段,但只是后续继续“购物”的开始。

  用科技范儿武装汽车,用产能吃定国产电动车

  这一点不奇怪,汽车业这么“玩”很长时间了。尤其是越贵的车订制和选配就越贵,比如保时捷等等,这充分代表了对自己产品力的自信。但特斯拉可能不完全如此,特斯拉的汽车拥有强烈的马斯克性格基因——极端和不妥协。用户需做很多选配才能弥补标准配置的种种不足。

  极端和不妥协贯穿了特斯拉产品、技术和市场营销各方面。

  在产品层面,用新概念和新感觉拉高豪华感。

  比如用电动的清洁能源属性打造高端形象,而在性能方面也一点不示弱,直接对标最好的燃油车。这刺激了那些求新求异的客户,开习惯性能车的用户不会对其欠缺的豪华感有所微词,特斯拉因此成功了实现了错位竞争。

  在技术层面,打造未来感,以智能驾驶先入为主牢牢吸引客户。

  特斯拉是最早商用化智能驾驶的公司,尽管其中出现过问题,但马斯克的坚持让智能驾驶技术开始流行。目前,特斯拉拥有最庞大的智能驾驶汽车用户数,足以使得特斯拉能够与行业最顶级的公司媲美,从而树立独一无二的形象,让特斯拉的各款车没有直接竞争对手。

  特斯拉也顺带升级了智能驾驶系统,从AutoPilot跨越到FSD,并采用自己的芯片,加了科技分。但是,马斯克在偷笑的时候,绝对不会承认,这是特斯拉用来挣钱的把戏。目前国产Model 3需要选装才有AutoPilot或者FSD,费用分别是2.78万元和5.6万元,这个价格在中国可以买到入门的汽车。

  在营销层面则是借助以上两点,放大特斯拉优势, 让特斯拉的车具有最大的议价空间。目前,没有用户拿特斯拉跟其它的电动车相比,特斯拉定价完全不用考虑其他竞品,而特斯拉本身的定价是其他电动车的锚点。

  这个策略开始展现战斗力,特斯拉成功切入传统燃油车占据的市场空间。在美国,特斯拉Model 3在4万到6万美元的价格区间,完成了对宝马3、5系和奔驰E级的绝杀,销量超过了它们的总和。 奔驰和宝马长年经营的豪华车壁垒居然被一个不“正经”的汽车厂突破。 相比之下,丰田与他们对垒了三十年,依然没撼动他们在豪华车领域的地位。电动的特斯拉,不可小觑。

  更不可小觑的,是特斯拉变态的产能扩张。特斯拉现在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冲击100万年产量的规模,会更让传统车厂惴惴不安。目前,BBA开始认真应对电动车的冲击,保时捷也通过Taycan欲图完成传统车厂的荣誉之战。大众豪言要在5年内造1500万辆电动车,不过因为电池卡了壳,大众的电动车热情暂时熄火。

  现在,传统车厂最担心的其实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消费习惯的大幅转变。如果在特斯拉的带动下, 有超过20%的用户开始投向电动车,整个汽车消费的风向就会转变。而盘踞在高端前5%的豪华车将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它们现在都已经感受到了特斯拉的压力。

  甚至整个企业行业也感受到了压力,特斯拉不仅做了实实在在的好车,它还给用户画了很多科技“饼”,给用户勾勒了一些未来场景,很讨巧地给用户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不一样的汽车。

  目前,特斯拉也展现了一些小技巧,比如召唤汽车的功能,还没有第二家做到,但这很实用。还有诸如用手机开车门,做很炫酷的钥匙,特斯拉的科技情怀感觉满满,用户很受用马斯克画的科技“饼”。

  但马斯克画的这块饼不完全是为了用户,这里有个很有趣的商业技巧。他让用户认同了特斯拉的价值体系,并选择性地忽略特斯拉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特斯拉的成本。特斯拉可以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核心功能即能用户满意——即以科技覆盖自身制造和设计的不足。

  用户接受这种先入为主的设定后,一般不会再指责其做工和用料,他们往往会成为特斯拉的“死忠粉”。特斯拉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与这批“死忠粉”有关。

  实际上,也有专门的“黑粉”,专门给特斯拉挑刺。因为在在制造上的沉淀不够,特斯拉被人诟病的地方从来不少。比如钣金一般,接缝过大,设计不完善导致后备箱漏水等等,能想到的“黑点”都有。但并没影响特斯拉的销量。

  由此看来,特斯拉的产品选型和商业策略并不像马斯克那样有一出没一出,而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其中有技术的套路也有营销的套路,一环扣一环,都做到了极致。并在策略上,通过高端车预热市场,导引入门车型引爆市场,特斯拉玩得很溜。

  所以,去年特斯拉推Model3的时候,市场累积的积极情绪被“引燃”,一度手握40万订单,仅订金都一度高达80亿美元。

  手里有了钱,马斯克又有些飘飘然,他首先想到了中国市场。马斯克在Model 3产能爬坡“痛不欲生”的时候就在念叨这事,估计他很清楚一个事实——只有中国才有可能救得了特斯拉。

  因为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几乎不要自己出钱,银行贷款即可覆盖;而每年25万辆的产能销售问题并不大。有人预估Model 3在国内能有每月1万辆的销量,我看不止,参考国产宝马5系和奔驰E级销量,Model 3每月1.5万辆没问题。以后再引进Model Y,所以特斯拉建厂直指每年50万辆的销量问题不大。

  特斯拉的野心真够大,一旦特斯拉的目标实现,仅它在中国的产能就能占我国纯电乘用车的四分之一,国内没有车厂能与之抗衡。而且,为了产能,特斯拉造就把电池厂也布局好了,据说会本地化采购电池,这个架势明显是吃定了国内的电动车厂。国产电动车和新能源车的好日子,可能到头了。

  国内车厂一手拿补贴,一手有市场,为何把一手好牌打烂

  特斯拉进入市场,就做了最好的营销逻辑设计。通过高端做足市场范儿,然后通过低端做引爆市场,做成爆款,点燃市场热度。特斯拉毫无疑问做到了。

  特斯拉遵循这个策略。 它首先通过高价的Model S和Model X高调入场,再杀向入门级,策略上天然留给了自己全域的市场空间,而其豪华策略可谓完美。

  可以这么理解,作为汽车市场的后来者,特斯拉如果做一款普通的车,一定很难有市场机会,尤其是在美国这样汽车市场成熟的地方;

  其次它在配套和豪华方面绝对赶不上目前的德系和传统美系。 追求性能和体验就成了特斯拉唯一差异化机会和杀手锏。 并在后续的产品升级中,持续强化这个特质,让特斯拉成为性能车的代表。

  第三,是有雄厚的研发实力作为后盾,能够在高端市场玩出花样。第四,借助资本市场敢持续亏本,而在需要钱的时候能够迅速融资。

  这些点,国内都不具备,也是国内无法诞生类似特斯拉这样车厂的原因。

  首先,能找到能够花钱去尝鲜的用户不容易,用户很容易拿现有的车跟成熟的车做对比,而忽视新的电动车的特性,基本上以电动车的弱点对比传统燃油车的长项,自然就削弱了购买意愿。

  其次,国内电动车的科技感的确不足,科技的加分项很少,存在感还是低。也即意味着,如果采用与特斯拉类似的策略,在中国可能比较难成功。

  因为造车新势力一定会拥有各种缺点,有的是细节方面的,有的是技术方面的。比如蔚来就出现过行驶中升级导致不能走动、贴膜漏水导致汽车抛锚在快速路上还有自燃等情况,虽然概率不大,但对碰到的客户却是100%不方便。而像成熟如特斯拉,也有自燃、智能驾驶出错导致的伤亡等情况。

  如果市场不给它迭代升级的机会,好产品很难出现,而爆款也没有存在的土壤。

  在市场切入方面,也面临两难选择。以高端车入市,高端车市场空间有限,没有规模效益的很难盈利;以中低端切入市场,后续高端就很难做,几乎没有机会,因为30万以上的高档国产车还没立稳脚跟。何况特斯拉也常年徘徊在倒闭的边缘,市场和资本需要给电动车企一定的时间。

  现在狼已入圈,留给国内电动车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30万元以上的市场,国内车企很难与特斯拉抗衡。而马斯克执拗的性格又强调一定要在产能和产品力方面有绝对优势。仅续航这一项就可以干掉绝大部分国产电动车,在产能方面,国产电动车更是无招架之力。就算有好的产品力的电动车可以与Model 3竞争,Model 3的产能也能将对手淹死。国产电动车在补贴的温床里荒废了。

  目前,国内纯电车企,大部分以中低端为入口,强调补贴后的便宜廉价,忘记了电动车的科技属性,也没有调动用户的消费情绪。在错过电动车的风口之后,在产品层面就落后了很多。根据统计,国内60%以上的电动车为A+级以下的车,限制了这些车厂求新求异的动力。而且十年补贴,并没有补贴出业内爆款,电动车企规模的扩张并不顺利。

  现在车市下行,电动车补贴退坡,还没赶上趟的电动车企将会被市场的巨浪拍死在沙滩上。国内新能源车超过5万辆规模的仅有有华泰、奇瑞、上汽荣威、北汽新能源和比亚迪五家,江淮、吉利江铃则在5万辆规模附近徘徊。也即,如果单独出列,大约只有前五能盈利。

  没有产能就没有战斗力,而特斯拉已经把差距大大拉开。

  以比亚迪为例,2018年比亚迪新能源与特斯拉的产能差距并不大,如果以纯电动车计算,比亚迪只有特斯拉一半的产能,与特斯拉还能一战。到2019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计划是25万辆的产能,比去年的特斯拉产能要高。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019年的特斯拉计划产能已升级到50万左右,是比亚迪的两倍。高下立判,而胜负已分,比亚迪曾经长期霸占新能源汽车的头把交椅,在2019年却被瞬间秒杀,差距还能拉开这么大,不得不服特斯拉。

  特斯拉的产能翻倍,主要是Model 3贡献的,它不仅成了拯救特斯拉的利器,也是电动车历史上的标志性产品,特斯拉的产能扩展能力已经把传统车厂远远抛在了后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都不可能出现能与特斯拉一较高下的电动车厂,无论是产品力还是产能。

  造车思维上, 特斯拉已经拉高了一个维度,而我们还沉浸在过去。在宣传的高度上矮人一截,在技术上更是追随,在产品力上几乎是弱项。而特斯拉在技术积累、产能改造、产品宣传方面,完成绝杀,一年之后已经“非复当年吴下阿蒙了”。如果上海工厂两期都同时投产,特斯拉总产量将达到100万辆,一家的产能将与我国目前全部所有电动车企的产能相当。

  这有点尴尬。或许与补贴政策有关。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