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背后:潮水退去才知谁在裸泳
2019-10-16
与非网 10 月 16 日讯,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出现,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也逐渐增高,国家“输血式”扶持行业的发展,却引发了“帮扶扶不起,贴补补不及”的情况。
前几日,工信部发布《关于 2017 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情况的公示》,其中获得补贴最大的三家为宇通、比亚迪和中通,补贴金额分别为 45.9 亿元、34.61 亿元和 11.2 亿元,补贴总和占全部补贴款的 41.68%。宇通和中通两家都是做客车业务的,只有比亚迪“算是”乘用车企业。
新能源骗补门事件:2016 年 9 月 8 日,财政部曝光了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 5 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意图骗补国家财政补贴超 10 亿元,个别企业已被取消整车生产资质。2016 年 9 月 8 日,财政部对外通报了 2016 年初对 90 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专项检查结果,共涉及 2013 年至 2015 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 40 .1 万辆,抽查 13.3 万辆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运营状态。
此次骗补门事件中,无一例外都是客车。
之所以客车补贴如此之高,一方面由于客车本身售价相较于乘用车就贵很多,另一方面客车多用于公共交通系统,其影响力和重要性都要高很多。
但并不是做客车业务的企业都是以“骗补”为目的,那些真正为此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生产的车企,国家的补贴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加速“国产”新能源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摸着石头过河”式的补贴之路,的确让不少“投机分子”从中获得了非法财富,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裸泳。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总申报 597 辆,未通过审核的数量为 524 辆,绝大多数原因“国家监管平台核定的行驶里程数不满足 2 万公里”。
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申报 1312 辆,未通过审核的数量为 1162 辆,同样绝大多数原因也是“国家监管平台核定的行驶里程数不满足 2 万公里”。
补贴进一步滑坡,有些车企像是毫无准备的学生初入社会时一样,面对有“规则”的“应试补贴”,尚以为能“蒙混过关”。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嗅觉的企业家,从来都不是补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