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子元件 > 业界动态 > 华为布局多年的激光雷达市场

华为布局多年的激光雷达市场

2020-12-28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华为进军汽车芯片领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去年,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今年11月,该部门正式并入消费者业务部门。此举也被视为是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从2B走向2C。同时,华为再次强调了,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被视为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大三关键部件。但相比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激光雷达在目标轮廓测量、角度测量、光照稳定性、通用障碍物检出等方面都具有极佳的能力。因此,激光雷达也被视为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根据Yole的数据显示,虽然目前部署在拥有辅助驾驶功能汽车上的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仅有1亿多美元。但伴随着激光雷达产品的成熟,其单价会出现下降,而这种趋势将加速激光雷达在汽车和工业上的应用。据Yole预计,用于自动驾驶功能的激光雷达市场将在未来5年来飞速增长,以年复合增长率超100%的速度上升,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17亿美元。

  作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一部分,激光雷达也是华为正在布局的一个领域,这也是华为为打造MDC智能驾驶平台构建的四个生态中的一部分。(一个小补充:今年2月,华为宣布旗下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获得德国莱茵T?V集团颁发的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认证证书。该标准也是全球电子零部件供应商进入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之一)

      华为:爬北坡,实现量产

  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方公众号上的消息显示,华为激光雷达产品的研发始于2016年,该团队访问了大量的TOP车企,倾听对激光雷达产品的需求,同时遍寻产业链厂家,经过半年的调研明确了方向:要做一款高性能、车规级、能够大规模量产的激光雷达,基于此定位,激光雷达团队启动“爬北坡战略”。

  微信图片_20201228121537.jpg

  从今年11月起,关于华为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开始出现在市场当中。直到近期在T10 ICV CTO峰会上,华为才首次面向行业正式发布了其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根据华为的“爬北坡战略”,公司并没有选择从传统旋转机械式激光雷达切入,而是选择从难度比较大的前装量产的产品化而进行开发。

  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是本次华为推出的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据官方资料显示,得益于ICT领域光学设计、信号处理、整机工程等长期积累,结合市场对激光雷达的实际需求,华为重构了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包括发送模块,接收模块和扫描器。基于此,该产品可以实现城区行人车辆检测覆盖,并兼具高速车辆检测能力,更符合中国复杂路况下的场景。

  从性能到量产,这并不是一段轻松的路程。既然华为激光雷达产品的定位是前装量产,那就必然要考虑激光雷达实际安装适配问题,如安装数量、安装位置,以及在运行中碰到的环境适应性问题。

  因此,与整车厂商之间合作必然是少不了。据新华网的报道显示,伴随着华为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的官宣,搭载该产品的首款车型——极狐HBT也在同一时间曝光。ARCFOX极狐方面表示,目前激光雷达的车规级要求已经解决,作为华为深度合作伙伴,极狐新车型HBT率先搭载华为激光雷达,将与华为一起共探激光雷达市场。

  为了满足未来激光雷达市场的需求,华为还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Pilot产线。据其官方资料显示,面向百万级量产需求,华为已按照年产10万套/线在推进,以适应未来大规模量产需求。

  英特尔Mobileye进军激光雷达

  2017年英特尔斥资153亿美元收购Mobileye,被视为是英特尔向自动驾驶进军的一个重要收购。

  前不久,Mobileye分享了其开发2025年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的计划,这这其中,使用自研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之一。据相关报道显示,Mobileye的技术主要是基于FMCW原理。

  Mobileye首席执行官兼英特尔高级副总裁Amnon Shashua表示,“FMCW技术将受益于英特尔的硅光子学制造专长,因而进一步降低消费类汽车的成本。”

  采用FMCW技术的激光雷达也被市场称为是4D激光雷达,从3D到4D,即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的维度。这样的4D激光雷达不仅能够探测更远的距离还能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因此,也被车载市场所看好。据麦姆斯咨询报道,Sensors Online的一篇文章指出,4D传感器对于实现Level 4和Level 5级自动驾驶来说至关重要。

  由此来看,Mobileye自研激光雷达传感器与Luminar的技术有所不同,而Mobileye这一举动也意味着,Mobileye自制激光雷达将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将一起被应用于消费类汽车。据称,该套件将率先应用自动驾驶出租车(也可能将替换自动驾驶出租车中的Luminar激光雷达系统),按照Mobileye计划,他们讲于2022年开始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推出100辆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车队,其后测试车队也会扩展至其他城市。

  苹果造车,未成曲调先有情

  不同于华为将自己定位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苹果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造车。从2010年开始讨论的“iCar”项目,到2014年实行“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苹果造车的梦想虽经历了坎坷,但却也一直没有放弃。

  近日,据路透社的报道显示,苹果将于2024年正式推出自有品牌消费级汽车。另有相关报道显示,苹果已决定从外部合作伙伴那里获得自动驾驶技术的相关配件,如激光雷达传感器。苹果的汽车可能配备多个激光雷达,用于扫描不同距离的路况信息。消息称,部分传感器可能来自苹果内部开发的激光雷达单元。

  在此之前,鲜有关于苹果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但我们发现,苹果在这个领域上所申请的专利并不少。

  据外媒报道称,今年11月,美国专利商标局(US Patent & Trademark Office)公布了苹果公司的一项专利,该项专利与苹果公司的半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项目泰坦有关,是一款可安装在挡风玻璃后面的激光雷达系统,可以帮助自动驾驶汽车在夜间等任何条件下查看道路,并可跟踪前方道路上的人或动物,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12月,美国专利商标局又授予了苹果公司一项名为“障碍物探测”(Barrier detection)系统的专利,能够利用激光雷达探测车辆路径上的障碍物。专利文件中写道:“激光雷达数据可为自动驾驶车辆控制器所用,用于探测车辆环境中的物体,而且此类信息可用在动态环境中,为车辆提供导航以及运动规划。”苹果“障碍物探测”系统能够将激光雷达数据应用到有关周围环境的鸟瞰图上。在此基础上,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根据地图上物体的特征,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据安信证券的报告显示,2019 年以来苹果得到授权的汽车专利大幅增长,2019 至今专利总数已突破 70 项。虽然,激光雷达并不是占比最大的领域,但这也是一块十分重要的市场。

  供应商的春天要到了?

  苹果造车,不仅吸引了业界去关注他或许会用到哪些自研产品,对于苹果的供应商来说这同样也是个利好消息。据相关报道称,自苹果将要推出自有品牌消费级汽车后,专注于激光雷达的上市企业Velodyne和Luminar股价分别上涨23%和27%。

  成立于 1983 年的 Velodyne,被誉为是激光雷达的鼻祖。凭借在该领域多年的积累,Velodyne占据了车载激光雷达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以及福特等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都在应用Velodyne的激光雷达传感器。2016年,Velodyne获得了百度和福特共同投资的1.5亿美元融资。并在2019年10月,获得了现代摩比斯的5000万美元投资。2019年,Velodyne便聘请了银行家,有意以超过18亿美元的估值上市。今年7月,Velodyne借壳上市,晋身 LiDAR 行业第一股。

  继Velodyne上市后,Luminar也于今年8月成功在在纳斯达克上市。据悉,Luminar 与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中的七家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将推动引入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和下一代安全系统。从 2022 年开始,Luminar 的硬件和软件将集成到沃尔沃的全球汽车平台中,这是其下一代消费汽车的基础。同时,Luminar 的技术还将为车辆安全树立新的标杆,超越具有主动安全功能的当今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ADAS)。

  除此之外,Quanergy、Ibeo等国外企业也是车规级激光雷达领域的佼佼者。

  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激光雷达需求的增长。但就在龙头企业Velodyne进行IPO的前段时间,这家公司却宣布将取消中国整个直销团队与部分技术团队,并将产品销售模式从直销模式恢复到刚进入中国时的“代理模式”。

  这也被很多人视为是中国激光雷达厂商成长的标志。从中国方面来看,激光雷达领域兴起了一大批的初创企业,包括禾赛、速腾聚创、大疆投资的Livox、镭神、innovusion等公司。其中,禾赛的激光雷达被百度、Cruise、Nuro、Zoox等自动驾驶公司采用,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也有被一汽集团、AutoX等国内外厂商所采用。

微信图片_20201228121611.jpg

  国内激光雷达公司概况,来源中信证券

  激光雷达这个市场或许还处于爆发早期阶段,在国外巨头企业纷纷开始寻求上市的同时,国内也有一些厂商成长了起来。而伴随着未来自动驾驶的发展,或许又会推动另一批新秀企业的诞生。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