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十四五”,网络强国建设进行时
2021-05-18
来源: 网络传播杂志
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必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变革。如今,人类社会正加速向数字经济过渡,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科技也突飞猛进、蓬勃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彰显出我国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坚实迈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第一步,网信事业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须有新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庄荣文撰文指出,努力开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网络舆论环境、有力信息化支撑和可靠网络安全保障。
信息技术成为创新高地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
如何将基础性技术成果转化为网信领域的创新型应用,从而升级改造传统业态,一直是数字化发展中的难点所在。新华社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推出的 5G 沉浸式跨屏访谈系列报道,探索出网络媒体技术转化运用的一条新路。
“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效果吗,太牛了”“太震撼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几人!想有谁就有谁,赞”……访谈节目的评论区,网友观看后兴致盎然。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持人高熹全程参与了节目的前期策划与现场录制。在这档 5G 沉浸式跨屏访谈的视频画面中,身处北京演播室的他,在一句话的时间里,“跨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天津的实验室,身后是精密的科学仪器,手边是一罐罐中草药标本瓶。
张伯礼站在他身边,对实验室里的中草药做着详细的讲解,访谈中一问一答,针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形势作了研判。
这场异地时空融合的同画面采访,是依托 5G、AI、MR 等技术实现的。在新华社新建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里,近乎无缝垂直拼接的五面智能 LED 屏幕组成演播室的墙壁和地板,屏幕的总面积近400 平方米,清晰度达到 4K 以上。
数字科技的仿真度与创造性拓展着媒体融合场景的想象力。有别于传统的新闻播报间,节目组派出前方记者在代表委员工作地,通过5G 设备采集环境的实时信号,运用 CAVE 演播室技术等比例还原仿真场景,让主持人即便身处北京的演播室,也能够“亲临”代表委员实地工作和调研场景,让两个真实空间实现虚拟交错,观众可以沉浸式地观看代表委员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
“做这种访谈有一定难度,虽然我们能通过屏幕看到对方,但周围没有嘉宾的真实气息,双方在开场阶段都不太适应,我们要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感,通过语言的感染力拉近与嘉宾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我在项目的研发阶段就参与进来,对演播室的技术设备十分了解,由于现场是实时 5G 信号,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处理。如果主持人完全不懂技术,流程就会变得非常慢,影响录制效果。”高熹在接受传播君采访时说。
早在 2019 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的团队就有了这个项目的初步构思,在和技术团队不断磨合后,孵化出今年两会访谈这一成果。
3月1日,首篇访谈在新华社客户端一上线就“炸开了锅”,全网综合传播量超过 3 亿。“用新的技术形式赋能宏大主题,讲述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重要表现。”项目监制宋君毅说。
如何加速技术应用落地,并转化为网信事业发展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知识产权、还懂管理和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从事科研成果转化专业人员的“活血”激励机制也存在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员工李征建议,建立实质性产学研用联盟和科技项目发布平台,推广“揭榜挂帅”模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数字经济成为新经济引擎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坚定不移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带着“数字”上会,为建设“数字中国”建言献策,开展热烈讨论,数字经济发展正迎来全新机遇,人民群众也将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单设篇章,全文提及“数据”53 次、“数字化”25 次,提出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及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同时,新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指标:到 2025 年提至 10%。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数字化建设目标,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指出 2021 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健全数字规则。
—— 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其中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三大抓手。
“建议组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联盟,全面统筹制订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深化不同区域不同领域数字经济合作。”全国政协委员、飞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卢绍杰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提案。
在卢绍杰看来,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在核心技术、融合质量和数字治理等方面仍面临约束,建议建立合作创新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打破目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发展规划和政策,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分工与协同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
“数字经济治理是全球性的挑战。面对垄断与竞争、数据与隐私、创新与发展、发展与共享等重大问题,需要坚持系统的观念,既不能放任负面效应无序泛滥,也不能将‘婴儿和洗澡水一同倒掉’。”在广东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聚焦数字经济治理进行发言。他认为,在此过程中,发展与安全要并重,这是数字经济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
各省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也进一步细化。例如,浙江提出到2025 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 60% 左右;四川提出到2022 年,数字经济规模超 2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40%;北京提出到 2022 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55%。
2020年“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专门设置了发展理念区和主题展区,通道里的“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宣示着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无限想象。图/传播君 潘树琼 摄—— 数字社会治理。在大数据、云计算、AI 等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描绘了一幅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要求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手机扫码进商铺、红外热成像实时测体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成功应用产生了“健康码”“行程码”等科技产品,让基层疫情防控更精准、更高效、更智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经验、新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具有重大价值,但同时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同样需要包容式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认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应该借助一切皆可数据化的思维方式和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的优势,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做到更加精准的洞察和预测,充分利用数据推进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提高公共服务的高效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
—— 建设数字政府。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为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出的三大发力点,目标在于“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胡卫提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与提升政府服务和治理能力紧密相关。当前,我国数字政府正进入深化探索、稳步推进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实践中轻用户体验、轻协同配合、轻互联互通等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强化大数据意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打造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互联网 + 网格化”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开辟民意征集反映渠道,有效收集和疏导民意。同时,将居民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主体地位,使政府依据大数据制定的政策能紧跟居民需求。
在这方面,已有部分城市探索出数字政府建设的经验。深圳聚焦“优政、兴业、惠民”,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市民三位一体的“数字深圳”,推出“秒批”“秒报”改革等智能办事新模式,以政府的辛苦指数、数据的效率指数,提升市民和企业的幸福指数;构建一体化智慧决策指挥中枢,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建立健全市民数字身份认证体系,不断完善拓展数字市民应用场景,努力实现让市民“一码走遍全城”。
数据资源成为新生产要素
数据流通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在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等问题。当下,唯有打破数据共享的壁垒,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方能真正打开数字经济的无穷想象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
2021年3月31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会同北京市金融局、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委网信办等部门,组织北京金控集团牵头发起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同日,北京金控集团联合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 48 家单位发起成立北京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北京市大数据中心等单位还共同编制了《北京国际数据交易服务指南》。
“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取决于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资料的充分供给和有序流动。当前,北京正在构建多层级、安全、负责任的数据交易体系。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将以培育数据交易市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核心,打造立足京津冀、辐射带动全国、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说。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相继建设了大数据交易中心或交易所,但此前数据交易规模尚小,数据资源的流通尚未形成气候。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是国内首家基于“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新型交易范式的数据交易所,有望解决“数据确权难、数据容易被滥用”等数据流通痛点。
“通俗来说,数据交易所不再像菜市场一样,直接卖西红柿、鸡蛋,而是变成餐厅,卖现成的西红柿炒鸡蛋给用户。这样就避免了别人买鸡蛋回家没有炒菜,而是孵出小鸡卖给别人等‘数据滥用’行为。”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技术支持方、创始股东之一华控清交董事长兼 CEO 张旭东解释道。
如何从原始数据的“菜市场”升级成为数据加工的“餐厅”?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依托北京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将数据要素解构为可见的“具体信息”和可用的“计算价值”,对其中“计算价值”进行确权、存证、交易,实现数据流通的“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为数据供需双方提供可信的数据融合计算环境。
“建设数据要素市场,涉及国家对于数据资源的利用,第一是数据确权,即谁拥有数据的所有权,能否对数据进行修改和买卖;第二是数据进入市场之后得到的收益如何分配;第三是数据价值评估问题;第四是数据脱敏问题。只有把这些层面界定清楚,数据信息才能真正进入市场。我建议,首先让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数据流通起来,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丁邡在接受传播君采访时,就保障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做出分析。
丁邡还提到,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在这方面应该坚持底线思维,网信部门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大有可为。进入“十四五”阶段,网络安全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数据安全。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此有重点布局,提出“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基础性立法,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提升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能力”。
“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等主体的积极性,各方共同参与,研究海内外可能带来的数据风险与隐患,推动政企之间的安全信息和数据共享(开放)和利用,建立政府安全监管、海内外市场安全服务、企业主体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深圳市委会主委林娜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表示,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企业自身也面临“数字化转型”问题,如何实现消费者数据依法收集和应用,确保数据要素安全、可信、可控,是很重要的课题。
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科技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技术,更多应用场景也将被开发,数字科技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催生的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让人民享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