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5G年度报告:我国5G网络建设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5G年度报告:我国5G网络建设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2021-05-19
来源:5G新知
关键词: 5G 网络建设

  近日,搜狐科技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21中国5G年度报告》。报告从5G网络建设、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未来趋势等方面,对中国5G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概述。

  报告称,我国5G网络建设已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信通院认为,5G网络发展将存在三个主要阶段:2020-2024年为规模建设期,2025-2028年为完善期,2029年左右网络替换期,新一代系统替换,6G开始引入,应用方面呈现阶段性推进特征。

  报告援引兴业证券预测,目前5G基站的建设数量约为4G的1.2-1.5倍左右,5G基站数量将在2020至2022年迎来大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5G基站将达到800万个,实现全国范围内5G网络全覆盖。

  《2021中国5G年度报告》全文

  前言

  2019年6月,中国颁发5G牌照,成为全球第一批进行5G商用的国家。2020年,随着“新基建”的快速推进,我国5G基站进入高速建设阶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5G网络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中国5G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目前全球5G商用发展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全球140家运营商已在59个国家/地区推出商用5G网络。韩国、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积极推动5G建设,鼓励开展5G融合应用,5G产业生态逐步丰富,应用探索不断深入。

  中国也同样深刻认识到5G发展的重要意义。搜狐科技和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联合发布《2021中国5G年度报告》,从5G网络建设、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未来趋势等方面,对中国5G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概述。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5G网络建设快速推进,5G基站数量达到82万座,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5G终端连接数达到2.6亿,手机终端加速渗透,5G套餐用户接近4亿,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

  同时,中国在5G标准上也成为引领者,拥有全球超过30%的5G专利,这为5G融合应用提供了强大了技术支撑。在通过疫情考验后,5G商用也开始加速推进,除了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5G在文体娱乐、工业互联、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落地,这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5G初步展现出庞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和助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

  但任何技术的发展不会坦途无阻,5G对产业与商业的全面赋能也并非一蹴而就。巨额的投资成本、缓慢的商业化进程、尚不完整的产业生态,以及伴随而来的知识产权和网络安全问题,都是5G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看到5G未来的巨大前景,也应做好规划,保持耐心,等待5G时代真正的爆发。

  一、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

  (一)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基站达82万座

  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开启5G商用元年。适度超前的网络是5G商用发展的基础,而5G网络建设的基础是5G基站的大规模建设组网。

  去年作为5G商用的首个完整年度,随着疫情得以控制好转,5G网络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排在“新基建”七大领域首位的5G基站建加速落地。根据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GSMA)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140家运营商已在59个国家/地区推出商用5G网络。

  据工信部数据,2020年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座,截止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座,同比增长达到4.5倍;5G网络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建5G基站4.8万个,截止期末总数已达81.9万个,占国内移动通信基站总数接近9%,相较2019年底增加7个百分点。截止同期,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35万个,其中4G基站582万个,在基站总数占比达62%,是5G基站数量的7倍多。

  3.png

  2019年到今年各期末我国5G基站数量及其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工信部

  (二)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共享共建持续深化

  电信运营企业是5G基站建设的主力军。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三大运营商迅速启动5G建设大规模招标,去年5G资本支出合计达到1757亿元。

  具体来看,中国移动在5G基站规模上一家独大,去年新建5G基站34万个,累计开通5G基站39万个,今年4月底已超过41万个,占国内一半以上。中国移动去年还将5G信号覆盖到珠峰峰顶,开通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中国移动去年5G资本开支达到1025亿元,占到公司资本开支总额的58%,无论是绝对规模和占比均位居行业首位。

  中国电信到2020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达38万个,和中国联通在2020年共建共享5G基站超33万个。中国电信去年5G投入达到392亿元,中国联通为340亿元,分别占同期资本开支的46%、50%。

  中国广电也在不断推进5G核心节点建设,完成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6个核心节点的建设和北京、西安、上海、成都等10个骨干节点建设。去年9月中国广电还成立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全国一网”阶段性整合。

  在5G基站建设中,共享共建持续深化,四家运营商实现“两两联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19年9月就达成了5G网络共建共享方案,目前累计为双方合计节省网络建设成本超760亿元。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也在去年5月签署了5G网络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共建共享700MHz、共享2.6GHz频段5G无线网络。

  共建共享将大幅降低网络运营成本,缩短网络建设周期,进而实现5G高速网络服务惠及广、覆盖深、时间快、投资少的效果,从而加快推动我国5G网络建设进程。

  此外,在5G基站建设中,中国企业也发挥出引领作用。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全球5G网络市场规模超过100亿美元,基站出货量超过100万,而我国5G基站在全球市场份额保持领先。据Omdia数据,华为、中兴5G基站在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市场份额(按营收)分别达到49.4%和18.5%,排名第一和第二。

  (三)今年新建超60万,2025年或达800万

  在5G基站建设规划方面,据工信部,今年我国将持续深化5G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共建共享,全年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即到今年底,我国5G基站有望至少达到131.8万个。

  具体到运营商来看,中国移动称今年将新建5G基站(2.6GHz频段)12万座左右,到年底将开通5G基站达51万个(不含700MHz5G基站)。同时,中国移动在与中国广电的共建共享方案在今年1月落地,正式启动700MHz5G网络共建共享,双方将联合采购700MHz基站40万个以上,于2021年-2022年建成投产。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计划在今年底累计开通70万座5G基站,全年将新建32万座5G基站,实现5G网络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县城和部分乡镇。

  5G相关投入也将进一步加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预计今年5G开支分别达到1100亿元、397亿元、350亿元,合计达到1847亿元;其中中国移动5G投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到近69%,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占比则略有下降。

  4.png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2020年5G开支规模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我国5G网络建设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观察趋势及数据,5G网络发展将存在三个主要阶段:2020-2024年为规模建设期,2025-2028年为完善期,2029年左右网络替换期,新一代系统替换,6G开始引入,应用方面呈现阶段性推进特征。兴业证券预测,目前5G基站的建设数量约为4G的1.2-1.5倍左右,5G基站数量将在2020至2022年迎来大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5G基站将达到800万个,实现全国范围内5G网络全覆盖。

  5.png

  我国5G基站建设预计规模和进度资料来源:兴业证券

  二、5G技术标准持续创新,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一)中国是5G技术标准的重要引领者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管理无线电频谱和制定全球适用的5G标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在2G、3G和4G领域设计国际移动通信(IMT)标准的经验,ITU正在致力于5G和未来几代移动宽带业务的相关标准化工作。

  5G技术标准沿着增强5G技术能力和支撑垂直行业应用两大方向持续演进发展,而成立于1998年12月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是引领全球通信业发展的主导性标准化组织,特别是进入5G时代,3GPP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目前已制定完成Release15(R15)和Release16(R16)两个版本的5G标准。

  2018年6月,在全球产业界和学术界携手合作之下,3GPP发布了第一版5G国际标准R15,成为5G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R15于2017年正式启动,该年12月完成非独立组网(NSA)标准,2018年6月完成独立组网(SA)标准,并在2019年3月完成最终方案的冻结,是全球首个可用的5G标准。

  随后的2020年7月,ITU无线通信部门(ITU-R)国际移动通信工作组确定3GPP标准系ITU认定的唯一5G标准,终结以往移动通信技术的多标准时代,5G时代全球实现“一个世界、一套标准”。

  同样是在2020年7月,3GPP宣布5G技术标准R16正式冻结,意味着5G第一个演进版本标准正式完成。相比R15,R16标准围绕新能力拓展、现有能力挖潜和运维降本增效等三个方面,实现了5G从“能用”到“好用”的升级,在关键性能、网络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均显著提升。

  比如R16对低时延和高可靠性能进行了增强,实现空口单向时延小于1ms、可靠性达到99.9999%,同时增强网络数据承载能力;在应用能力方面,R16完成后,5G场景将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特别是低时延高可靠垂直行业的应用,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及自动化、车联网、远程驾驶、智能电力分配等应用场景。

  新一版的5GR17版本标准化工作自2019年底也已经启动。2020年12月,3GPP决定将5G最新演进版本R17冻结时间推迟半年,即在2022年6月完成版本协议代码冻结。R17将进一步释放5G的潜能,围绕“网络智慧化、能力精细化、业务外延化”三大方向,增强R15和R16标准中定义的功能,包括多天线技术、低延时高可靠、工业互联网、终端节能、定位和车联网技术等,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业务和能力需求,从而服务于更多的行业,将有助于5G生态系统拓展。

  在技术标准方面,中国倡导的5G概念、技术指标和应用场景已纳入ITU的5G定义,中国企业提出的灵活系统设计、极化码、大规模天线和新型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的重点内容。2020年1月,中国首批14项5G核心标准发布,涉及5G核心网、无线接入网、接口、光网络、无源天线、宽带终端、安全和电磁兼容等领域,连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仍在制定的其他5G标准,将为我国5G设备研发、网络建设、业务运营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中国企业已经成为3GPP的领军力量之一。目前,3GPP拥有超过700个会员,覆盖全球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服务商、终端厂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其中中国有超过120个成员,占比约为18%,成员数量排名靠前,同时拥有超过600家会员的CCSA也是3GPP七个标准制定组织伙伴之一。

  中国企业也在加大5G国际标准工作力度,并在全球中扮演主导角色。据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今年2月发布的5G专利报告数据显示,截止今年2月,在5G标准制定中技术提案贡献最高的前21家公司中,中国企业占到8家,包括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移动、Vivo、OPPO、中国移动、联想,以及中国台湾的联发科。按此统计,中国企业在5G标准技术提案和被3GPP批准和接受的技术提案贡献方面的份额分别达到36.73%、39.47%,远高于美国、韩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6.png

  中国企业5G标准技术提案贡献情况 资料来源:IPlytics

  具体到企业来看,华为无论是在提交的所有技术提案贡献方面,以及被3GPP批准和接受的技术提案贡献方面,均位居全球第一,占比分别约为17.58%、22.94%。爱立信、诺基亚和三星位列华为之后,其次是中兴通讯排名全球第六、国内第二,大唐移动也进入前十。

  中国信通院数据还显示,在R16标准阶段,我国企业共提交无线和网络文稿2.1万余篇,占3GPP总文稿的35%。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R16标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国移动提交技术提案3000余篇,占全球运营商提案总数的30%以上,主导完成15项技术标准制定;中国电信主导完成10项技术标准制定,提交提案数位列全球运营商第三;中国联通提交技术提案1000余篇,主导完成6项技术标准制定。

  可以看到,从运营商,到设备商,再到终端厂商,中国通信企业在5G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到现在的5G引领,我国在全球通信技术发展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中国5G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一

  专利是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多的5G专利,这将为中国引领5G时代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据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今年发布的5G专利报告,截止今年2月,在全球拥有5G专利数量(包括已授予专利和已申报专利)最多的主要21家公司中,华为以15.39%的5G专利数量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其次是高通,占比11.24%;中兴通讯以9.81%的份额位于第三,三星和诺基亚分列四五;OPPO、大唐移动也进入前十。从中也可以看出,全球5G专利也呈现比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前五家企业合计占比达到55%,前十家企业则合计达到77%。

7.png

  中国企业5G专利所占份额情况 资料来源:IPlytics

  从区域来看,中国有9家企业上榜,包括华为、中兴通讯、OPPO、大唐移动、小米、Vivo、联想、上海朗博,以及中国台湾的联发科,合计占比达到39.36%,总体位居全球第一。美国有5家企业(高通、苹果、英特尔、InterDigital、摩托罗拉),合计占比19.03%;韩国有2家(三星、LG),合计占比16.68%;日本有3家(夏普、日本电报电话公司、日本电气公司),合计占比7.54%;芬兰和瑞典分别为诺基亚和爱立信,份额分别为9.01%、4.35%。

  8.png

  主要国家5G专利情况 注:内圈为企业数量(家)外圈为份额(%) 资料来源:IPlytics

  报告指出,华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得益于最近几年持续大举收购专利,中国重量级企业中,华为是最积极的专利买家;同时华为也一直在美国科技业寻找人才,雇用的美国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如今是其研发团队的核心。

  数据显示,华为自2018年以来研发投入均超千亿元,去年已高达近1419亿元,占比也稳定在15%左右;截止去年底研发人员也已超10万,占公司员工比重达到53%。此外,5G专利份额靠前的高通和中兴通讯去年研发投入也分别达到398亿元、148亿元。

  在5G时代,谁掌握更多的专利,很大程度上就意味拥有更强的技术实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也将会有更多话语权。今年3月,华为也正式宣布将从2021年开始收取5G专利费用,单台许可费上限2.5美元。这彰显了华为作为科技企业长期投入、持续创新的勇气和底气。

  三、中国将成全球最大5G市场,

  5G应用迎来导入期

  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5G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它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其应用场景也从移动互联网逐渐拓展到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诸多领域,将开启万物泛在互联、人机深度交互、智能引领变革的新时代。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此前发布的《IMT愿景:5G架构和总体目标》,5G主要用于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等三大应用场景。与4G相比,5G将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每平方公里百万级的连接能力,这将为消费级和行业级应用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撑。

 9.png

  5G三大应用场景对应的具体行业领域 资料来源:ITU

  随着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全球5G商用实现从0到1的突破,5G在新冠疫情期间的防控防治、复工复产等也贡献力量,同时使得产业和企业意识到了加强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性。随着行业应用创新不断,5G已开始赋能智能终端、文体娱乐、工业、能源、医疗、交通及经济社会等千行百业,从而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新一轮变革。

  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目前,我国5G流量80%集中于专网通信领域,20%分布于2C端流量包,即行业级应用将会是5G应用主要方向。目前,5G消费级应用仍以增强体验为主,手机为代表的5G智能终端在2020年迎来快速爆发,新型娱乐和游戏成为关注重点,且在未来1到2年内有望进入快速爆发的成长期。

  行业级应用也逐渐开始5G商用进程,目前已在工厂、矿山、电网、医疗、交通、教育、安防等多个领域落地,并初步形成有望规模商用的应用场景。运营商利用网络优势,成为5G商用的先行者和主导者,如中国移动去年5G落地100个集团级龙头示范项目,拓展2000个省级区域特色项目,并聚焦15个细分行业签约超过1000个项目;中国电信5G行业应用累计签约近1900家,落地场景超过1100个;中国联通也成功打造多个5G灯塔项目,优质客户超过250家,实现5G 2B领域商业化落地。随着5G网络建设进入加速期,5G技术标准持续演化,5G融合应用将逐渐过渡到规模商业化阶段,数智化浪潮正滚滚而来。

  (一)智能终端

  1、5G手机占半壁江山,中国5G终端连接数居世界第一

  随着去年5G进入商业发展阶段,5G终端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形态。截止去年12月,全球厂商共发布了519款5G终端,其中303款已经商用。从类型来看,5G终端主要包括手机、固定无线接入设备、模组、路由器、无线热点、笔记、平板等,其中5G手机占比最大,达到48.4%,接近半壁江山,成为第一批收获5G红利的行业;其次是固定无线接入设备,占比为19.3%,二者合计接近七成。

  我国5G终端连接数已位居世界第一。工信部数据称,截止去年底,我国5G手机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到今年2月末已达2.6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超过16%。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未来几年商用5G网络将获得大规模部署,到2025年将覆盖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届时5G终端连接数量将超过11亿;其中中国将占据全世界30%的连接,意味着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5G市场。

  2、中国去年5G手机出货量暴增10倍,换机潮汹涌

  随着5G网络建设初具规模,以手机为代表的5G智能终端加速升级换代。咨询机构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全球市场5G手机总出货量约为3.26亿台,其中中国5G手机出货量在全球占比达到50%。中国手机厂商华为、小米、OPPO等还成为欧洲、北美、亚洲等全球市场与当地运营商的首批合作伙伴。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1.63亿部,相较2019年的1377万部大幅增长1084%,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比重从2019年的3.5%猛增至52.9%。同时去年5G手机上市新机型累计218款,相较2019年的35款同比增长523%,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比重从2019年的6.1%骤增至47.2%,5G换机潮汹涌而至。

  这种趋势在今年进一步加剧。今年一季度,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6984.6万部、上市新机型64款,同比分别增长397%、49%;出货量和上市新机型数量的占比分别为71%和52%,相较去年同期对应29%和48%的比例均有提升,尤其是出货量占比更是大幅提升近43个百分点。

  从具体走势来看,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疫情逐渐控制,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开始爆发性增长,多数月份出货量超过1500万部,去年11月份更是突破2000万部门槛。

 10.png

  我国自去年以来5G手机出货量及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

  今年以来则又涌现出新一轮爆发,1月份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达到2727.8万部,创下历史新高。2月份出货量出现明显下降,但占比创下新高。今年3月,5G手机出货量大幅反弹,达到2749.8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比重高达76.2%,双双刷新历史纪录。

  在5G手机市场份额方面,据StrategyAnalytics报告,2020年华为占据全球5G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头把交椅,苹果和三星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去年华为共售出7960万部5G手机,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9.2%;苹果售出5230万部5G手机,全球市场占有率19.2%;三星售出4100万部5G手机,全球市场占有率15.1%。

  从国内市场来看,据个推大数据,2020年华为领跑国内5G手机市场,以45.5%的市占率(5G手机各品牌激活终端数/5G手机激活终端总数)遥遥领先;vivo和OPPO分别以15.6%和11.0%的市占率排名第二、第三位;荣耀以9.7%的市占率排名第四,小米以8.3%的市占率位列第五,苹果和三星分别以5.6%、2.3%列在其后。

  3、中国5G用户已近4亿,将会是全球最大5G市场

  随着5G网络建设铺开,5G手机大规模出货,运营商也推出5G套餐服务,推动5G用户爆发。据GSA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140家运营商已在59个国家/地区推出商用5G网络,其中超过120家运营商上线了5G移动业务,5G用户规模迅速增长。

 11.png

  三大运营商5G套餐用户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运营商

  据工信部数据,截止去年底,我国5G套餐用户累计发展超过3.2亿。今年一季度,我国5G套餐用户累计净增达6900万户,截止期末合计超过3.9亿户。

  从三大运营商来看,中国移动5G套餐用户最多,截止去年底达1.65亿户,渗透率约为17.5%;今年一季度净增近2400万户,截止期末累计近1.89亿户,渗透率超过20%。

  中国电信5G套餐用户渗透率最高,截止去年底达24.6%,5G套餐用户达到8650万户;今年一季度净增约2450万户,截止期末累计达1.11亿户,渗透力进一步提高至31.2%。

  中国联通5G套餐用户在去年底为7083万户,用户渗透率约为23%;截止今年一季度底达到9185万户,净增2102万户,渗透率提升至30%。

  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25年5G用户将达到8.16亿户,移动用户渗透率将达到48%左右;2025年后,5G用户渗透率加快增长,预计2030年5G用户规模将达到15亿户,渗透率在85%左右。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5G用户规模预计达到18亿,中国将占近45%,与中国信通院预计数据相当。也就是说,中国5G用户将全球居首,这也再次显示中国未来将会是全球最大5G市场。

 12.png

  中国5G用户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

  (二)文体娱乐

  5G在文体娱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视频制播、智慧文博、智慧院线和云游戏等四个细分应用领域,其中视频制播、云游戏是应用较快和普遍的场景。

  信息视频化、视频超高清化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而5G网络的大带宽能力是解决具备高速率、大容量的超高清视频与直播需求的有效手段。按照产业主流标准,4K和8K视频传输速率一般在50Mbps与200Mbps以上,4G网络己无法满足。超高清视频与5G技术结合已广泛应用于文体娱乐等行业,70周年阅兵、春节晚会、两会、篮球世界杯等重大活动、体育赛事中都有采用5G高清视频直播。

  国内云游戏行业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而此前仍处于概念阶段,因为在4G时代运行一款大型游戏,会因终端硬件设备配置过低、存储空间不足,出现耗电量过大、发热过多,或CPU、GPU无法支持高精细画面的情况。随着5G技术成熟,云游戏逐渐成为现实,所有画面渲染带来的资源消耗都在云端完成,对终端设备限制降低,以往只能在高品质电脑上才能运行的游戏也能在电视、平板、手机等设备上畅玩,带来更具沉浸感、更加流畅、更为便捷的移动游戏体验。

  在视频直播或云游戏中,VR/AR也是常用的融合技术,而高质量VR/AR业务对带宽、时延要求也不断提升,速率从25Mbps逐步提高到1Gbps,时延从30ms降低到5ms以下。借助5G大带宽、低时延的能力,可有效解决VR/AR传输带宽不足、互动体验不强和终端移动性差等痛点,推动娱乐媒体行业转型升级。

  在具体应用方面,电信运营商以先发优势推出5G+高清视频、5G+VR/AR、5G云游戏等特色业务,率先为移动用户提供比4G更好的视觉娱乐体验。如中国移动成立咪咕平台,覆盖影视、音乐、演艺、游戏等领域,打造多元化沉浸式体验新生态。中国电信推出“天翼云AR”产品,持续推广“5G+权益+应用”的5G会员服务模式,并引入海外VR优质内容和先进制作经验。中国联通5G视频彩铃融合短视频、彩铃和终端优势,打造音乐载体,沃视频VR/AR依托5G通过产品+内容+终端为用户提供端到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同时提供“5G+IPTV+VR”多屏联播功能。

  此外,互联网科技企业、游戏专营公司也纷纷入局云游戏。以推出云游戏平台的公司为例,有游戏内容专营企业、云计算厂商、硬件厂商、初创企业等多种类型。腾讯自2016年就开始涉足云游戏,目前已推出腾讯先游、START、腾讯即玩三大云游戏平台,去年9月还发布了互动云游戏解决方案和全新升级的游戏服务器引擎GSE。爱奇艺提出“全产品矩阵”策略,加速推进VR应用,强化VR+多种内容生态矩阵。

  斗鱼在去年3月依托其直播平台建立了云游戏平台,并在云端部署了最受斗鱼用户喜爱的近20款端游和30多款手游,包括DOTA2、绝地求生、魔兽世界、星际争霸、王者荣耀等。虎牙也积极开发基于5G的4K/8K高清直播和AR/VR直播项目,VR演播室已建成投入使用。

  华为也进军云游戏产业,依靠强大的云基础设施、云渲染、编解码及网络传输等技术优势,华为云通过管理服务平台为游戏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快速、安全稳定的一站式云游戏平台方案,并与网易游戏等多家游戏建立5G云游戏深度合作。总体来看,互联网公司普遍认为5G将给直播、视频、游戏等内容产业带来革命性影响,并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

  此外,博物馆、艺术馆、电影院等也利用5G技术强化用户体验。比如故宫与华为合作,共同开展打造5G应用示范、建设故宫智慧院区等,5G智慧故宫实现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三)工业互联

  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但离工业强国仍有差距,随着人口红利削弱,降本增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工业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将肩负起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任。工业互联网是通过工业级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和融合起来,高效共享工业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资源,从而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帮助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

  肆虐全球的疫情上检验了全球各国各产业的数字化程度,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企业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通过与 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其他新基建融合赋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是工业互联网演进大趋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6990亿元,相较五年前接近翻倍。本节主要讨论5G+工业互联在智能制造、矿山、电力等行业的应用。

  1、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确定的主攻方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5G低延时、高带宽的特点能够保证海量工业数据的实时回传,网络切片技术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工业场景连接需求,通过视频监控、AR眼镜、视觉检测设备、工业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以及无人车、AGV(激光导航车)、工业机器人和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工业设备,可以实现环境监控与巡检、物料供应管理、产品检测、生产监控与设备管理等应用,从而提高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工业生产设备供应商的网联化、智能化工业生产设备也将在5G+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中得到巨大发展。

  在智能制造领域,5G+机器视觉正逐渐成为行业共性需求。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工业质检一直面临人工检测质量不稳定、招工难、留人难、培训难、成本高等难以解决的痛点。5G机器视觉在智能工厂领域有广泛的需求,且技术发展成熟,商业模式初步建立。

  中国信通院认为,5G机器视觉可广泛推广到流程制造行业,工厂前期投资部署5G机器视觉系统,后期按照生产需求购买算法,商业模式初具雏形,未来这类应用将逐渐平台化,与MEC(边缘计算)等云计算能力结合。例如中国电信基于5GMEC的分布式通用机器视觉平台,充分利用5G网络低时延和高带宽特性,将原来的视觉检测识别算法任务调整到MEC上执行,通过边缘云计算能力,简化检测识别现场的工控机方案和现场设备,加快视觉算法的优化,实现工厂智能化。

  着眼未来,数据融通、柔性化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传统制造行业面临数智化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是其必经之路,而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在于数据的有效采集和转换融通,5G将极大满足我国智能制造的信息化改造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通过5G实现机器换人将具有巨大市场价值,同时5G商用也有望成为工业互联网数据互通互联的底座,实现工业新老设备数据互联。突破企业数字化发展瓶颈,大力推动以5G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迫在眉睫,且应用空间价值巨大。据德勤咨询估计,2020年至2035年,5G在制造行业支持的产出将达到20万亿以上,位居所有行业之首。

  出于对机器视觉的迫切需求,这将是在智慧制造中率先落地的应用之一,其目前也作为重点应用大力推进,处在行业迅速上升期。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2020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为125亿美元,到2025年底将超过192亿美元,未来空间巨大。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继北美、欧洲和日本之后国际机器视觉厂商的重要目标市场。

  2、智慧电网

  当前电力系统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五大环节,其中在前三大环节,5G技术主要以移动巡检、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等方式增强电力系统管理能力。在配电环节,5G技术将有效推动配电自动化、柔性化转型,通过提升配电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配电网设备可管可控,并提升控制的精细化水平;通过5G实现分布式能源泛在接入和智能化管理,保障配网稳定。在用电环节,5G助力用电端向服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支持阶梯电价、实时电价等业务实现精准预测用电需求,并提升供需协同。

  电力行业的智能化巡检已经开始进入落地推广阶段,通过5G技术可以实现巡检终端遥控,提高巡检效率,降低安全风险。中国联通携手国网电力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国首个基于5G专网的电缆隧道自主国产AI巡检机器人及智慧化巡检系统,并在浙江杭州率先建成“泛滨江”智慧电缆示范区,区域内126公里29条电缆线路实现5G智能巡检100%覆盖,隧道巡检周期由1周缩短为全天候实时监测,人员巡视率下降85%,人均可运维线路长度增长70%,报表自动生成率提高至100%,应急响应速度提升80%。自部署投运以来,通过以机替人节约运检费用589万元,通过有效排除缺陷,年均故障率下降73%,减少损失约3758万元。

  总体来看,5G在电力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初期,呈现从采集监控类业务向实时控制类业务梯次发展的局面,其中5G移动巡检业务相对成熟。据兴业证券预测,国内5G电力巡检机器人市场空间约为330亿元,其中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空间为180亿元,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空间为60亿元,无人机市场空间为86亿元,隧道巡检机器人市场空间为5亿元。

  3、智慧矿山

  煤矿作为传统的高风险行业,面临安全环保、运营管理等多方面挑战,基础设施往往也比较落后,六大系统(采煤系统、掘进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排水系统、机电系统)往往都有独立的通信网络,数据孤岛严重。同时,地面也无法实时获知井下众多人员和设备的位置、状态,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5G网络的上行大带宽、低时延特性,在煤矿行业应用可以实现快速上传安全生产数据和环境视频、高清音视频通话、设备远程智能控制等多种应用,进一步降低煤矿企业综合维护成本,极大提高综采效率,让无人化、少人化的井下开采成为可能。

  比如5G可以替代光纤解决井下最后500米连接的问题,帮助煤矿实现“井下一张网”;5G使得矿井透明化,通过地下实时定位服务,生成井下三维地图,人员、设备位置和状态一目了然,高清视频实时监控也可在出现任何情况后第一时间发现和及时响应,也可以大幅减少停机检修的时长和下井检修的人员。

  5G也可以提高煤矿生产效率,通过5G可以把综采面分布的2000多个传感器和操作装置连接起来,实现感知、监控、告警、操作等数据的互通和联动,比如安全系统与作业系统耦合,根据井下瓦斯的分布和浓度,自动调节采煤机的采煤速度。目前,全国已建成10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可以说,随着煤矿行业加速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这个曾经被贴上“傻大黑粗”标签的行业,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

  未来5G智慧煤矿大有可为,国家在煤矿智能化也方面有着明确规划。2020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应急部、煤监局等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目前,全国煤矿数量达5300座,仅山西省年产200万吨以上煤矿达568座,占全国比例10.7%。中国信通院数据称,根据单个5G煤矿项目投资平均水平估算,山西在5G煤矿上的投入有望超50亿元,加上平顶山矿区、六盘水矿区等,预计全国5G智慧煤矿的投资将超过466亿元。

  华为作为智慧矿山的赋能者,自2019年以来,与山西煤炭行业多家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探索,推出了华为智能矿山联合解决方案,在推动煤矿无人化、智能化、清洁化、低碳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今年2月,山西和华为等企业联合成立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助力山西实现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减人60%,全省井工煤矿单班入井人数减少10%-20%的目标。

  (四)智慧医疗

  5G在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远程手术、线上会诊和应急救援三个细分应用领域。远程手术包括远程机器人手术、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手术指导;线上会诊主要是提供远程会诊、远程机器人超声诊断、远程查房;应急救援主要是家庭急救、山区救援等;实时监控、特殊护理等也是应用场景。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医疗行业依托5G技术开展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服务,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兴通讯与四川电信助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首次实现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G远程会诊;在火神山建设中,中国移动为火神山建设4/5G无线网络及专线网络,保障医院信息通信系统正常运行。同时提供5G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支持远程医疗协作、防护监控、智能机器人等智慧医疗服务。

  中国移动通过部署火神山医院远程视高清视讯系统,顺利实现北京联勤总部、武汉指挥部和火神山医院三地实时高清视频会议,为远程视频会议及医疗会诊打下良好的基础。医院还配备了先进的“远程会诊平台”,终端支持1080P的高清画质,可以对病患CT片等医疗档案进行诊断,实现外地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参与到火神山医院一线会诊及医疗中。

  通过5G加持的智慧医疗,将解决传统医疗行业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和利用不足问题,推进多家医院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同时改善远程医疗系统带宽不足、网络不稳定、时延大、抖动影响等问题,改进传统就医模式,实现数字化面对面就医。目前,5G+医疗等应用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利好政策也推动我国远程医疗建设。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称,到2025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元。

  13.png

  2020-2025年远程医疗市场规模情况预测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五)智慧交通

  5G赋能智慧交通,可以将交通中的各实体元素实现数字化映射,形成一张可随时通信、实时监控、及时决策的智能网络。在新型交通体系中,路端实现基础设施的全面信息化,构建全方位数字化镜像映射交通系统;车端实现交通工具智能化,建立智能驾驶系统、智能物流系统;云端实现智能交通的一体化管控,包括大数据的收集、共享、分析,以及全局交通动态的智能管控等。

  行业普遍认为,2020年是智慧交通落地的关键年,伴随5G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催生新一代智慧交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未来五年我国智慧交通将保持13%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本节主要讨论5G在道路系统和车联网领域的应用。

  1、打造智能道路系统,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5G在智能道路交通系统上的应用主要包括智慧公交、智慧铁路、智慧机场、智慧港口、智慧物流等细分领域,主要是通过5G等综合技术手段实现监控调度、优化规划,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通行效率。

  比如,5G智慧机场综合利用5G网络,及视频监控、AR智能眼镜、无人机等监测设备,实现地面摆渡车与运输货物、空中交通、候机大厅、客流和行李的监控、调度与管理,可以提升空中交通调度管理效率和安全性,提升地面摆渡车、运输货物和旅客通行安全和效率,优化乘客出行服务体验。

  三大运营商在智慧交通上谋局已久,其在去年与江苏交通部门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探索5G在智能公交、智能轨道交通、智慧物流领域以及地铁、机场、车站枢纽等多个场景应用。在2019年运行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三大运营商也安装了超过3000个5G基站,2022年将实现5G网络全覆盖。

  东方航空则携手北京联通、华为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率先实现基于5G的智慧出行,以5G+人脸识别为基础,结合AR、AI等技术,打造一脸通行、行李追踪、AR眼镜识别等5G智慧出行服务,其中一脸通行为旅客带来路路通的体验,可缩短人工查验时间和旅客登机时间。目前,我国颁证运输机场超过240个,有较大的市场应用空间。

  5G智慧港口应用也相对成熟,目前已在全国主要港口获得推广。我国港口吞吐量稳居世界前列,在全球十大自动化码头中,中国占据四个,包括厦门、青岛、洋山、唐山等港口。港口的远程操控、高清视频辅助控制以及复杂环境监控等场景,与5G网络特性相匹配。通过5G网络承载工业控制、高清视频传输、环境监控和离散信息采集,并且攻克协议适配、流量整形和可靠性保障等难题,即可逐步实现自动化码头的无线化改造以及传统人工码头的半自动化改造。比如深圳妈湾港5G智慧港口项目部署桥吊设备远程控制、港区无人驾驶等应用,提升配载效率15-20倍,减少现场作业人员80%,减少安全隐患50%。

  港口自动化是未来的主方向,而5G智慧港口可行性得到验证,港口将很可能成为未来首批5G商业应用的地方。中国信通院预估,2021年-2025年,全国港口5G自动化改造渗透率分别为10%、30%、45%、60%和75%,对应的5G港口市场空间分别为8.3亿元、24.9亿元、37.35亿元、49.8亿元和62.25亿元。

  2、车联网仍限于示范区,5G智能汽车落地

  随着5G时代即将到来,5G超低时延的优势将提升车联网数据采集的及时性,保障车与人、车与车、车与路实时信息互通,降低甚至消除无人驾驶安全风险,从而实现自动驾驶持续升级,推进车联网应用进程。

  5G车联网将成为自动驾驶的强势辅助,车厂和互联网公司从以往的单车智能模式逐步延伸到“单车智能+车联网”协同工作的模式,促进车路协同的发展。目前,智能汽车仍然存在单车环境感知难点,即使使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冗余方案,仍然可能存在外界环境感知准确度无法很好地满足自动驾驶需求的问题。因此车路协同感知,利用路侧感知设备弥补单车智能的局限性成为车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

  车路协同通过“端-管-云”三层架构实现环境感知、数据融合计算、决策控制,从而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交通服务,其中“管”就是实现交通各实体元素互联互通的网络,而5G与蜂窝车联网(C-V2X)联合组网构建广覆盖与直连通信协同的融合网络,为车路协同提供网络保障。

  在5G及C-V2X的技术发展带动下,全球车联网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渐从以欧美为主导的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向5G+C-V2X为主导的技术路线方向发展。去年11月,美国正式宣布放弃DSRC并转向C-V2X,意味着由我国主推的C-V2X将成为全球车联网唯一标准。

  我国在政策大力推动下,车联网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产业链中的芯片、终端、平台、应用等元素开始构成闭环系统,全国各地也均在开展车联网的业务示范和应用,但由于车联网建设前期投资成本高,商业模式也不明晰,应用场景比较单一,因此当前车联网业务落地的进展基本限于业务能力示范,商业化进展缓慢。

  根据5G汽车协会(5GAA)去年9月的规划,预计未来十年内C-V2X技术落地将分三个阶段。从2020年-2023年,汽车制造商将依靠4GLTE-V2X(R14、R15)技术实现基本安全功能,陆续支持左转辅助、电子刹车提示等。然后将有两个5G阶段,分别称为“第一步”和“第二步”。

  第一步是从2024年开始,汽车制造商将大规模引入5G的自动驾驶技术,该技术依赖于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通过5G-V2X可实现自动泊车以及公共道路更复杂的环境和场景,远程遥控驾驶也将成为可能。第二步将从2026年开始,届时所有新型自动驾驶汽车都将包括5G-V2X功能,这成为高阶自动驾驶汽车的标配,车辆之间能够共享高精传感器数据,从而协同工作,正式迎来汽车5G时代。

  去年12月,搭载全球首个5G+V2X智能终端的汽车AIONV量产下线,5G智能汽车走出实验室或概念车阶段。这款车搭载全球首个车规级5G模组MH5000——基于华为最新一代巴龙5000芯片,通过5G-V2X技术与智能网络,可实现车-路-人-云实时互联,提升驾驶安全性及可靠性。上汽、一汽、长城、蔚来等也陆续推出搭载具备V2X硬件和功能的车型。

  据Counterpoint预测,目前4G产品主导着中国的互联汽车市场,随着5G在中国的快速推广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迅速发展,5G联网汽车销量的份额将快速增长。该机构预计到2025年,中国5G联网汽车的销量将跃升至710万辆,占全国互联汽车总销量的40%。

  四、5G发展前景和趋势

  随着5G商用进程深化,5G技术将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视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联领域裂变式发展,为交通、工业、教育、医疗、能源、视频娱乐等相关行业赋能,带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跨行业融合的十万亿级5G大生态,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社会转型和行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促进大规模就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5G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投资成本大、商用进程缓慢等,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一)5G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引擎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5G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将发挥引擎作用。据世界银行研究,宽带普及率每提升10%,将带动GDP增长1.38%。5G作为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将释放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国际咨询机构IHSMarkit预测,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3.2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产生2230万个就业机会。

  从国内来看,5G将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数字经济生态。这也将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如下图所示),到2030年,在直接贡献方面,5G将带动总产出达到6.3万亿元,2020年到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达到29%;在间接贡献方面,5G在2030年将带动总产出达到10.6万亿元,2020年到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

14.png

  5G发展对中国GDP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如下图所示,来源于中国信通院)。到2030年,5G对GDP的直接带来的经济增加值约为2.9万亿元,2020年到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间接带来的增加值则达到3.6万亿元,2020年到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

  15.png

  同时,5G的发展还将增加新型就业机会。5G在带动移动通信产业就业的同时,还将催生工业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开发、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新型信息服务岗位,并培养基于在线平台的灵活就业模式。中国信通院预计,5G商用到2025年将直接创造超过350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直接创造800多万个就业机会,是2020年创造岗位的近15倍。从间接贡献来看,5G通过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间接带动GDP增长,从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预计到2030年将间接提供约1150万个就业机会,是2020年间接带动就业的近9倍。

  同时还将增加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机会。中国信通院预计,2025年设备制造商将直接带动约180万人就业,占带动总就业人数的52%;信息服务商预计将直接带动约90万人就业,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27%。到2030年,5G的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将充分显现,信息服务的就业带动效应超过设备制造,预计信息服务商将创造约320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41%;设备制造商将带动约310万人就业,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38%。

  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这将成为促进信息消费和拉动投资增长的新动力。短期来看,5G将推动信息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长期还将与相关行业不断深度融合,催生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产品和消费体验,拉动新消费。中国企业高效可靠的5G方案将推动全球 5G 发展并惠及全球经济增长,打开新的出口市场空间。

  同时,5G将拉动整个产业链巨大持续的投资,既可以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巨额投资,包括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芯片厂商、元器件厂商及应用场景相关厂商等,还可带动各行业扩大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投资,增强投资带动递增效应。中国信通院预测,来自用户和其他行业的终端设备支出和电信服务支出预计到2025年将合计达到2.1万亿元。

  (二)5G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网络尚未实现广覆盖,资金是关键问题

  目前5G网络仍在建设初期,尽管我国已经建设了超过80万座5G基站,但仍未实现广覆盖、深覆盖,这也将对运营商提出更高的前期成本投入要求。据中国信通院估算,在同等覆盖情况下,5G中频段基站数量是4G的1.5倍左右,5G网络投资规模将是4G的2-3倍。在提速降费持续推进、4G投资成本还未完全回收、5G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等因素下,运营商将难以应对5G网络建设运营的巨额资金投入,这也需要运营商把握好投资节奏。

  2、商用进程比较缓慢,短期内难有杀手级应用

  5G应用场景更丰富,产业更多元化,面临的挑战更复杂,行业应用更需要较长的成长期,也存在“政府热、通讯热、相关行业冷”的情况,而不同领域的商业化进程也会出现差异。目前,5G应用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短期之内难以看到基于5G 的创新型杀手级应用,4G增强型应用将是5G发展初期的主流,实现从1到N的飞跃还需解决可复制性、规模化以及产品化等问题。5G支撑行业应用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升,5G 技术仍需不断演化发展。

  3、相关行业沟通不足,产业生态仍然有待完善

  5G融合应用涉及众多行业,专业性强,也会打破传统产业固有的商业模式,这期间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作为5G应用融合主力的通信行业对各行业需求的挖掘深度不足,而存在潜在需求的行业客户对5G技术理解有限,双方无法建立深度合作的交流和对接平台,5G相关配套支撑产业仍处于培育初期,比如芯片企业因5G前景不明而动力不足,不利于形成稳定健康的产业生态。目前5G产业合作模式以运营商牵头为主,迫切需要各方协同合作,特别是实力较强龙头企业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4、知识产权和安全问题等新挑战值得关注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实现5G的经济价值至关重要。据统计,我国标准必要专利纠纷中近96%的案件都聚焦于通信领域。随着5G赋能千行百业,也势必对带动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对专利的申请与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确权与保护等提出新的要求。及时对5G及相关产业的专利应用环境展开研究,对我国5G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5G网络快速发展,5G安全问题越发重要。5G安全既包括由终端和网络组成的5G网络本身通信安全,也包括5G网络承载的上层应用安全。5G应用场景因技术本身以及应用场景自身特点面临新的安全风险,成为影响5G融合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在5G安全问题上,需要坚持开放合作的网络安全理念,全面客观看待和应对5G安全风险。

  (三)5G发展趋势前瞻

  1、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将和4G并存十年

  目前5G网络建设已进入规模部署阶段,运营商将逐步停止4G网络大规模建设,将建设重心专网5G网络,5G基站建设将持续推进,5G网络覆盖将进一步下沉,不断从地市级向区县级延伸,实现更广更深的覆盖。但5G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或颠覆电信领域或其他行业,运营商应着眼于现实,避免过度投入,制定4G/5G 协同发展策略。中国信通院预计,未来十年4G仍将与5G长期共存,以提供相对无缝的用户体验。

  2、消费级应用有望率先爆发

  5G商用化进程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用发展路径也逐步清晰。具有5G特性的消费级创新应用有望在2022-2023年规模增长,进入成长期。5G行业应用规模增长期预计将在2023年后出现,未来的两三年仍将是5G行业应用的导入期,并将分批次逐步落地商用:基于超高清视频的直播与监控、智能识别等类应用将在未来1-2年内最先落地,如智能安防、远程会诊、智慧矿山、智慧港口等;基于云边协同的沉浸式体验和机遇低时延高可靠的远程控制类应用还处于储备阶段,有望在2-5年内逐步落地。5G应用将从外围环节向行业核心领域扩展,呈现由点及面、先易后难的趋势。

  3、深度融合越发明显,加速技术共同落地

  5G作为数字社会的大动脉,还将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扩散速度,海量数据将通过5G网络上传到云端,通过技术处理成为生产关键要素。目前大部分5G应用来自垂直行业的内在需求,往往都是和各类ICT技术相结合形成解决方案。5G、云计算、AI 的融合创新发展已成为必然,未来还将深度融合。5G+云+AI技术融合将加速数字溢出,成为数字经济新时代的重要引擎。

  


微信图片_20210517164139.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