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产品+好策略”,让国产手机在海外市场认可度迅速提升
2021-06-02
来源:21ic
过去的10年,真的是国产手机崛起的10年,遥想10年前的国产手机,基本上都还在模仿诺基亚、三星、苹果、索爱等生产山寨机为主。
近几年,随着国产品牌的做强做大,不少国内厂商都开始寻求海外的发展机会,并不断拓展全球影响力。近日,全球权威市场研究机构 Morketing Research 和 OneSight 就联合公布了一份 2020 年第三季度《BrandOS TOP 100 出海品牌社交平台表现力榜单》,该榜单通过对海外社交媒体 3000 家以上品牌的海量数据计算评分,是首份对中国大陆品牌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表现力进行数据排名的榜单,从中我们或许能窥探出国产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究竟如何。
但10年后的今天,诺基亚、索爱这些品牌已经死了,国产机正式走上了世界舞台,目前全球50%+的市场已经被国产机拿下,全球前5名大品牌中,拿下3名,全球前10大品牌中,拿下7名。
更重要的是,这些国产手机,不仅仅在国内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把三星、苹果打得没有招架之力,更是走出国门,在海外也竖起中国制造的旗帜。
其实总体来说,前几大国产机品牌,像华为、小米、OPPO、VIVO、联想等,在海外均表现突出。那么目前出海最成功的国产手机品牌又是哪些呢?我认为综合销量、影响力、海内外销量占比来看,小米应该排第一,传音能排第二、一加应该排第三。
估计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一加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是完全无法与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相提并论的,两者之间的公司体量差异可以说不在同一等级。但是在全球市场,特别是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一加手机此前是和华为同为中国品牌的代表。
一加手机在北美的影响力有多大,再举一个例子。众所周知,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于全球市场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年,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遇疫情影响,包括手机在内的多个行业,出现了增长减缓或下降趋势。但据Counterpoint发布的2020年美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在全面下滑的美国市场,来自国内品牌的一加手机却是最大亮点,不但是唯一实现正增长品牌,而且同比增幅达163%。
而北美市场只是一加手机在全球高端市场上的一个发展缩影,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以看出一加手机在全球高端市场上的影响力有多大。所以此次再次跻身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前十,其实是其一直坚持“精品战略”和“全球市场”的必然发展结果。
“好产品+好策略”,让国产手机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迅速提升。好产品源于国产手机创新能力的提升。好策略体现为发展战略和营销能力的构建。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也为国产手机逐鹿海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好产品源于国产手机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国产手机厂商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日益增多,龙头厂商手中掌握了大量通信专利和手机芯片专利,特别是在手机芯片方面坚持长达十几年的研发投入,为智能手机业务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面屏是当前智能手机的一大卖点,国产手机在全面屏的研发和应用上走在了前列,形成了很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屏幕指纹手机等,实现了行业领先。国产手机厂商已不再满足于技术上的跟随或模仿,正日益成为智能手机新技术的引领者。
好策略体现为发展战略和营销能力的构建。国产手机厂商到海外拓展市场,并不照搬国内的发展模式,而是积极理解和把握如何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通过细分不同的市场区域和消费群体,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建立本地化的服务能力和产品设计、营销能力。同时,加深对海外不同市场文化的理解,迎合消费者偏好,通过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强化产品推广和品牌构建。一些国产手机厂商在全球建立了数万个零售渠道,高端新品的首发都放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外大城市,形成了越来越强的销售能力、服务能力和品牌效应。
在市场份额上,三星和苹果显然已经略显颓势。在过去6个季度中,三星手机几乎都在35%左右的市场份额徘徊,但最新一季的市场份额只有32.4%,在过去6个季度中排名倒数第二;而苹果的下行趋势则更加明显,为最近6个季度的最低点。
但与三星、苹果两家国外老牌势力相反,我国的国产手机在欧洲却势头强劲。尤其是华为和小米,分别以“一记重拳”和“一支冷箭”的形式,改变了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
欧洲,不会是下一个印度
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在国产品牌进军之前,除了三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外,苹果的高端机根本无法在印度这样的次级市场立足。所以,在小米、O/V、锤子等一干国产手机进入印度之后,迅速圈占市场。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手机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70%左右。虽然都以“高性价比”著称,但若是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应该是:在低价格的基础上,依然有在这个价格水平上更好的性能——价格便宜,依然是关键。
已经在法国多年的wiko手机,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但依然难以抢占足够的市场份额。当然,任何一个市场的消费者都追求“性价比”,但到了欧洲市场之后,“价格低”显然已经不是取胜之道。
购物,是一种神奇的行为。
就大部分国人来说,购买美国货,或多或少能带来一种俯视众生的优越感以及满足感——当然,有人不承认,但也是嘴上不认,心里还是诚实的,例如购买苹果。诚然,消费者选择苹果的根本原因不是它的国籍,而是产品过硬、设计超拔流俗、生态好过安卓等,但也肯定少不了西方文明强势了一百多年带来的影响和这种影响的渗透,也就是“软实力”——我们能够接受西方的审美,能够欣赏西方的美,并把它抬到一个和传统审美相等或者是更高的位置。“软实力”会在产品的性能与实际需求之外,为商品的购买流程会掺杂两种微妙的情绪:优越感和满足感。越是昂贵的东西,优越和满足的戏份就越重,就越能决定购买是否实施。
美国货为什么能带来这种微妙的情感?从现在上溯到一九四零年,除了一个越战,美国没有真正失败过(个人愚见:抗美援朝是平手),拖死了北极熊,成了单极,好莱坞惨无人道地输出文化,硅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地输出创新,从经济到文化,占全了,似乎整个世界都是为美国准备的,“美国”与“美”画上了等号。于是,美国货就成了富二代。
起跑线上的美国货,赢了。
有赢就有输。如果把美国货换成印度货,好莱坞换成宝莱坞,那么,消费者抬起的脑袋会低下来,仰视变成了俯视。无他,印度太逊了,除了板球,好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号称牛的不行海军,舰艇都是进口,据说零部件都不能自产。
中国货和印度货差不多(别把中国制造看得有多重)。要想打败美国货,征服用户,就得拿出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要足够强,强过商品背后的满足感和优越感,能够抹平美国这个名字带来的魔力。
中国人是聪明的,很快就找到了足够强悍又因地制宜的特色,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