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数千亿元营业额的联想,为什么无法栖身科创板?

数千亿元营业额的联想,为什么无法栖身科创板?

2021-10-14
来源:派财经
关键词: 联想 科创板 A股上市

9月30日,联想集团在筹划9个月之后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创板招股说明书,但仅仅过了一个国庆假期,10月8日,上交所科创板官网就发布了一则公告,称“联想集团和其保荐人分别提交了申请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的文件,上交所决定终止对其的上市审核。”

资本市场对于这一公告很快做出了反应,10月11日,联想集团港股开盘跌逾10%,之后股价一路下行,盘中市值一度跌破900亿港元,而遥想今年1月份联想宣布即将赴科创板上市时,股价当日涨幅达16.27%,市值达1096亿港元。

筹备许久,一日即戛然而止,科创梦碎的联想究竟经历了什么?数千亿元营业额的联想,怎么就无法栖身科创板?联想究竟怎么了?

上市失败

“回A股上市计划将有助于增强公司战略与国内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的紧密连接,提升内地投资人投资联想的便利性,从而进一步释放联想的价值。”

当今年1月份联想刚刚释放即将登陆科创板时,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联想登陆科创板将为联想带来高广阔的发展空间。彼时,联想拟通过发行新普通股登陆科创板,新股占公司经扩大后的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数不多于10%。公司所募得资金将用于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相关产业战略投资,及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受这一利好消息影响,联想集团股价次日冲高,并达到千亿港元,这是联想集团自2015年以后,时隔5年再次进入“千亿俱乐部”。

9月中旬,证监会发布《关于扩大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试点范围的公告》,宣布冲刺科创板的联想,也成为红筹上市公司中以CDR形式回A的“第一单”。相信从联想角度来说,冲刺科创板也已是十拿九稳之事。但尽管前景明朗,联想还是在仓促之间撤终止了上市程序。对此,联想10月10日回应称:考虑到公司业务规模及复杂度,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信息可能会在申请的审阅过程中逾期失效。同时,审慎考虑最新发行上市等资本市场相关情况后,本公司决定撤回中国存托凭证于科创板上市及买卖的申请。

这样的回应显然过于官方,就在联想提交招股书之后,舆论对于联想高管的高薪酬与科研能力提出了大量质疑,而这也被认为是联想紧急停止上市程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先来看高管薪酬,据招股书显示,3年报告期内,联想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领取的税前薪酬为9.33亿元,这一数字去年是9.09亿元,在前年只有5.64亿元,也就是说,高管总薪酬在2年间上涨幅度超过65%。

作为联想集团的CEO,杨元庆去年拿到的薪酬总包为2616万美元,约为1.68亿元人民币;已经处于退休状态的柳传志在2020年斩获了高达9790万元的薪资,比库克还高了260万,要知道苹果的市值比联想高出100倍有余。但实际上,杨元庆1.68亿元薪酬却并非最高,财报披露,联想有一位董监高2021年酬金为3037万美元或更多,合人民币约为1.95亿元;另一位董监高2021年酬金为2870万美元或更多,合人民币1.84亿元。

综合来看,过去三年,联想高管薪资占比除税前溢利分别达到了9.83%、12.85%和7.77%。因此,有券商人士认为,“在目前‘共同富裕’这样的舆论主基调下,这样的分配方式可能还是会让企业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与天价薪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16年到2020年,联想集团的净利润不超过50亿人民币,2018、2019年还一度出现负增长。联想另一备受诟病的点在于研发投入,根据统计,联想过去3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02、115和120亿元,这一水平显然与科创板上市企业格格不入,今年第一季度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均值高达18.9%——相比之下,联想过去3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平均为3.05%。

正因如此,在提交招股书之后仅仅8天时间内,联想遭受了汹涌的舆论危机,无论是高管薪酬,还是科创板成色不足,都成为外界质疑的核心点。但回过头来看联想自身,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PC厂商,是否就真的如此不堪?

业务现状

当下的联想,可以说在近年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尤其从营收角度而言。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18/19财年、19/20财年、20/21财年,联想集团营收规模逐年增长,三个完整财年累计营收超万亿;三个财年内分别实现净利润42.47亿元、55.94亿元、86.8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而这样的成绩也是联想冲击科创板最大的底气。在业务构成方面,2018年,联想进行了全新架构调整,将最赚钱的PC和智能手机业务进行整合,并确立了设备+云业务的核心地位。

调整之后,联想共有四大业务集团:IDG智能设备集团、DCG数据中心业务集团、LCIG联想创投集团和DIBG数据智能业务集团。之后,联想再次进行调整,除了IDG集团保留之外,其他业务集团先后被整合为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和SSG方案服务业务集团。

与此同时,联想近年来也不断强调自身的科技属性,强调自己已在主要产品及核心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科技成果,如高性能计算、可持续材料工艺、人工智能算法、5G等核心技术。但实际上,联想的业务仍然没有摆脱对PC和手机的依赖。目前,联想集团近9成业务收入来自智能设备业务,主要就是电脑组装、手机等传统业务。尤其是PC业务,这是联想诞生37年来最核心的业务板块,2020/2021财年该业务营收达到3287.44亿元,占到了总营收79.87%。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研报,联想仍稳坐全球PC市场老大位置:今年一季度,联想占全球PC市场的份额上升到24.3%,出货量为1282万台,位列全球首位。

相比之下,联想的手机业务则要逊色不少。在联想的产业构成中,联想如果想打通从云端到移动端,从个人设备到集群服务的全产业链,智能手机的角色相当关键。但在2020/2021财年,移动设备业务只实现了384.15亿元的营收,营收占比仅为7.9%。要知道,早在2014年联想以29亿美元的价收购摩托罗拉之后,曾以合计销量9000万部,市场占有率7.9%的份额排名智能手机厂商第一名。但时至今日,联想手机业务只能在各项排行榜中,被归入Other序列,包括乐檬、摩托罗拉,甚至是拯救者手机都已无法激起任何大的浪花。

与此同时,被联想寄予厚望的数据中心业务集团也未能扛起联想的营收增长大旗,2020/2021财年,整个业务板块营收只有429.0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仅为10.42%,而且在近三年中甚至还出现了占比逐步下滑的状态。以联想曾经引以为傲的超算为例,2018年,联想集团的超级计算机ThinkSystem SD650一度排名Top500评选的全球性能最强超级计算机第8位,但三年过去,联想集团再也没有产出性能更强的超级计算机,ThinkSystem SD650的排名也已经降至第17位。

这样的科研表现,显然不足以证明联想冲击科创板的技术先进性。在回过头来看联想的核心PC业务,其在近三年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业绩表现,但实际上,联想电脑的优异表现更多的取决于近年来全球旺盛的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研报,今年第一季度,PC市场持续复苏,单季度全球PC出货量达到8400万台,同比激增55.2%。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分析报告则指出,2020年开始,笔记本电脑进入为期3年的更新换代期,如果这3年内换机需求均匀释放的话,每年大概有5300万台笔记本电脑需要更新。可以预见的是,当2023年更新潮结束后,PC市场的火热行情即将熄灭。增量市场消失之后,科技含量就成为联想能否继续占据高地的关键。但从联想PC业务本身来看,联想电脑业务的本质或在组装,科技含量并不高。

处理器及芯片、内存及存储器、显示器及软件等关键性技术上均为对外采购,2020年该部分对外采购金额就达到了2153.32亿元,2018年、2019年联想集团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47.50%、42.32%。而其披露的核心科技则主要体现在电池保护、喇叭设计等外观、耗电、散热等方面,其科技硬实力有些差强人意。

因此,从业务层面来看,联想科研投入过低的弊端表现非常明显。自诞生至今37年来,本质上说,联想虽然已经开拓了包括移动设备、数据业务等,但电脑业务仍然是整个集团的绝对主角,而且这一优势多是以量取胜,而非技术含量,核心技术层面不得不仰人鼻息,这也是联想最为人诟病之处。

“贸工技”后遗症

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曾问过柳传志一个问题:“未来联想是想做大,还是想做强?”柳传志犹豫了一会儿,回答道:“那还是做大吧。”
实际上,早在1994年,联想就已经选定了规模优先的发展策略,彼时柳传志与倪光南的“贸工技”与“技工贸”路线之争爆发。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而总裁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

最后的争论以柳传志胜出、倪光南出局收场,也是从这一时间点开始,联想在规模之路上一路狂奔,却对科研失去了应有的关注。从1996年至2015年10年间,联想研发支出占收入比几乎从未超过3%,累计投入研发成本44.05亿美元,与华为2014年当年的研发支出的一半持平。不过,当杨元庆出任联想CEO之后,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其在掌权之后就立刻提出了“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口号,在他的领导下,那些年联想的研发投入(包括联想研究院)不少,开发出了高性能计算机。

“杨元庆提高联想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心是很明显的。”倪光南在2005年一次谈到联想时表示。然而,从实际表现来看,杨元庆与联想似乎耐心不足。以手机业务为例,在2014年-2017年研发投入接连创造新高之后,联想移动的营收却并未随之向好,到2018年,联想的研发投入开始下滑。紧接着,联想开始将手机业务的重点放在了摩托罗拉身上,自身打造的联想、乐檬、Zuk等手机品牌则逐渐失声。

与此同时,联想还出现了三年4此更换手机业务负责人的戏码。总的来看,杨元庆与联想对科研投入的“急躁”态度,收购IBM的成功经验使其对摩托罗拉品牌的过分依赖,以及手机业务战略上的举棋不定,都导致了联想在手机业务上不断遭遇滑铁卢。

显然,手机业务的失败并没有让杨元庆和联想醒悟,最新的例证来自芯片。早在1994年的“柳倪之争”时,倪光南就提出要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进行突破,但此后联想并未听取这一意见,直到中美贸易战之后,产业界开始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芯片的自主研发上,但在2019年的某次会议上,杨元庆表示:“对于一家公司,我们没必要自己去做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们没有计划,去自己做芯片,做操作系统。”

但彼时,联想在芯片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五大采购商,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数据显示,联想芯片采购额2017年达到151.73亿美元,2018年再次增长16.4%,达到176.58亿美元,占当年达510亿美元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强。或许是想改变这一现状,又或许是汹涌的民意所致,到今年8月份,杨元庆又抛出了与两年前截然相反的表态:不排除自研芯片的可能,也不排除合作可能。

然而,两年时间对于芯片自研而言何其珍贵,联想与杨元庆很可能再次因为举棋不定错失良机。联想还有机会在芯片自研上开辟出路吗?或许一如倪光南2018年在某次采访中所言:“联想曾经有过很多机遇,但擦肩而过可不少,那过了你就没有办法再回来”。

因此,综合来看,舆论对于杨元庆等联想高层超高薪酬的质疑或许并不在于薪酬本身,毕竟从香港上市公司角度看,在2020年跨行业统计的董事长(董事局主席)薪酬排行榜中,杨元庆在第39位,并非最高。

但同列这一榜单的却是京东健康刘强东、旺旺蔡衍明、腾讯马化腾、海底捞张勇等人,显然,联想的市场统治力、技术先进性与市值并不支撑其为高管支付如此高昂的薪酬,这才是外界质疑的核心所在。

科创板“一日游”伤害性不高,但却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联想。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