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58/j.issn.2096-5133.2021.10.007
引用格式: 王茜,何小海,吴晓红,等. 基于GrabCut的改进分割算法[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21,40(10):43-47,52.
0 引言
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1],是将图像分为不同的区域,区域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区域之间的特征差异较为明显。2001年,Boykov等[2]提出GraphCut算法,用户在待分割图像背景和前景上画线,指明少量前景像素和背景像素,算法建立s-t图,利用最小割最大流实现图像分割。GraphCut算法采用灰度直方图,无法分割彩色图像。针对该问题,Rother等[3]提出GrabCut算法,用户用矩形框标记前景位置,通过k-means将像素聚类为k类,初始化k个GMM模型,构建能量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图像进行分割。由于GrabCut算法操作简单,分割精度较高而被广泛关注和应用,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周良芬等[4]采用二次分水岭对梯度图像做预处理,增强图像边缘点,再利用熵的特性优化能量分割函数,提高图像分割精度,但是增加了算法的复杂程度。董茜等[5]通过SLIC超像素算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利用分割的超像素图建立加权图,减少节点数,提高分割效率,但传统SLIC在纹理明显处会出现不规则超像素块。白雪冰等[6]将图像从RGB空间转化到Lab空间,再利用SLICO算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改善GMM模型参数,使分割不受背景凹凸纹理的干扰,可优化分割,但是仍然存在少部分过分割的问题。杨小鹏等[7]采用Faster R-CNN[8]减少用户交互,融入图像位置信息提高GrabCut分割效果,但对纹理复杂的图像分割效果无明显改善。刘静等[9]针对背景复杂、细节丰富的皮影提取问题,采用相对总变差平滑的方法优化GrabCut分割,由于算法具有交互性,主观的选取会影响分割结果。詹琦梁等[10]利用Mask RCNN算法对待分割图像进行初步分割,再结合SLIC超像素分割得到的超像素块,获得初始三元图,最后利用GrabCut算法对其进行分割,客观上提高了分割精确度,却消耗了更多的运行时间。
本文详细内容请下载:http://www.chinaaet.com/resource/share/2000003802
作者信息:
王 茜,何小海,吴晓红,吴小强,滕奇志
(四川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 图像信息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