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数据!”芯片巨头陷入失去优势的恐慌
2021-11-17
来源:媒体滚动
在美国向全球半导体企业索取数据的最后期限,全球70多家实体“自愿”向美国商务部提交了半导体供应链相关信息。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从表面上看是全球持续“芯荒”而导致芯片巨头“心慌”;从根本上看则是昔日芯片巨头对逐步失去产业优势的“恐慌”。
“交数据”的要求始于今年9月。彼时,美国商务部以应对全球芯片危机为名,要求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主要企业在45天之内提供相关信息,包括库存、产能、原材料采购、销售、客户信息等。信息征集对象涵盖整个半导体供应链,包括半导体设计和制造企业、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中间商以及终端用户。
半导体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只能在最后期限“自愿交卷”。据《韩国时报》报道,如果企业不自愿提供信息,美国可以援引《国防生产法》来迫使芯片企业提供信息。因此,截至11月8日,包括亚马逊、思科、美光科技、台积电、联华电子、三星电子、韩国SK海力士、日本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等知名企业已向美国商务部提交半导体供应链相关信息。据韩联社报道,至此,美国已集齐汽车用、手机用、电脑用等多产业类别的芯片信息。
不过,上述70多家企业中的一部分进行了“轻微”的反抗,并没有提交敏感数据。据外媒报道,三星电子省略了库存信息并将所有提交的资料标记为不可公开的机密文件;韩国SK海力士则将部分资料标记为机密文件,库存资料只按车用、手机用、电脑用分类提供;台积电表示目前已经回应数据披露要求,同时也称要“确保不披露特定客户的特定信息”。
对于半导体企业而言,交出信息意味着家底亮光、竞争力削弱。据韩国媒体报道,企业不愿透露相关信息的原因在于,披露自己及其客户业务战略的机密信息可能会导致合同取消,还可能被客户追究法律责任。对代工厂来说,一些数据一旦公布,半导体公司的技术就被完全暴露,在与产业链上游客户进行价格谈判时,代工厂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不仅如此,这一要求还有可能对芯片产业造成重大打击。以韩国为例,半导体产业是韩国支柱产业,《韩国经济新闻》报道,英特尔公司近来强化与美国政府的合作,重启半导体代工业务,三星电子等公司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信息很可能被泄露给美国企业。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芯片被认为是和电池、宽带网络一样重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各国都在半导体领域频频发力:我国出台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国家层面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欧盟17国发布了《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声明》,宣布未来两三年内将投入1450亿欧元用于半导体产业。
而从去年年底开始持续发酵的全球“缺芯潮”又让芯片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多家汽车制造商、智能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制造商因“缺芯”被迫停产或减产。公开数据显示,因缺少芯片,通用汽车公司停止了其大部分北美工厂的生产,美国第三季度汽车销售量将至少下降13%。除了汽车产业,计算机、家用电器甚至是电动牙刷等产品的生产都面临危机。市场研究机构科纳仕发布的报告称,由于零部件短缺,2021年第三季度厂商难以保证智能手机供应,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萎缩6%。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富士康称,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将持续到2022年下半年,将比此前预期的更长。迈威尔科技也表示,阻碍汽车、电脑、手机、家电和电动牙刷等产品生产的半导体芯片短缺问题将一直持续到2022年,甚至更久。
持续的“缺芯潮”让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本土芯片产业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半导体产业形成了一条高度专业化的供应链,美国在研发密集度高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芯片设计、先进设备制造等领域。然而,近些年亚洲的半导体产业开始崛起。数据显示,现在75%的芯片都在亚洲生产,三星电子、台积电等亚洲企业也一跃成为芯片领域的新贵。
因此,芯片短缺只是一个“导火线”,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芯片制造领域正逐渐失去领先地位。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格尔辛格曾表示,25年前,美国占全球半导体制造业的37%,但现在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12%。事实上,几十年来,美国企业通过“本土设计”和“亚洲组装”的制造模式而受益,大量的芯片产业被转移到亚洲地区,但是也造成了美国芯片制造业的“空心化”。现在,美国迫切需要半导体行业回流至本土。今年上半年,美国政府提议投资500亿美元用于美国的芯片制造和研发,其中大部分用于对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在美国新建先进芯片工厂的补贴。分析指出,由于芯片生产难度大、成本高,再加上人才短缺,如果强制转移芯片产业链需要面对许多问题,而这只能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增加更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