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机器人,何以打破“四大家族”垄断?
2021-12-12
来源:清科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10月全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29.8万台,同比增长51.9%。受制造业升级和疫情催化影响,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领域“机器换人”需求持续释放,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增,并逐步向医疗、光伏、金属制品、仓储物流、家电等应用领域渗透,市场潜在增量空间可观。工业机器人投资活跃度高涨,2021年多起投资案例过亿,博实股份、埃斯顿、梅卡曼德等多家企业获得数亿元融资。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由外资占据,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四大家族”市占率超过50%。近年来,国内自主品牌竞争力有明显提升,但在技术实力(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和国际知名度上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坐世界最大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占比约40%),随着ABB、安川等外资巨头竞相加码中国市场,传统机器人厂商、科技巨头、制造业巨头、新创公司等纷纷入局,核心零部件、智能装置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国产机器人替代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或将步入“短兵相接”时代。
近日,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研究发布《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投融资分析报告》,报告通过分析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梳理产业链图谱,对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及应用等市场情况及代表性厂商进行深入研究;股权投资方面,从投资规模、轮次、阶段、机构类型等多维度展开分析,并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动态及趋势进行预测等。
工业机器人指面向工业领域,通过编程或示教方式实现自动化,具备拟人形态和功能,可以代替人工完成各类繁重、乏味或有害环境下体力劳动的机械装置。根据机械结构的特点,可以将工业机器人划分为4类,垂直多关节和协作机器人的工作范围最广,其中装配是较为普遍的应用场景。
全球工业机器人已基本形成以日、美、韩、德、中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四大家族”市场占有率超过50%。工业机器人存量稳定增长,国内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居世界首位,但装机密度仍然较低。市场对搬运和焊接功能需求最大,重点应用领域是汽车与电子设备制造。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4个阶段,从研究与样机开发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正在加速。据IFR预计,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45.7亿元;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将突破589亿元。国内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地区,通过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
目前,国内市场仍以日本品牌为主的外资厂商主导,但外资品牌占比逐年降低;国产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同质化问题改善,逐渐分化成三大梯队,其中埃斯顿、新时达、埃夫特等厂商技术和市场竞争力较强,位列第一梯队。
从产业链各环节看,1)上游:减速器,技术壁垒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最高,RV减速器国产化难度较高,纳博特斯克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较高,国内以绿的谐波为首的多家厂商已实现量产;伺服系统,国内市场份额长期被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品牌的市占率稳步提升;控制器,国内市场份额主要由外资企业占据,技术难度较低,控制器市场主要的增量来自于国产厂商,聚焦于中低端应用领域。2)中游:本体制造,包括支柱、底座、手臂、腕部等,以多关节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为主。3)下游:系统集成-搬运和焊接等应用占比较高;应用行业-汽车制造和电子电气占比较高;应用场景从汽车等领域逐步转向通用制造及新兴产业,国内增量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清科创业旗下PEDATA MAX数据,2016-2021H1,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披露投资事件692起,披露投资金额约435.9亿元;零部件制造和集成应用环节投资热度较高;A轮、天使轮及B轮案例数合计占比近7成;广东、北京和长三角地区是热点地域。
整体来看,工业机器人下游多应用领域渗透率逐年提升,“机器人换人”成必然趋势;工业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共融技术、云化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优化;进口替代进程加速,国产厂商份额持续上升;工业机器人领域披露投资金额逐年增长,投资热度保持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