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入全球市场的必要条件
2021-12-14
来源:半导体投资联盟
集微网报道, “你有产能吗?”在素有行业风向标之称的集微半导体峰会上,这样的声音遍布每个角落。席卷全球的缺芯风暴下,主要国家和地区无不将扩充产能、保障供应链安全提上日程,半导体设备行业随之被推上风口浪尖。
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数据,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51%,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第6个季度实现增长,增速创近三年新高。其中,韩国采购额及增速领衔全球,中国大陆以59.6亿美元的采购额和70%的增速成为仅次于韩国的地区。
缺芯是把双刃剑,带给半导体设备业的绝不仅是需求爆发的机遇。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商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美上海”)董事长王晖在与集微网的交流中警示,产线的建设需要各类设备齐备,须警惕资源蜂拥入技术门槛较低的领域,而难以突破的设备和技术却乏人问津。最终结果是部分领域的低价竞争,对自主可控目标的实现有害无益。在他看来,避免这一窘境发生的关键在于尊重知识产权,让创新有价值。这一点早已为全球半导体设备数十年的发展历史所证实。
各国半导体设备往事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环节,设备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下游制造和封测的发展。纵览半导体设备强国的崛起,无一例外得益于本国制造业的繁荣。
美国作为半导体技术的发源地,早早孕育出IBM、德州仪器、英特尔、AMD、国家半导体、LSI Logic等一批国际一流的芯片厂商,其半导体设备也在这些厂商的带动下突飞猛进。在此过程中,受摩尔定律和市场化竞争原则的推动,各大设备商均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壁垒,即独具特色的产品和专利。集成电路诞生最初的二十余年,设备行业以美国一家独大,1980年代全球Top10设备商中,美国公司占9个,其统治力若此。
1970年代,在日本政府引导下,日本半导体产业迎来快速发展。至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的生产与研发进入鼎盛期。借此东风,日本半导体设备开始崛起,东京电子(TEL)、迪恩仕(DNS)、Hitachi Kokusai等厂商便是这一时期日系设备逆袭的典范。早期,日本芯片制造厂只能通过当地代理商等渠道引进美国设备建造产线。但美国大厂的服务意识和响应速度颇受当地厂商诟病。东京电子等日本企业便利用本地化的优势趁机崛起,本地厂商的快速响应和优质服务业成为日系设备商赖以逆袭的不二“法宝”。至1990年代,半导体设备Top10厂商中,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各占半壁江山,日本公司排名甚至普遍高于美国公司。
不同于美、日两国,同样在半导体制造业占有一席之地的韩国,却没能跻身如今三强分立的设备市场格局。两大韩国厂商三星和SK海力士固然带起了一批韩国设备厂,但鲜有能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尽管韩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提升设备自给率,但时至今日韩国对日本半导体设备的依赖性依然居高不下。2020年9月,韩国国际贸易协会宣布,2020年前7个月,韩国从日本进口了17亿美元的半导体设备和集成电路制造机械,同比增长77.2%。
尊重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原动力
王晖强调,半导体技术诞生于科技创新,并伴随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可以说,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创新的本质就是另辟蹊径,开发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技术方案或路径。为什么要创新?无非是因为现有技术还在专利保护期或者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客户未来需求。而创新需要大量时间、人员和资源的投入,如果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尊重及保护,就不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利润回报,那么在市场价值导向下,企业不会有动力投入核心技术的研发。由此可见,尊重及保护知识产权是自主研发的原动力。
一款集成电路设备从研发到投入市场需要5-8年或者更长时间,意味着依靠复制他人的技术生存,甘当跟随者,永远无法超越对手。韩国半导体设备用了20年都未能消解对日系设备的依赖,其症结就在于此。
前鉴历历在目,中国半导体设备该如何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实在不得不深思。
在第五届集微半导体峰会上,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总经理王汇联也曾提及:“我国半导体业跟随模仿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头了,过往的认识和路径、经验已不适宜当今的国际化竞争和国际环境。”
当下,国产替代浪潮、各国重构半导体产业的尝试和缺芯风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半导体设备业真正成为风口上的产业。据盛美上海副总经理李学军在集微半导体峰会上的发言,受益于大多客户转向国内,盛美上海2021年订单量较2020年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不过,王晖提出,“在中国研发的产品要进入全球的产业化分工,中国原创的集成电路装备完全有可能进入全球市场,与国际互通有无,实现真正的双循环。我觉得中国这一代半导体同仁要立个目标,未来三分之一的全球设备(核心设备),应该是只能用中国创造。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全球生产线效率就达不到最优,甚至有些工艺做不下去!”
这个目标的达成就要着落于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知识产权才能催生自主创新,同时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保证中国创造的不可替代性。1980-1990年代,正是美国对日本半导体的打压,培养了日本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其结果是日本半导体设备企业直至今日仍然保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下美国施压中国半导体,未尝不是中国半导体崛起的机遇。
获批立法权的浦东新区有机会造就科技发展新模式
加入WTO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新版专利法的通过实施,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迈入全新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百余年的知识产权立法、司法、执法实践相比,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历史短得多,尚有不少待完善之处。王晖也与集微网记者分享了他所观察到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之处。
首先,相比专利而言,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有待提升。在半导体人才紧缺的当下,工程师跳槽在业内相当频繁,而由技术人员跳槽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层出不穷。王晖告诉记者:“国内有很多,互相挖人,出去稍微拼拼凑凑弄点设备,就能卖。这种思路如果不被挡住的话,就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认真做创新的被挤垮,到处乱抄炒热点的反倒赚得口袋满满跑掉了,完了留下的就是一地鸡毛。”
其次,知识产权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虽然新专利法已经引入了惩罚性赔偿,但在商业秘密等其他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惩罚力度仍不具有威慑力。王晖提到,由于惩罚力度有限,对违法者不能形成足够震慑,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屡禁不绝、“前仆后继”。他说:“对高科技的偷窃,一定是重罚,才能真正杜绝侥幸心理。杀一儆百,罚一家,10家甚至100家不敢做(侵犯知识产权)。”
最后,知识产权保护需要立法完善,更需要加强执法力度。
可喜的是,加强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良机已经到来。6月23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法治保障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赋予了浦东新区“特区”立法权。
在王晖看来,浦东新区是上海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是上海这个科创中心的中心,《决定》的通过让浦东新区得到一个造就未来中国高科技发展模式的机会。借此良机,浦东新区探索加强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正当时。
半导体核心技术的突破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事业。全球顶级设备厂商ASML的产品是20多年潜心研发的产物,而这20余年ASML能生存下来,便是当地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功劳。王晖总结说:“我们中国什么时候能造就ASML这样的公司起来,就是中国科技模式成熟之时。只要把知识产权保护这块做好,不愁中国人做不出世界上最好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