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窘境下,传神语联如何以AI为中心打造一条新翻译赛道?
2021-12-16
来源:人民微看点
中国网财经12月16日讯(记者 叶加)在翻译行业,对一个成熟的译者来说,一篇4万字左右的英文稿件,至少3天才能合格交付;但是有一家公司,90分钟内就可以做到这件事。
作为文化传播、碰撞与融合的引擎,在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从数天到小时的突进,30倍的效率提升,意味着什么?
翻译行业两难窘境
张彤(化名),是一名资深的自由译者,自己熟练的翻译能力加上翻译工具,一天1万字已经是筋疲力尽,还经常被翻译公司吐槽翻得慢,不专业。每天1万字,大约是每分钟10-20个字,远远跟不上人的阅读速度,更不用说一目十行的读者。
翻译的难度,不在于翻,而在于“创作”。毕竟哪怕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国人,很多都会把文章写得乱七八糟文理不通。优秀的译者不仅要有相当不错的中外文写作能力,还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
翻译作为沟通世界的纽带,在全世界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国早在东汉就有记载,如果以大雁塔佛经翻译作为规模化翻译的起点,截止到现在也已经1400年,但作业模式几乎没有改变,核心流程大体可概括为“专家看稿-拆稿-找译员-回稿-合稿-审校-质检”。
即便到今天,科技如此发达,人依然是调度和翻译等作业的核心,也是变量最大的因素。优秀的译者是很多翻译公司的核心资源,优秀的专家是调度和质控的核心,而以人为主要产能,必然导致规模不经济,自然也成为产能增长的瓶颈。
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0》,目前我国有近万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430万,超过1000万的仅有12家,占比不到0.2%。这就是为什么翻译公司小而分散,一个个的翻译公司就像一座座信息孤岛。
此外,据记者观察,2021年截止10月31日,中国大陆新注册公司中名称含“翻译”字号的达到2907家,可见,市场需求还在不断催生翻译公司。
那么,机器翻译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了验证机器翻译的效果,记者随机选取对奥运选手苏炳添的一段报道,分别在谷歌、百度、搜狗三个翻译平台上进行中译英测试,结果是,三个平台基本上都能正确翻译整段文字,但可惜的是,三个平台都将“唯二”一词译成了only。
再试一个较难的句子:我家门前的小河很难过。这一次,“难过”都被译为了“sad”。
其实机器翻译错误和曲解是一个常态。清华大学智源研究院NLP重大方向首席科学家孙茂松教授曾经说过,机器翻译需要语义知识乃至世界知识的系统性介入,才可能有高质量的翻译。这句话的本质是,商用的精准翻译,必须有人介入,才能达到准确的效果。从商业视角来看,机器翻译由于无法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因而难以商用,仍然需要人介入加工。
于是,翻译行业依然不得不依赖“人”的价值。
过去30年到现在,信息爆炸增长超1000倍,而人的翻译能力仅提升了约两倍,翻译机构的产出能力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远远跟不上信息爆炸的速度,每天能够产出的的信息量仅不到需求的 1%。这已成为困扰翻译公司及相关从业者的一大难题。
数字时代,面对海量的翻译需求,如何脱困已经不再是某个翻译公司所面临的问题,而成为一个时代的需要。
以“AI”为中心打造新翻译
4G技术革命中,真正占据新赛道前列的企业,抖音、快手是典型。从中可以看出,所谓新赛道,本质上是通过技术为全行业带来新的可能,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推陈出新,趁势而起。
那么新翻译应该是什么?12月11日,第四届传神者大会在京召开,传神语联创始人兼CEO何恩培在会上表示,语言服务行业的根本变革,在于用数字技术改革供应链模式和作业流程,从过去的“人”为中心转变为以“AI”中心,整体提升行业效率和质量。数字赋能,已经让新翻译成为现实,未来,将有力推动语言背后的文化分享与传播。
文章开头,90分钟合格交付4万字英文稿件的公司,正是传神语联。拿国际工程中涉及的大量文献来说,不仅动辄要处理十几万的海量文本,还必须快速、准确;因为翻译进度也影响工程进度,此外,还存在大量专业术语和习惯表达,还涉及大量项目统筹工作。
但对于传神语联,这项目就会变得很轻松。通过AI将文档进行语意识别和拆解,匹配与每个拆解后的文档匹配的引擎,基于引擎翻译结果、文档本身难度系数、以及机器评估结果,AI将质量风险高的译文筛选出来,并自动匹配相应的译员,进一步依据过程大数据形成每个译文的质量风险系数,依据该系数在线分发给不同专家和质检人员,最后通过AI进行合稿。
对于持续更新的网络小说,传神语联还能根据原作者的更新频率,同步输出内容,达到小时更。
据公开数据显示,传神语联目前产能可达到50万字1日交付。一系列智能文档处理技术,能够高效帮项目经理看稿、拆稿、派稿、合稿,全程AI操作仅需5-10分钟。
表面看,似乎只是翻译效率的变化,但背后是技术驱动了作业流程和供应链逻辑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必然推翻了传统翻译行业的游戏规则。
当整个翻译流程从“人”为中心转变为以“AI”中心,专家、译员、项目经理只需要处理AI处理后及评估后的工作,工作量大幅度降低、实现更大规模的人机协同工作。不仅突破了传统翻译的专家瓶颈,解决了优秀译员稀缺的问题,而且碎片化拆分任务,使得大规模调度更多译员与机器协作,大幅度缩短交付时间,快速和规模化产出成为可能。
传神语联将机器翻译、人工翻译两者优势结合起来,打造的这条新翻译赛道。重点在于重构语言服务的产业链,用技术重塑翻译的整体流程,提升语言服务企业的作业和服务能力,实现整个产业的降本增效。
当记者问及这个会不会对翻译公司形成竞争压力时,传神语联副总裁梁旭表示:传神语联所打造的是一条全新的赛道,是以翻译公司为服务对象的,是为翻译公司赋能的,不做直接客户。”
新翻译重构产业关系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传神语联做了一件什么事,就是要做一件在过去1400年,都没有解决的翻译的快速、精准和规模化翻译的难题”。传神语联创始人何恩培如是说。
从复杂的作业流程中抽丝剥茧,我们看到传神语联打造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平台,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的新变化。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过去翻译行业的固有边界被打破,在未来,协同、链接、共享的生产方式或成行业主流。
更具有想象力的是,语言服务行业将借助传神语联的平台拥有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平台化作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大平台的整个生态中,除了译员之外,,还有技术产品者,文字排版者,文字编审者等诸多角色,他们都将在这个平台生态上获得价值。
以“AI”重新塑造这个产业,为行业注入活力。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传神语联所探索的这条“新翻译”赛道,为翻译产业植入了一套新的发动机?
梁旭向记者透露,目前已有近六百余家语言服务企业、近百万译员接入传神语联,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的精准度,加大平台对翻译业务的消化能力。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传神语联所带来的行业变革已成必然。
但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传神语联不仅仅从市场经济来定义自己,而是作为文化传递和碰撞的引擎,将自己纳入全球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去年两会之后,新华社瞭望智库用大数据分析两会议题,得出一个结论:文化发展需要新时代生产方式。在阿来等很多文化界人士看来,只有通过新型数字文化发展模式,才能真正使科技助力国家文化建设。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期待,在传神语联所探索的这条新路上,一场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盛宴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