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1-12-29
来源: 工银投行
核心要点
上周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重新进行了表述和政策指导。这是我国自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来的一次重大政策调整。会议明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这是近年来我国首次承认煤炭、煤电资源在我国基础能源中的重要地位并明确将煤炭资源定位为战略性能源,该定位无疑将有利于下阶段我国煤炭、煤电等产业的合理健康发展。在新能源方面,政策着重强调了增强消纳能力,储能建设将成为下阶段新能源发展重点。
同时会议还对当前实施的能耗考核工作的不合理考核方法进行调整,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将有利于高耗能产业向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转移,同时对促进煤化工等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事件
上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重新进行了表述和政策指导。此次会议是我国自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来的一次重大政策调整,对于下阶段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正文
1. 双碳战略调整,降碳过程将进入理性阶段
上周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重新表述,这与上半年相比,在对待传统煤炭产业的定位上有了很大的战略转变。在2021年3月份中央对于能源产业发展的表述还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而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对于能源产业的表述则是“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两相对比,显然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给予了近年来最高的评价,同时对于新能源的意见着重表述为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显然高层对于当前新能源装机量较高,但出力不佳的情况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自2020年9月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以来,各地在积极执行相关政策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偏激的苗头。如有的地方一刀切,对于煤炭产能空前压减,由此导致2021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的飙升和电力短缺,经过10月份以来的干预后国内电力短缺问题有了明显改善。但从此轮电力短缺中,我们看到火电,特别是煤电依然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至2021年10月,我国发电装机为23.0亿千瓦,火电装机量12.8亿千瓦,装机量占比为55.6%,其中燃煤发电装机11.0亿千瓦,装机量占比为48%。可以看出火电,特别燃煤火电装机量占比已经大幅下降。但是从发电量看,火电在2021年前10个月的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占比仍高达70.8%,其中燃煤火电的占比在64%左右。可以看出火电,特别是燃煤火电仍然是我国当前电力供应的最主要来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2020年相比我国火电特别是燃煤火电在发电量中的占比是上升了而非下降了,其主要原因在于2021年国内水电出力不佳,核电增长缓慢,新能源有量无力。另外曾被市场认为是良好的调峰电源的天然气发电,2021年遭遇了全球天然气价格暴涨的不利局面,出力情况同样不理想。2021年国际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给予了我们一个深刻的警示,关键时候煤炭资源、煤电对于稳定我国整个能源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短期内对此必须有深刻认识。在国际上,2021年西欧国家激进的“去碳化”同样遭遇了挫折。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对于新能源依赖较高,调峰电源以天然气为主。2021年西欧突然出现的长时间无风天气,导致欧洲不得不临时大规模采购天然气,直接推升了国际天然气价格,由此引发欧洲电力价格也大幅上涨。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不仅承受高价天然气的能力更弱,而且也不可能大规模进口天然气资源。所以我们看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定义“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显然也是对过去一年全球能源市场剧烈波动进行深刻剖析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和判断。
在新能源方面,至2021年10月国内风电、太阳能装机量分别高达3.0亿千瓦和2.8亿千瓦,合计高达5.8亿千瓦,在国内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高达25%。但是前10个月并网风电发电量仅占国内规模以上发电量的7.8%,加上太阳能发电,新能源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也仅有11%。可以看出新能源的装机量和发电量是极不对称的,大规模得装机并无益于提升对于国内电力供应的保障能力。所以此次中央对新能源特别强调提出“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显然也意识到新能源当前的问题不在装机不足,而是出力不佳,而要增强消纳能力,则需要配套大规模的调峰电源以及对传统煤电作灵活性改造。近期我们已经看到各地抽水蓄能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小高峰,下阶段电化学储能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不过煤电的灵活性改造尚需要更加细化精准的政策性支持。
在过去一年中,国内进行了较为激进的去煤炭化过程,降碳工作出现了过激过猛、不理性,不科学的苗头,给国内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过去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特别是重新将煤炭定位为我国下阶段的基础性能源,这一表述将有利于下阶段国内煤炭、煤电行业的合理健康发展。我们预计到2030年前,国内煤电装机仍然需要再增加1亿千瓦左右,煤电在全部发电量中的占比虽然会有所下降,但煤电的绝对发电量未来十年仍然会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及时明确煤炭的战略地位,对于国内煤电和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匮乏,对外依赖度持续提升,而煤炭资源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使用煤炭资源对我国能源战略而言,更加安全可靠可控,这是油气资源完全无法比拟的。
在新能源方面,过去一年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各类资本全面进入该领域。不完全统计,各类企业现有的规划到2030年国内新能源装机可能高达16亿千瓦,远超12亿千瓦的目标。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在2021年9月全国性缺电的时候,庞大的新能源装机上无所作为。中央此次针对新能源的调整后,新能源建设过热的势头将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2. 考核调整,更有利于双碳长效机制建设
除了重新定义煤炭产业的战略地位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双碳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考核也进行了调整,我们认为这对于下阶段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明确中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由于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因此在国内大部分地区能源消费就相当于碳排放,在当前考核体系下,对于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的考核并未区分是否是清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在部分地区形成错杀。如国内的云南、青海、四川等省,其电力供应中清洁能源占比很高,像青海省90%的电力供应是水电和新能源发电,火电只占10%,仅作为调峰使用。但在2021年的能耗控制中,没有区别云南、青海等清洁能源占比极高的省份,对上述省份的高能耗产业均实施了无差别的限电和限产,这实际上是对积极推动碳中和工作的相关省份和企业的一种误伤和打击。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方面,由于目前原料用能也被纳入其能耗总量和碳排放考核,这对于以煤、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企业是非常不利,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计算方式,同样存在误伤。此次我们看到中央明确了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显然是对过去实施的考核政策的调整,这对于纠正过去考核中的错误倾向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高耗能产业向清洁能源较多的地区转移产能,有利于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