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丨硅光代工,硅光子已成为未来趋势
2022-04-10
来源:Ai芯天下
硅光子已成为未来趋势
当格芯推出硅光代工平台,誓要成为领先硅光子代工厂;长电科技预测硅光封装成为未来趋势之时,这项早在上世纪提出的技术,正悄悄改变着半导体行业。
云时代带来的海量数据、逼近极限需要解决的节点间隙,这些可以通过光子解决的问题,正一步一步推动着硅光子前行。
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的2022十大科技趋势中,硅光芯片是其预测的趋势之一。随着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大爆发,硅光芯片迎来技术快速迭代与产业链高速发展。达摩院预计未来三年,硅光芯片将承载绝大部分大型数据中心内的高速信息传输。
光网络模块市场预计2021年至2026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26%,到2026年可能达到40亿美元。目前,硅光子技术主要用于通信领域,后续将逐步扩展到人工智能 (AI)、激光雷达和其他传感器等新兴应用中。
硅光技术发展优势
在硅光子技术中,芯片的概念由原先的激光器芯片延伸至集成芯片。从结构上看,硅光芯片包括光源、调制器、波导、探测器等有源芯片及源芯片。
硅光芯片将多个光器件集成在同一硅基衬底上,一改以往器件分立的局面,芯片集中度大幅提升。硅光子技术主要有以下三大优势:
①集成度高。硅光子技术以硅作为集成芯片的衬底。硅基材料成本低且延展性好,可以利用成熟的硅CMOS工艺制作光器件。
与传统方案相比,硅光子技术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及更多的嵌入式功能,有利于提升芯片的集成度。
②成本下降潜力大。在光器件和光模块中,光芯片的成本占比较高。传统的GaAs/InP衬底因晶圆材料生长受限,生产成本较高。
近年来,随着传输速率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更大的三五族晶圆,芯片的成本支出将进一步提升。与三五族半导体相比,硅基材料成本较低且可以大尺寸制造,芯片成本得以大幅降低。
③波导传输性能优异。硅的禁带宽度为1.12eV,对应的光波长为1.1μm。因此,硅对于1.1—1.6μm的通信波段(典型波长1.31μm/1.55μm)是透明的,具有优异的波导传输特性。
此外,硅的折射率高达3.42,与二氧化硅可形成较大的折射率差,确保硅波导可以具有较小的波导弯曲半径。
格芯推出新一代硅光子平台Fotonix
格芯近日宣布,它正在与包括博通(Broadcom)、Cisco Systems, Inc、Marvell 和英伟达(NVIDIA)等公司,以及包括 Ayar Labs、Lightmatter、PsiQuantum、Ranovus 和 Xanadu 在内的突破性光子领导者合作,以提供创新、独特、功能丰富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当今数据中心面临的一些最大挑战。
GF Fotonix 是一个单片平台,也是业内第一个将其差异化的 300mm 光子学特性和 300GHz 级 RF-CMOS 集成在硅晶片上的平台,可以大规模地提供一流的性能。
GF Fotonix 通过在单个硅芯片上结合光子系统、射频 (RF) 组件和高性能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逻辑,将以前分布在多个芯片上的复杂工艺整合到单个芯片上。
GF Fotonix 可在光子集成电路 (PIC) 上实现最高水平的集成,因此客户可以集成更多产品功能,并简化其材料清单 (BOM)。
终端客户可以通过增加容量和能力来实现更高的性能。新解决方案还支持创新的封装解决方案,例如大型光纤阵列的无源连接、2.5D 封装和片上激光器。
GF Fotonix 解决方案将在公司位于纽约马耳他的先进制造工厂生产,PDK 1.0 将于 2022 年 4 月推出。EDA 的合作伙伴 Ansys、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和 Synopsys 提供设计工具和流程,以支持格芯的客户及其解决方案。
格芯为客户提供参考设计套件、MPW、测试、制程前后、和半导体制造等服务,以帮助客户更快地进入市场。
中国硅光子芯片的研究
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指出,目前高速率光芯片国产化率仅3%左右,要求2022年中低端光电子芯片的国产化率超过60%,高端光电子芯片国产化率突破20%。
国家层面,支持硅光技术的利好政策纷至沓来,各地政府也纷纷入局。上海市明确提出发展光子芯片与器件,重点突破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新一代光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对光子器件模块化技术、基于CMOS的硅光子工艺、芯片集成化技术、光电集成模块封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重点攻关。
湖北省、重庆市、苏州市等政府都把硅光芯片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国内也研制出硅光芯片。
2021年12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鹏城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完成了1.6Tb/s硅基光收发芯片的联合研制和功能验证,实现了我国硅光芯片技术向Tb/s级的首次跨越。
结尾:
当下,光子芯片的发展刚起步,整个产业链还未成熟,虽然我国依旧落后于欧美,但整体差距不大,有可能成为我国半导体行业换道超车的关键。
部分内容来源于:大印蓝海科技:以光代电的硅光工; 半导体产业纵横:写在硅光技术爆发前夜;瞻研究:硅光技术,后摩尔时代的突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