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又涨价!IC大厂涨价函一览
2022-05-09
来源:OFweek电子工程网
近段时间以来,受市场需求暴增影响,以车用半导体等领域为主的IC市场需求十分强劲。加上国内外疫情反复持续,以及俄乌战事带来的影响,多家芯片供应商不得不调节产品价格以及调整供货周期,二季度, ST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瑞萨、Microchip等多家芯片大厂的芯片交期和价格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电动车的兴起,加上传统汽车逐渐电子化,搭载的电子元件大幅增加,安森美、ST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皆将主力放在车用IC上,推升车用二极管供不应求。
安森美
前些日子,安森美官方发布通知函,表示由于上海等地受疫情的持续影响,导致安森美的生产和发货无法满足所有客户需求。许多业内人士称安森美此次公告实际是为新一轮涨价做铺垫。
安森美的产品交期受产能限制一直在拉长,模拟器件中最缺的传感器交期要18-52周,分立器件中像MOS管、二三极管、晶体管这些交期普遍在50周以上。蓝牙模块的产品交期已延期到16-30周,存储器最长需要40周。
ST意法半导体
ST意法半导体曾表示,“全球半导体的持续短缺,以及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严重影响了行业,短期内没有复苏迹象。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投资,但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和物流成本已经达到了一个我们无法消化的水平。”
英飞凌
英飞凌于今年较早些时候发布了涨价通知函,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及上游成本的增加,英飞凌无力承担溢出的成本,酝酿涨价。通知函中提到,由于全球缺芯与下游市场快速发展之间产生的供需矛盾,以及英飞凌再次无力承担成本上涨的现实情况。通知函还进一步描述,为了应对旺盛的需求,尤其是应对汽车芯片,英飞凌将再次大幅增加投资,在近两年以每年50%的大额投资进行扩产,预计到2022年达到24亿欧元,以此缓和供需紧张的问题。
富士
富士在2022年4月7日向代理商发布涨价函,各种原材料供需紧迫未得到缓解,原材料供应面临困境,为保障稳定供应只能不得已地接受原材料的涨价。
集创北方
国产半导体方面,集创北方的产品联络函中显示,公司从4月1日开始执行:所有LED显示驱动产品含税价格在现行价格基础上上调5%-20%。对于本次上调产品价格的原因,集创北方表示:主要由于上游晶圆价格在2022年Q1和Q2持续上涨,为了确保产能和供货,因而对现行价格进行上调。
富满电子
富满微电子也是由于上游晶圆价格持续上涨,为了保障未来持续供货,进而对所有LED显示驱动产品含税价格在现行价格基础上上调10%,也是于4月1日开始执行。
继MCU、WiFi芯片出现涨价缺货风波之后,作为精密结构件的工业/车用连接器,也于近段时间开启涨价态势。菲尼克斯、HRS广濑、CJT长江等连接器大厂接连宣布涨价:
菲尼克斯
基于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涨价、疫情发展和俄乌冲突等因素,我公司产品成本、物流成本等大幅上升,从而对我们的业务运营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司决定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从4月24日起生效。
广濑
2020年之后电解铜价格飙升导致树脂价格飙升,海运价格也在空前上涨,运价上涨远超企业努力,因此公司决定上涨连接器产品价格,自2022年5月1日起收到的价格,将以新价格计算。
CJT长江
近一年以来,连接器主要原材料国际价格涨幅,已经导致公司无法承受,且一直持续上涨趋势,加上近年来厂租,人工,社保,环保成本不断上涨,公司决定从5月1日起将产品价格上调10%-20%不等。
molex
半导体原材料方面,也有不少企业相继发布涨价信息,巴斯夫、陶氏等几十家化工巨头发布的涨价函都已经正式生效。
巴斯夫
巴斯夫宣布4月1日起,欧洲市场所有聚氨酯产品实施进一步价格调整。
LG化学
LG化学调价通知函称,受国际形势及能源上涨影响,自第二季度开始,公司将针对ABS系列产品进行提价!
其他方面,受芯片缺货潮影响,终端模块也因上游原材料或核心芯片供应原因导致产品生产出现困难。其中,工业控制领域以汇川技术率先打响了国产工控企业涨价第一枪。
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发布公告,将对全系列工业机器人产品进行价格调整,相应价格涨幅约5%-8%,新价格将于2022年4月15日开始生效。虽然说汇川技术的公告是国产机器人企业针对产品价格调整的首次公开声明,而事实上,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涨价措施早已开始。
此外,汇川科技旗下的变频器、运动控制、工程传动、高压变频、纺织专机、PLC、IO、HMI,以及电机9大系列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变频器、运动控制、PLC等核心产品涨价幅度在3%~10%不等,HMI产品线中的IT6000系列涨幅为10%~15%。
除了汇川技术以外,西门子、施耐德、ABB、霍尼韦尔、欧姆龙、台达、艾默生、三菱等全球工控品牌就公布了涨价通知函。其中,2022年Q1开始,ABB、施耐德、罗克韦尔、欧姆龙等多家工控企业持续上调价格。并且涨价范围很广,相比往年涨价次数增多,上涨幅度也更高。
目前,国内不少半导体企业将中心转移到了工业和汽车市场,希望国内企业可以延续2020年以来的国产化加速进程,共同应对“缺芯”潮下的困境,一起实现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