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商业航天的“春天”:投资火热 产业规模破万亿

商业航天的“春天”:投资火热 产业规模破万亿

2022-06-08
作者:李昆昆 李正豪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关键词: 商业航天


  “对我来说,在未来,我们在太空中承载着人类文明,在星际间遨游。我认为,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未来。”这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CEO马斯克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商业航天不只是马斯克的梦想,国内一些企业也在暗暗发力。最近,深蓝航天自主研发的“星云-M”1号试验箭完成了1公里级垂直起飞及降落(VTVL)飞行试验,深蓝航天由此也成为了全球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复用全部低空工程试验的公司(第一家为美国的SpaceX)。


  深蓝航天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蓝航天一直致力于实现可回收复用火箭的目标。国内未来的商业火箭都有发射频率提高和发射成本降低的需求。商业可回收复用火箭,在全球都具有可预见的巨大需求,这也是深蓝航天全力以赴的唯一目标。”


  记者注意到,目前,商业航天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产业资本的关注和投入。国内的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参与商业航天领域相关投资的机构已超100家。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至少21家商业航天企业宣布获得融资。


  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航天作为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生力军,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发展迅速,依托中国雄厚的航天工业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商业航天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整体仍处于探索和业务布局阶段,离形成真正的产业闭环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国内商业航天崭露头角


  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事业按下加速键。2015年,也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元年。


  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的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起步以来,产业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产值由2015年的376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20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


  而截至2021年底,已披露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相关投融资接近400亿元,分布于产业链的各个模块。从产业链看,中游的地面设备制造和下游的卫星应用及运营两个模块的商业价值较高;而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据了解,深蓝航天聚焦在液体回收复用运载火箭方向,是一家自研自产可回收复用火箭,并向市场提供发射服务的商业航天高新企业。


  此次深蓝航天执行公里级试验所使用的箭体依然是“星云-M”1号试验箭,已经执行3次飞行任务、7次地面静态点火,做到了液体运载火箭的可回收复用。


  众所周知,SpaceX正是凭借可回收复用的火箭技术,让航天发射成本大幅降低,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也有了从科幻变成现实的机会。在科技领域,往往突破一个技术难点就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深蓝航天方面告诉记者,“火箭回收主要有四个领域的技术难点,分别是:回收复用火箭的总体设计,多次启动和大范围调节的动力系统,返回着陆飞行控制和返回火箭结构机构。而本次深蓝航天公里级垂直回收飞行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深蓝航天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


  在全球航天战略部署加快的新形势下,中国也积极投入到“航天强国”的建设中,商业航天在近几年得到快速成长并初具规模。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预测,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相较于2020年预计有47%的增幅,中国商业航天将步入黄金时期。


  随着政策持续发力,我国的商业航天领域融资规模也不断增长。目前,在国内的VC/PE市场中,参与商业航天领域相关投资的机构超100家,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共完成了18轮融资,大部分集中于运载火箭和卫星开发企业。根据智能产业媒体智东西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至少有21家商业航天企业宣布获得融资,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超过37.3亿元人民币。其中,火箭相关厂商占比超过50%。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国家航天总体来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国航天’)为主的央企,另一部分就是以新兴的民企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其实民企商业航天总体来说起步相对晚一些,但是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快。尽管民营商业航天发展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现在已到了可批量发射卫星,同时能够做到可回收,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商业领域,应该说这些都非常重要。”


  张毅认为,民营商业航天也是国家航天一个重要的补充力量。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拿到投资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不少,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强劲的。当然美国开展的时间相对比较早一些,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发射卫星方面还不是一个量级,美国发射了很多,已经处在商业的应用阶段,所以在这方面,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仍然需要去追赶。



  与美国商业航天仍有差距


  与美国商业航天相比,国内商业航天还存在差距。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美国政府及社会资本等的支持下,SpaceX研制了猎鹰9号、猎鹰重型火箭、龙系列航天器、星舰SN15飞船等极具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产品。数据显示,2011—2021年间SpaceX共进行了141次发射、100次成功回收火箭、78次助推级复飞。其中,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在全世界火箭梯队中表现突出。


  截至2022年3月,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发射卫星超过2000颗,而且这些卫星都是过去三四年发射的,星链计划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太空互联网通信,更是提前抢占了仅存的近地轨道资源。


  深蓝航天本次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试验飞行的完成,也宣告低空回收阶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深蓝航天向本报记者透露,下一阶段,深蓝航天将采用与入轨火箭完全相同的全尺寸试验火箭,继续进行高空回收试验阶段(类似于SpaceX第二阶段采用全尺寸样机“猎鹰9号R”进行回收测试),向着10km、100km的高度快速突破迈进,最终实现入轨火箭一子级的可控回收和重复使用。


  深蓝航天目前的技术水平相当于SpaceX在2014年初的水平。若一切能够按照规划进行,深蓝航天将会在2024年年底之前完成“星云-1”运载火箭的第一次入轨发射—回收任务,中国可回收运载火箭商业化运行将再进一步。


  张毅表示,我们与国外相比不足的地方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还没有足够灵活。当然,这与美国在过去几十年在资本市场的耕耘有很大关系。二是时间问题,实际上(技术等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从未来的趋势看,中国商业航天的后劲十足,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以中国航天为代表的国内航天工业发展多年,这些央企原先积累的庞大基础和资源,为中国未来民营商业航天的发展打下了强劲的行业基础。


  二是中国航天人才储备丰富。目前来看,国家商业航天人才储备以工科院校为主,尤其是工信部旗下的哈工大、北航等,工科类的院校应该都有很大的后劲,中国的工科人才目前积累了接近两亿人。


  三是从发展空间看,商业航天包括未来(航天器)的入轨,以及卫星所带来通讯等产业的机遇,为未来的商业航天提供很大的机会。“所以,中国的商业航天,未来的五到十年,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没有任何值得怀疑和争议的地方。”张毅说。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