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万亿商业航天赛道暗流涌动

万亿商业航天赛道暗流涌动

2022-06-09
来源: 临界资本
关键词: 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的非政府航天活动。与传统政府航天相比,商业航天具有市场竞争性和商业化的特点。近年来国内陆续出台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扶持政策,促使航天技术不断成熟,同时在众多资本的簇拥之下,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步入快车道。


  航天政策的开放使得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参与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体制内外的航天人才加快流动,诞生了一批批民营创新型企业。近年来,伴随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新兴技术+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在全球竞跑航天航空的时代轮盘转动下,中国航天领域在商业航天方面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万亿级规模蓝海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2.1%


  在政策和资本双重驱动下,近年来国内商业航天行业规模持续扩大。2015-2020年国内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长至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其中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仍会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两万亿。


640 (3).png


  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增长归因于卫星日益扩大的需求及其广泛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卫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以卫星应用为主的空间应用已逐渐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卫星的应用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未来五年,中国规划了多个卫星星座项目,预计小卫星星座的发射需求将不断增加。据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已发布的卫星星座计划多达20余项。预计到2025年前,拟发射超过3000颗商业卫星,卫星总重量超过400吨。若以长征3乙火箭发射费用7000万美元/次的发射成本估算,2025年超过3000颗的发射需求将突破2100亿美元,商业航天行业市场空间巨大。


  商业航天融资频频,十年融资341起,融资金额逐年上升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促进重点领域发展。


  2014年之后,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大量社会资本涌入航天领域,民营航天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底,国内已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数量161家,其中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相关企业48家、中游卫星发射服务相关企业81家、下游卫星应用相关企业32家。


640 (4).png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国内商业航天赛道共计融资341起,披露融资额达243.1亿元。在2014年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事业后,融资事件数量从2015年起开始翻倍,从15起上升至29起;2016-2017年实现第二次跳跃,达到45起、46起;2018年为历年第一高,达到62起;2019-2020年出现回落,但仍保持在40起以上。2021年商业航天项目融资事件共35起,有小幅的下滑趋势。


  从融资金额看,2014-2020年,除2019年受疫情影响外,商业航天赛道整体保持连年快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尽管国内疫情始终严峻,但商业航天融资规模却是逆势大涨,达到97.6亿元,赛道热度可见一斑。2021年虽有所回落至64.5亿元,但也是历史第二高。

微信截图_20220609143344.png


  从融资轮次看,大部分商业航天项目都属于初创企业,在上述2021年融资的35家企业中,就有19个属于种子/天使轮或A轮融资,早期融资事件占比54.3%。在投资领域方面,火箭/卫星发射研发、航天装备制造、卫星通信服务、飞行器研发制造等是融资热门项目,如九州云箭、中科宇航、东方空间、天链测控、火箭派、星际开发、微纳星空等均受到资本垂青。商业航天单笔融资金额在数千万元至数亿元人民币不等,商业航天相较于其他赛道的早期项目,单笔融资金额规模明显较大,这主要因为商业航天具有技术性强、研发投入大、原材料成本高等特点。


  据创业邦睿兽分析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有392家活跃机构参与了商业航天产业投资,它们包括经纬中国、顺为资本、源码资本、五源资本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其中经纬中国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先后投资佳格天地、天仪研究院、星际荣耀、蓝箭航天、银河航天、长光卫星等企业,轮次多数为A轮和B轮,截至2021年4月经纬中国已投资了11家商业航天企业,是所有投资机构中最热衷于该赛道的,紧随其后的是中科创星、创想天使和顺为资本等。


640 (1).jpg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巨头和房地产巨头也瞄上了商业航天,腾讯早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商业航天,距今投资过3家企业,其中对阿根廷太空科技公司Satellogic更是投资了三轮;碧桂园则通过旗下碧桂园创投跨界布局,参与投资小型运载火箭制造商蓝箭航天,并且通过连续三轮加码表明投资决心。近年来资本、商业巨头拥抱商业航天,为该行业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行业价值攀升,但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业链比较复杂,涉及环节众多,整体产业链可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者为卫星制造企业,产业链中游主体为卫星发射企业及地面设备制造企业,产业链下游涉及卫星应用及运营企业,包括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领域。


640 (5).png

  上游:卫星制造

  卫星制造约占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的7%,卫星有效载荷种类多、客户需求差异大、技术壁垒比较高,所以卫星难以大规模批量生产,这也是卫星制造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


  根据卫星重量,可以将卫星分为大卫星、中型卫星、微小卫星、纳卫星、皮卫星与微卫星。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高性价比的小卫星已经逐渐取代大卫星成为市场主流。小卫星是指重量低于1000kg的人造卫星,具有研制周期短、发射方式灵活、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根据USC数据显示,2011年-2020年的十年间,全球小卫星发射数量增加22倍,现阶段国内卫星制造头部民营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纳卫星及微小卫星上。


  卫星制造的商业模式较为明确,即客户采购卫星,卫星制造企业利用客户预付款进行卫星研制。这种商业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加快卫星研发迭代效率,还能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然而下游客户需求的变化使得卫星制造的商业模式在近年来发生了改变,企业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完善方案和优化产品。比如下游客户要求以低轨星座代替单颗高轨卫星,则意味着企业需要以标准化、模块化、定制化的方式研制卫星;要求对于载荷能力不断迭代,则企业需要灵活调整卫星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要求;要求低成本和较短的交付周期,则企业需要加强使用和融合增材制造、数字化制造、利用大数据优化设计和制造等新兴技术。总而言之,对卫星的高质量、高性价比要求将推动卫星制造往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


  商业航天上游还涵盖金属材料、燃料以及电器元件材料等,具体包括固体推进剂、液体推进剂、金属材料、芯片、电源、面板、天线等等,主要用于卫星发射服务、卫星研制和地面设备制造。


  中游: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


  ·卫星发射


  卫星发射是介于卫星制造及卫星应用之间的关键环节,约占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的3%。卫星制造完成需搭载运载火箭发射进入轨道后才能提供卫星服务,因此运载火箭研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运载火箭主要由结构系统、动力装置系统及控制系统三大系统组成,目前国内商业航天行业主流运载火箭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固体火箭是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火箭,固体火箭发动机由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壳体、喷管和点火装置等组成。液体火箭是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火箭,液体火箭发动机由推力室、推进剂输送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等组成。


  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固体火箭结构简单、研制周期短、研制难度相对简单、成本低,但运载能力较小且只能一次性使用,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大;液体火箭则结构复杂、研制周期长,研制难度高、制造成本高,但其具有运载能力大、可以重复使用、推力可控性强、环境适应性高等优势。运载火箭对系统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要求极高,致使火箭制造的核心技术壁垒高。中国火箭制造行业头部企业主要为航天科技及航天科工两家国有企业,仅少量民营企业可参与到火箭制造环节,主要包括蓝箭航天及零壹空间等企业。

640 (6).png

  卫星发射的商业模式有4个关键角色,分别是发射服务提供方、火箭公司、发射场和发射保险公司。发射服务提供方在卫星发射的全部流程中至关重要,其作为中间统筹方,一方面需要与卫星发射需求的公司对接,承揽国内外商业发射订单;另一方面需要同时对接火箭公司,发射场与保险公司。火箭公司主要负责运载火箭研制、发射任务分析,运载火箭技术接口协调。发射场主要负责对发射活动进行计划和排期,此外负责发射场技术接口的协调,发射场操作及控制,遥测、控制及跟踪。目前相关政策规定第三者责任险必须购买,而发射及在轨保险往往会作为卫星发射全套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共同提供给卫星公司。


  ·地面设备制造
      卫星地面设备是指卫星产业链条中地面端所需要应用的产品,主要面向导航、通信、遥感等多个应用终端,因此卫星地面设备行业规模大,据悉地面设备行业约占商业航天市场规模45%,在商业航天产业链环节中议价能力强,也是实现商业落地的关键。


  卫星地面设备包括网络设备与消费设备:(1)网络设备包括信关站、网络运营中心(NOCs)、卫星新闻采集(SNG)及甚小孔径终端(VSAT)等;(2)消费设备包括卫星电视天线、卫星无线电设备、卫星移动终端、数字音频广播服务设备(DA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设备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卫星地面设备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增大,《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建设由高轨宽带、低轨移动卫星等天基系统和关口站等地基系统组成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测控站、信关站、上行站等地面设施,逐步建成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的卫星通信系统。


  下游:卫星运营与应用


  商业航天产业链下游是卫星运营及应用,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领域。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人造通信卫星(核心设施)、地面通信站以及对卫星进行跟踪、遥测及指令的地面测控和监测系统。目前卫星通信企业以高轨大型通信卫星为主,而低轨星座可以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更好地融合,因而发展低轨卫星通信是完善产业链的大势所趋。根据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预测,未来卫星通信将以12.6%的年增速增长。该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有鑫诺卫星、华力创通、亚太卫星、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等。


  卫星遥感是指从地面到空间各种对地球、天体观测的综合性技术系统的总称,人们可从遥感技术平台获取卫星数据、由遥感仪器以及信息接受、处理与分析。数据的旺盛需求推动卫星遥感产业链迈向商业应用的综合化,在环境监测、城乡规划、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继而推动基于遥感数据增值服务的升级。美国北方天空研究公司数据预测,2024年全球商业遥感数据服务及增值产品的规模将增长到51亿美元,高空间分辨率市场占比达75%。


  卫星导航是指采用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常见的GPS导航、北斗星导航等均为卫星导航。卫星导航产业链分为空间系统、基础类产品、终端产品、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四大部分,卫星导航企业主要围绕消费终端硬件制造环节。随着技术水平的成熟,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产品的范围不断拓宽,应用深度持续增强。


  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的代表性企业有北斗星通、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凌空天行、珈和科技、国星宇航等。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趋势


  政策持续加码,民间资本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近年来国内陆续发布多项商业航天扶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及社会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带动全产业链升级改革,加速产业发展。自2014 年《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务院60 号文)推出“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国家空间技术基础建设”的相关政策后,中国商业航天向社会资本打开大门,中国商业航天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国内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有望加大,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政策主要通过四个层面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包括以市场化手段灵活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将商业航天积极纳入政府采购、注重完善商业航天相应基础设配套建设、加强军民融合建设等。


640 (7).png

  制造成本降低,高性价比、低运营成本是未来发展方向


  火箭研制成本极高,为有效降低运载火箭的研发、制造成本,部分火箭制造企业开始采用配套产品通用化的设计,实施配件产品化、批量化生产。火箭配套产品通用化发展可提高火箭产品化水平,大幅降低火箭制造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促进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火箭复用技术日渐发展成熟,可通过多次发射分摊高昂的制造成本,从而降低火箭平均发射成本。推动卫星及火箭的研制往更高性价比、更低运营成本的方向走,是整个商业航天产业的追求,也是产业长久发展的关键。


  卫星发射将加速过渡到轻量化模式


  当前卫星正逐渐从大卫星、高轨道、军事应用为主向小卫星、低轨道、


  多元化应用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卫星发射模式重型、低频且研制周期长,而小卫星研制周期短,通常仅需一年的时间即可完成从立项研制到发射全过程,相较于大卫星动辄至少需要5-8年的时间,时间成本和研制成本都很高,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外部客观环境等方面可控性也比较低。而小卫星的研制成本低,适用于卫星星座组网。低轨道卫星可缩短数据传输延时、减小数据传输路径损耗,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感。未来卫星发射将会加速过渡到微型、高频、短周期的轻量化模式。


  通信卫星逐步取代遥感卫星成为火箭发射新的增长点


  受益于卫星小型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全球卫星发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遥感卫星发射比例持续下降、而技术试验卫星比例再次提高,低轨移动卫星通信技术日趋成熟,通信卫星将取代遥感卫星,成为支撑火箭发射新的增长点。


  航天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新技术、新应用与航天产业相结合,促使全产业成本持续下降,促进航天产业持续发展。


  临界观点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卫星、火箭发射数量大步提高,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加速扩大,技术也日趋成熟,带动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自国内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商业航天赛道后,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场布局。商业航天作为潜在的万亿蓝海市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近年来该赛道融资数量一直维持在高位,融资金额屡创新高,建议关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型企业,注重航天人才留用和培养。同时临界建议,在赛道火热的当下,由于商业航天属于长周期产业,其研发周期、商业化周期都比较长,投资机构需有足够的耐心,做好长期回报的准备,静待行业爆发。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