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22-06-09
作者: 赵鹏
来源: 北大纵横
商业航天是指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营利为目的而开展的航天活动,相比传统航天,商业航天是更重视市场竞争及商业化的市场行为。自2015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放开、资本与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布局不断完善,一批民营创业型企业正逐步崛起,并成为推动我国航天产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01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概况
自2014年《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务院60号文)推出“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国家空间技术基础建设”的相关政策后,中国商业航天向社会资本打开大门。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2020年,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有望加大,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速发展期;2021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进一步促进商业航天的发展。
中国航天产业涉及环节众多,主要包括发射服务、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发射场系统、客户等,商业航天产业主要集中于发射服务与卫星系统两大环节,按照资本构成和历史沿革分类,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大致可分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科院系商业航天企业和航天系商业航天企业三类,目前正逐渐形成以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及以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相竞争的行业格局。
在发射服务环节,相较于传统航天专注于火箭发射的可靠性,商业航天企业更关注客户需求,通过灵活的发射时间、稳定的发射成功率及定制化的技术与参数接口等方式实现差异化。发射服务领域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包括拥有“捷龙”、“快舟”、“腾龙”等系列火箭的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及星际荣耀、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河动力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
在卫星系统环节,商业航天企业可通过较短的卫星研制周期及模块化生产等方式,实现卫星快速组网与卫星数据服务市场开发。卫星系统领域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包括以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科院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及以长光卫星、微纳星空、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以卫星应用为主的空间应用已逐渐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卫星的应用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涉及商业航天行业的多项相关规划与政策相继推出,扶持促进商业航天行业发展。2015-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长至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截至2020年底,已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161家,其中卫星制造相关企业48家、卫星发射服务相关企业81家、卫星应用相关企业32家,全年行业融资金额达到103.69亿元。
02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行业技术壁垒高,产业链各环节参与企业数量少,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大。
从产业链上游看,参与者为卫星制造企业,卫星制造约占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的7%。卫星有效载荷种类多、客户需求差异大,致使卫星种类多、数量少,难以进行批量生产,从而进一步导致卫星制造成本升高。商业航天多采用低成本的小卫星,小型人造卫星通常重量低于1000kg,具有研制周期短、发射方式灵活、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中国卫星制造的主要机构包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卫星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从产业链中游看,主体为卫星发射企业及地面设备制造企业,其中卫星发射约占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的3%。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主流运载火箭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中国火箭制造行业头部企业主要为航天科技及航天科工两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主要包括蓝箭航天及零壹空间等;卫星地面设备主要面向导航、通信、遥感等多个应用终端,行业规模大,目前约占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的45%。
从产业链下游看,卫星导航、卫星通信与卫星遥感是商业航天行业主要应用领域,卫星导航是采用导航卫星对物体进行精确导航定位的技术。目前,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为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卫星通信是是利用卫星端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波,以实现多个地球站间通信的方式,卫星通信系统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航天技术的结合,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电信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用户提供电话、数据及视频等服务;卫星遥感技术是从高空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从而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通过遥感技术平台获取卫星数据并分析处理接收的信息的技术,中国在轨遥感卫星数量超50颗,已广泛应用于国防、自然资源、交通、气象等领域,但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程度仍低,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03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趋势判断
未来五年,因中国规划多个卫星星座项目,未来小卫星星座发射需求将不断增长,预计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将呈现增长的趋势,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增长至24060亿元。
(一)技术层面
运载火箭发射成本持续降低
运载火箭配套产品通用化发展可可提高火箭产品化水平,大幅降低火箭制造成本,促进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利润空间进一步扩大。运载火箭结构复杂精密,研制周期长,难以进行批量生产,致使运载火箭制造成本升高,制约商业航天行业的发展。为有效降低运载火箭的研发、制造成本,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配套产品通用化的设计,实施配件产品化、批量化生产。商业火箭发射成本每千克约为1-2万美元,美国SpaceX旗下猎鹰9号运载火箭统一采用隼-1D发动机,将发射费用降至每千克1.13万美元,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随着成本降低后所获市场利润空间的增加,商业运载火箭企业逐渐开始采用通用化火箭配套产品设计以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火箭发射成本降低又将刺激卫星发射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发展。
(二)产品层面
卫星研制加快向小型化和低轨化方向发展
全球卫星发展至今经历了传统航天时代、过渡期、新航天时代三个阶段,卫星逐渐从大卫星、高轨道、军事应用为主向小卫星、低轨道、多元化应用的方向发展。小卫星研制周期短,通常仅需一年的时间即可完成从立项研制到发射全过程,而大卫星则至少需要5-8年的时间,阵线长且时间成本高。大卫星的研制成本多超过5000万美元,而小卫星的研制成本低,适用于卫星星座组网。低轨道卫星可缩短数据传输延时、减小数据传输路径损耗,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感。中国卫星企业逐渐开始采用小型低轨化设计,如长光卫星、九天微星、欧科微等企业,大幅降低卫星研制成本,促进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
(三)需求层面
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及服务环节需求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根据各公司官网统计的中国商业卫星星座计划,我国商业航天每年运力需求约为25吨,而2021年长征火箭搭载余量仅有约5吨,还存在20吨的运力缺口,需要增加航天发射来弥补运力缺口,未来5-10年,随着卫星发射需求的急速增长,卫星运营、服务环节将成为国内主要增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