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在华半导体企业的“本地化”平衡术

在华半导体企业的“本地化”平衡术

2022-07-06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

5月9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疫情阻隔下,中国工程师扛起维持苹果产品周期运行的大旗》的文章。文章中提到,疫情爆发前苹果公司每个月都会派数百名美国工程师前往中国,对生产其大部分产品的代工厂进行监督。现在,苹果开始转而更多地依赖中国当地的工程师。

从2020年新款iPhone手机的发布延迟之后,苹果公司调整了在中国的本地化策略来保证产品周期。中国的工程师因此拥有了更大的权限。《华尔街日报》总结称,数十年的发展使得苹果和其他外国公司对一代又一代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培训,本土员工已经具有相当的技能,以前只向苹果总部汇报问题的驻中国工程师现在则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甚至获得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苹果外,大众汽车等也在调整本地化运营方式。大众汽车CEO在今年1月份说,大众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将在华工作的外籍员工减少30%。中国欧盟商会4月底数据统计到,在接下来的一年65%的公司计划将中层职员本地化,62%的公司计划将高层职员本地化,60%的公司计划将初级职员本地化。

外企普遍以集中决策为主,如今的本地化政策是颇为引人注目的。外资企业正在通过新一轮的本土化在中国这一独特而重要的市场完成更好地“内嵌”,从全产业链拓展、管理团队更迭、研发中心转移乃至决策机制的变化,系统性的本土化已然启动。

技术抽离中国,或已成趋势

今年年初,美光科技解散150人的上海DRAM设计中心消息实锤,美光还挑选了40多位核心研发人员并提供移民技术美国的资格。行业普遍猜测,美光解散DRAM设计团队很有可能是出于防止技术外泄的考量。中国DRAM公司如雨后春笋出现,非常有可能通过高薪挖人等方式将DRAM技术收至麾下,美光此举或是想将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收拢至中国大陆以外地区。

5月,德州仪器裁撤中国区MCU研发团队的消息也甚嚣尘上,消息还称TI将把原MCU研发线迁往印度。但对于这一消息,德州仪器予以否认,并表示坚持长期投资中国的战略目标。

德州仪器表示,MCU团队将合并到LED驱动团队,过去德州仪器中国区MCU研发团队主要面向msp430产品线,为低功耗、低成本系列,可以用于汽车、物联网设备等。TI从1996年开始将该系列推出市场。但近年来中国MCU的发展给TI造成了巨大压力,其中比亚迪半导体、兆易创新等已经在车辆等厂家场景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可以对德州仪器的产品进行替代。

近年来德州仪器MCU业务在中国本土冲击之下,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业内人士分析称此次“裁撤团队”更像是中国部分业务的调整所引发部分员工的岗位调动。

可以预测,出于成本和竞对压力,外企选择将核心技术抽离中国可能将越来越多,这对业界其实一种信号。

半导体外企面临抉择

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外企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东西。

美国公布半导体资金法案以来,本土半导体公司一时间风头无两。作为半导体霸主之一的英特尔,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牵引。美国想让半导体产业链重归本土,而中国市场占据英特尔全球营收的26%,是英特尔最大的利润来源。

11.png

各主要地区营收占比。来源:英特尔2021年报

去年8月,美国国防部与英特尔达成协议,后者为国防部提供商业芯片代工服务。RAMP-C是美国政府鼓励国内芯片生产的几个计划之一,这个计划主要是为国防需求生产芯片。除了英特尔,IBM、新思科技、楷登都会参与到RAMP-C计划。根据五角大楼协议,该计划生产的芯片可用于军事和商业代工客户。

此举进一步确认了英特尔在美国重塑本土半导体供应链中所承担的角色。此前,三星、SK海力士、台积电等对美国的芯片资金分配不满,而英特尔则多次表决心恳切要求美国政府对英特尔等优先赞助,一系列包揽了英特尔的计划对于这个公司来说更像是一个对等交易。

而除了要求英特尔在本土的动作外,去年11月,拜登政府拒绝了英特尔在中国成都建设新的晶圆厂的计划。今年,英特尔正式将大连NAND闪存工厂连同整个NAND产品线打包卖给SK海力士,很多人意识到,英特尔对于中国市场的策略似乎正悄然改变。作为最大的市场,英特尔肯定不会放弃中国。但是如何走向,肯定各有想法。

在众多裁撤业务以及出售资产的案例以及外企与中国子公司之间出现种种纠纷之后,“外资撤离中国”“在华外企投资意愿下降”又见诸报端,对于半导体公司与中国割裂加深的看法也偶有出现。

对此,中国商务部表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商务部分析称,去年前4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8.6%。今年前4个月又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增速达到20.5%;高技术产业引资1-4月同比增长45.6%,高于平均增速25.1个百分点。

德国《商报》也表示,与其他成长型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外国公司不太可能成群结队离开中国。2020年之后,中国颁布实施了《外商投资法》对外商利益予以根本性保障,也并进一步稳定了外资来华收益信心。

半导体外企既受到多方牵制,又可以游走在这些文化之间,能够更深层地去了解和发现一些不同情况下的营商处境,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多元化战略下的新方法?

近年来,海外半导体企业开始设立由中国大陆资本主导的合资企业。最著名的可能是英国ARM,还有美国SiFive等。这些公司企业在大陆设立新型合资企业,取代之前在华分公司。由内资主导,继承了外企技术血脉、拥有知识产权、股权独立的公司成为新选择。

安谋中国

2016年高通在中国市场被反垄断处罚,让Arm意识到在中国市占率过高,需要采取措施规避反垄断风险。2018年4月,中方投资人与Arm控股股东软银集团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安谋中国。这应该是近年来半导体领域最重量级的本土化案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态产生了战略性影响。这也是中外合资的全新模式。安谋中国成为Arm在中国市场的唯一通道,全权负责Arm产品在中国的授权和分销;安谋中国独立研发,独立开拓市场;安谋中国继续与Arm共享底层技术。

按安谋科技的说法,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中外合资的独立企业法人。中方资本占比51%,ARM股份49%。在所有权上,安谋科技是由占股51%的中国资本控股的,ARM49%的股份不足以控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谋科技是ARM的最大客户。

从2018至2021年,安谋科技营收增长了2.5倍,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增长分别达到了37%和13%;而同期,ARM的营收增长率仅为1.2%和9.5%,ARM公司在全球除中国以外的市场,都是负增长,安谋科技是ARM公司全球唯一的增长来源。

SiFive

2018年8月,SiFive中国成立,名为上海赛昉科技,这是一个独立公司,在中国独立运营,并非SiFive的子公司。它有自己的董事会,有自己的管理团队,未来它可以独立接受投资,也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但同时也跟SiFive有关系,如提供IP还有其他方面的技术,这操作和安谋科技类似。

不过这种模式也为外企带来了一定的风险。2018年到现在,两家公司发展4年以来,成立的合资公司其实也受到了不小的风浪。

5月19日,安谋科技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即日起,恢复‘安谋科技’公众号运营,并和‘安谋科技官方微博’、官网共同作为安谋科技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安谋中国在管理层公开信中提到,“公司新任联席首席执行官刘仁辰博士和陈恂博士已全面接管安谋科技的商业经营”。离4月23日该微信公众号发布上一条消息,已经过去了25天,这标志着安谋科技各项工作交接的逐步正常化。两年前安谋科技董事会以7:1票通过罢免吴雄昂,因其行为与安谋科技有利益冲突,同时任命了两位临时联席CEO。但随后由吴雄昂实际控制的安谋科技发表否定的声明,由此拉开了长达两年“罢免拉锯战”。安谋的此次风波来势汹汹。暂搁置高管的个人行为不论,过去几年,ARM与安谋科技两者之间关系问题可能是这场火最大的一桶油,也完全可以登上产业界热聊话题榜单。

在安谋科技屡次陷入控制权的法律纠纷的同时,上海赛昉科技也出售了81%的股份。

12.png

上海赛昉科技的前十股东。来源:企查查

资本终究是趋利的,而公司是有国界的,企业是有责任的。在本土化中,半导体公司还需要修炼平衡之术。




1文章最后空三行图片 (1).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