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AI芯天下丨产业丨固态电池三大技术谁能走到终局? 二维码 0

AI芯天下丨产业丨固态电池三大技术谁能走到终局? 二维码 0

2022-07-09
来源:Ai芯天下
关键词: AI 固态电池 新能源

固态电池为核心的不同发展路线

由于固态电池的故事改变了人类储能方式,谁攻克了它,就能掌握新能源动力的核心。

日韩倾举国之力推进硫化物材料技术路线,欧洲走聚合物,而中国主要走氧化物路线,美国则是以创业公司为主,同时推进多条路线。

在实验室里,可以用制造芯片的纳米级精度设备与工艺,来制备样品,但对大规模生产就过于昂贵了。

但如果用更便宜的手段,还能否保持高良品率,也是未知数。

08093002930918.png

未来锂电池的主流技术路径属于固态电池

长期以来,续航和快充是新能源车的阿克琉斯之踵,里程焦虑是令人尴尬的[常态]。

根据国家2020年10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我国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2025年目标为400Wh/kg,2030年目标为500Wh/kg。

这对于现在的液态锂电池技术来讲是困难重重。

电解质、正极等材料均没有出现颠覆性替代的产品,没有形成产业基础。

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需求增长,对锂电池行业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锂电池技术不断进步,向更高性能及安全性进发。

其中较为明显的优势有:

①固态电解质具有不易燃、无腐蚀、无挥发等特性,在安全性方面远优于液态电池;

②能量密度更高,理论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00-500Wh/kg,进而提升电动车辆的续航能力;

③由于固态电解质取代正负极之间的隔膜电解液,使得电池更薄、体积更小,全固态电池技术也是电池小型化、薄膜化的必经之路。

三大路径优势与缺点都明显

目前主流的三种技术路径分别是: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

①聚合物

聚合物最初被认为是合适的候选材料,最早实现固态电池装车测试。

聚合物的优点是易加工,与现有的液态电解液的生产设备、工艺都比较兼容,它的机械性能好比较柔软。

但它的缺点也十分致命,首先是电导率太低,需要加热到60度高温才能正常工作;

其次是与锂金属的稳定性较差,导致它没有办法适配于高电压的正极材料,所以限定了它的能量密度。

因此,聚合物虽然是三条技术路线中最早开始推进商业化应用的,但到现在也没有大面积铺开。

②硫化物

硫化物三种材料体系中电导率最高的,并且电化学稳定窗口较宽(5V以上),但热动力稳定性很差,如何保持高稳定性是一大难题。

硫化物是全固态电池中潜力最大的,诸多动力电池巨头(丰田、LG、松下等)选择其为主要技术路径。

③氧化物

氧化物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并且离子电导率比聚合物更高,热稳定性高达1000度,同时机械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也都非常好。

但氧化物的缺点是,相对于硫化物,电导率还是偏低的,这使得在性能中会遇到容量、倍率性能受限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核心问题导致氧化物体系不大可能是全固态电池。

国内以固液混合技术路线为主

目前国内都在研发的,其实是固液混合方向,既有氧化物的固态电解质层,又有电解液浸润,这样能够填充孔隙,让它有完好的导锂通道。

中国主要押注的是氧化物路线,中国四大头部固态电池公司(北京卫蓝、江苏清陶、宁波锋锂、台湾辉能),都是以氧化物材料为基础的固液混合技术路线为主。

固液混合并不是一个过渡技术,它可以算是固态电池的一种,甚至如果全固态电池走不通的话,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这些现在都还很难准确预测。

目前,其实不少材料能产生不错的实验数据,但离上车应用与规模化生产都还有很远的距离。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径并非绝对,不同特性能适应不同场景。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路径

虽然固态电池概念起源较早,部分企业也很早在固态电池领域持续布局,但目前行业仍然面临前述的诸多挑战,现阶段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举步维艰。

从行业发展策略分析,预计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基本遵循逐步降低电解质中液体含量、由半固态向全固态进步的大方向。

电解质体系中的液体含量将逐步从25%降至0%,而负极材料将同步从现有的石墨负极逐步向锂金属负极过度,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安全性能有效改善。

短期之内,由于半固态电池与现有锂电制作工艺基本兼容,对现有产业链冲击较小,预计未来2—3年其有望伴随超长续航电动车的推出实现量产。

初创企业以卫蓝新能源(氧化物)、清陶能源(氧化物)、恩能新能源(硫化物)为代表;传统锂电巨头包括宁德时代(硫化物)、比亚迪(硫化物)、赣锋锂业(氧化物)。

苹果想从基带芯片中降低产品成本规模量产处于龟速爬行

相较于其他锂离子动力电池,固态电池的技术指标比较优越,但这些数据也是实验室里面的温室指标。

在实际量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尚未攻克的瓶颈。

①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较低,充电比较慢,固/固界面接触性和稳定性差,电解质对空气敏感等问题。

②制造工艺复杂,生产工艺不成熟。举例来说,制造固态电池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电解质,属于多孔隙的陶瓷材料,想要加工成很薄的电解质很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断裂。

③全固态电池的制备工艺复杂,且固体电解质较贵,现阶段全固态电解质锂动力电池的成本较高。

④现阶段的固态电池多是实验室中的温室产品,实际落地经过测试的电池屈指可数,以现有的工艺水平和设备能力,成品的良率也无法保障,更不用说大规模的量产上市。

技术路径差异最后落到成本头上

固态电池的成本高昂受限于两点:

①原材料的成本问题,例如锂硫化物的价格是碳酸锂的5-10倍左右;

②固态电池对于生产环境与原材料纯度的要求极高,会导致对于生产设备的投资较高。

原材料成本持续飙涨,已经成为限制动力电池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基于目前的情况来说,韩国研究机构SNE预计全固态电池的成本,至少会是锂离子电池的两倍。

①低成本固态电解质材料问题,综合性质优异的满足大规模应用需求的低成本电解质材料仍较缺乏。

②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的界面匹配性问题,正负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界面存在化学、电化学不兼容的问题。

③大容量电池工程化制备工艺及专用设备问题,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电池制备工艺及关键设备有待进一步开发。

④循环过程中的界面稳定性问题,正负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存在力学不兼容,固-固界面随循环剥离。

结尾:

无论企业是仍然坚持全固态电池路线,还是折中选择半固态路线,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都存在不确定性。

行业内的主流观点认为,半固态电池或许能够在2025年左右实现大规模量产,但全固态电池完全实现商业化至少还要10年的时间。

十年的时间线发展,固态电池最终到底是不是动力电池的终极路线,也没人能百分百确定。

部分资料参考:经纬创投:《固态电池三大技术路线争霸,谁能穿透迷雾看到终局》,松禾资本:《锂电池的新浪潮:固态电池的突破与创新》,脑极体:《电池革命:固态电池量产还有多远?》,阿尔法工场研究院:《锂电池的技术路线里,藏着下一座金矿》,C次元:《固态电池:手上“割韭菜”,口号“做大菜”》




1文章最后空三行图片 (1).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