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投入2600亿,TCL华星的国产突围路
2022-07-16
来源:AI财经社
7月14日晚间,TCL科技公布了2022年度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40亿元-8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5%;预计实现净利润18.5亿元-20.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达6.5亿元-7.5亿元。
和去年相比,这份财报不算亮眼,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面板行业景气度下降,公司半导体显示业务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不过7月以来,面板价格下跌已呈现收敛迹象,行业周期底部显现。
实际上,从2009年入局半导体显示行业至今,TCL华星早已多次穿越行业下行周期。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每次行业下行周期,恰恰都成为了TCL筑底反攻的机会。
对于一个长周期、慢回报的行业而言,TCL华星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短期损益。从2009年首条生产线立项至今,TCL华星一边找钱、找人、建厂,一边推动各个工厂产线升级换代,早已走上了一条“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国产屏幕突围之路。
这背后是一个“十年磨一屏”的曲折故事。
巨头的艰难转身
2009年,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245亿元建液晶面板工厂,正式踏入半导体显示赛道。彼时的TCL,已经是中国第一、全球前五的电视厂商,同时还涉足手机、音响等领域,在终端电子领域颇有话语权。
但生意做的越多,TCL越发现,主要的利润都被上游的芯片、面板厂商拿走了。尤其是在电视行业,面板成本更是占据整机成本的七成,国内电视品牌基本都在给韩国、日本的面板巨头打工,只能赚取非常微薄的利润,“卖一台电视的利润有时候还比不上一件内衣”,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调侃。
此时国内也正处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窗口期,李东生意识到,TCL不能一直只做终端组装生意,必须要掌握面板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构建全产业链,才能抢夺电视产业的话语权,突破国内电子产业的“缺屏”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高达245亿元的华星8.5代液晶面板项目(t1项目)正式启动,并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TCL和深圳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旗下深超科技共同投资。这是当时国内最高世代的液晶面板项目。
但245亿这个数目实在庞大,就算是头部厂商拿出来也很艰难。2009年11月16日当天,华星8.5代线项目启动仪式后,为了解决华星庞大的注册资本问题,TCL宣布了一个非公开募资50亿元的定向增发计划,以筹集资本。
资料显示,华星的初始注册资金为10亿元,TCL和深超科技分别出了5亿元,并各占50%的股份。但是按照当时签署的投资计划,在2010年6月底之前,华星的注册资本将一步步提高至100亿元,后续还有90亿元的缺口。
当时TCL和深超科技计划分别再进行三次注资——即5亿、5亿和35亿元,合计45亿元。当时TCL难以满足8.5代线的长期投资需要,用增发股份的方式筹资是个可行的方案。
但也只能解决一半的问题,接下来还面临着145亿元的建设资金缺口,这部分资金只能由华星向银行贷款和其他融资方式进行解决。
解决了钱的问题后,剩下的就是技术和人的问题了。在当时的液晶面板行业,高端人才基本都被三星、LG、索尼、夏普等日韩企业所把持,国内只有台湾有着比较先进的人才和研发力量,大陆地区既没技术也没人才。
2010年1月16日,华星虽然正式宣布了8.5代线项目“开工”,但据时任CEO后来透露,其实那时候是“假开工”,只是象征性打了一根桩就停了,因为根本没有团队。整个项目的启动堪称艰难,只能一边干一边跑去招人。
好运的是,华星在台湾招人时,恰巧遇上台湾面板行业衰退亏损,存在干部冗余。当时台湾有三家比较大的面板企业,分别是群创、奇美和友达,2009年11月,郭台铭创办的群创合并奇美时,有大批奇美的人被迫离开。
这个机会正好被华星抓住了,以奇美干部为核心,加上友达、韩国企业,华星开始四处挖人。这场“挖角”战曾一度引起台湾面板厂商围堵,当时奇美内部有传闻称,“郭董(郭台铭)说去华星也没用,他会把它买下来,叛逃的都fire(开除)掉。”
但两个月后,华星还是招到了70多个人,终于可以开始设计厂房了,这时候工厂才开始正式打桩。这次抢人大战,华星最终挖来了200多个中国台湾的工程师,加上20个左右韩国和少数日本工程师,组建起了一个早期技术团队,同时也开始从中国大陆排名前20的大学招人,开始培养新人。
天时地利之下,钱和人的问题,终于都被解决了,工厂也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华星首条8.5代线建成投产。
穿越周期,稳步增长
原本华星以为,有了钱有了人,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结果华星工厂刚开工,马上就遇到了大困难。
面板生产线上很重要的一个设备,是曝光机,进口价要十几亿。2011年3月份,华星从日本进口的曝光机刚出港,马上就碰上了当年的日本地震和海啸,曝光机直接泡进了海水,迫不得已只能重新找供应商调换。
图/TCL华星官网
调换之后的曝光机,历尽千难万难,终于被运到了深圳的港口,结果在港口被检测出有辐射,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才让进港,当时华星每天开会都在讨论日本地震的影响。最终这台曝光机到厂的日子,比原计划晚了一个多月,工程师们只能每天睡几个小时,最终才顺利按期完成安装。
2011年8月8日,工厂动工一年半之后,华星首条8.5代线项目终于正式投产。但是直到10月份,良品率一直提不上去,当时生产线不断找原因,一会儿说漏气,一会儿说材料不行,后来发现主要还是技术原因,工艺没调准,参数不行。
因为当时华星整个团队分别来自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组织协调比较难,但是因为团队氛围很好,并没有人相互抱怨,而是一起解决问题。当年12月,良率瓶颈终于突破到可以上量的水平,到2012年2月,良率已经达到90%以上。
在不断提高良率的同时,2011年10月31日,华星8.5代线的首批量产产品也终于出货, TCL彩电业务成为第一家客户。从2010年3月真正开工算起,经过19个月的努力之后,该项目终于进入了量产交付阶段。
但对于面板行业而言,建成投产,并不代表就能坐地挣钱,甚至可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和很多行业一样,面板行业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因为产线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面板价格往往会随着建厂投产的节奏而波动,各大面板厂商密集投产的时候,往往也是行业下行的时候。
2010年华星刚进入面板行业时,正值行业产能大扩张时期,每年都有五六个工厂在建或投产,产能一下就过剩了,整个行业因此都在亏损。2011年10月,华星正式量产之后,很多分析师都在担忧,华星到底能不能收回成本。
但是李东生坚信,这笔投资是值得的,不应该只着眼于短期损益,他简单计算了一下,当时整个面板行业的总需求是增长的,每年增长率在10%左右,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
实际上,行业周期变化很快,并没有让华星等那么久,仅仅过了三个月,华星的处境就大为改善了,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TCL华星更是成为了TCL的业绩增长引擎。
图/视觉中国
2012年10月10日,TCL发布九月份主要产品销量公告,华星当月液晶电视面板和模组合计销量达到165万片,占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份额约9.5%。据TCL透露,华星8.5代液晶面板提前三个月达到设计产能,综合良品率达到95.0%,并且由于9月份全球液晶面板价格上涨,华星当月经营性损益基本达到平衡。
等到2013年年初核算2012年业绩时,分析师们发现,华星不仅没有成为TCL的包袱,相反,却成为了TCL的现金牛,当年便实现了3.15亿元的盈利。2013年TCL财报显示,当年净利润28.9亿元,同比增长126.7%,华星满产满销成为最大的利润来源。
2014年,TCL实现销售收入975.56亿元,同比增长16.54%;净利润42.33亿元,同比增长46.73%,其中华星实现净利润24.34亿元,占比超过50%。此后一直到2017年,华星基本一直都是TCL的利润奶牛,为企业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很大帮助。
2018年,华星再一次遇到面板行业下行周期,但有了此前的经验,华星已经不再担忧,而是选择稳步前行,静待下一个景气周期的来临。
据TCL年报显示,从2018年第二季度开始,面板行业价格大幅下滑,毛利空间明显收窄,当年华星实现营收275亿元,同比下跌了9.64%。不过凭借着行业领先的运营效率和盈利优势,华星该年度仍然实现了23.2亿元净利,占TCL净利总额的一半以上。
国产屏幕突围战
除了成为TCL的“主心骨”以外,华星的入局,进一步改变了面板行业的格局。华星2011年投产初期,主要靠TCL彩电业务在消化产能,但是很快,华星的客户就已经拓展到海外,除了海信、长虹等国产厂商以外,还为三星、索尼等国际大厂供货。
截止到2012年9月,华星产品出货占全球市场份额为9.5%,已超越夏普成为全球第五大厂商,其中32吋产品出货为全球第一,同时在中国内地市场成为第二大液晶面板供应商,极大增强了国产厂商在面板行业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但是在当时,国内面板自给率依旧偏低,尽管华星8.5代线的投产带动国内面板自给率提升至31%,但整个面板行业依旧高度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随着销量的扩大,华星的产能很快就跟不上了,2013年1到6月,华星满产满销,液晶玻璃基板产量达64.72万片,基本已经达到产能极限。
当时面板行业正处于行业上行周期,华星赚钱能力初显,不过距离收回投资尚有较远距离。但是着眼于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产业布局,华星不是坐等回本,而是立足于企业和国家对整个面板行业的长期规划,继续开启了下一轮的产能扩建。
此后的扩建计划就像坐上了火箭,数百亿规模的投入砸了下去。
2013年11月,TCL华星宣布将投资244亿元建设第二条8.5代线(t2项目),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技术升级,进一步抢占国际高端市场。
2014年9月,TCL华星再投160亿元建设6代面板生产线(t3项目),项目预计2016年底实现量产。此前的两条8.5代线,主要是生产大尺寸的电视液晶屏,而这条6代线,则主要聚焦于小尺寸的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和车载显示屏。
以往我国手机行业,长期只能依靠进口屏幕,但是随着华星、京东方的国产小尺寸面板生产线不断投产,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机开始采用国产屏。
2015年4月,华星第二条8.5代线实现量产,凭借着26万片的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盈利水平最高的8.5代线,华星成为全球最高端的显示屏供应商之一。
与此同时,TCL也成为了国内唯一具备“液晶面板—背光模组—整机制造”产业一体化的企业,结束了以往被国际面板巨头“卡脖子”的历史,同时凭借上下游产业协同,进一步增强了抵御面板行业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
2016年11月30日,华星第11代生产线(t6项目)正式开工,该产线是当时全球最高世代,也是投资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线,投资高达400多亿元,计划于2019年初投产。11代线和8.5代线相比,生产的面板尺寸面积更大,主要是65英寸以上的超大液晶面板。
华星当时立项11代线的初衷,就是为了进一步补足中国在65英寸等超大尺寸液晶面板上的短板。此前华星投产的两条8.5代线,主要产品为22 -55英寸电视显示屏,国内65英寸以上液晶面板依旧高度依赖进口。
2017年11月29日,华星第11代线项目提前一个月完成主体厂房封顶。2018年11月,华星的11代线正式投产,并获得了众多海内外客户认可,据2019年TCL方面透露,华星当时给索尼65吋电视产品独家供货。
此外,2018年11月,华星还开始继续押注第二条11代线(t7项目),投资426.8亿元,计划2020年底投产,2021年量产,预计投产后华星光电在大尺寸产品上的行业市占率将提升至全球前三,产能面积占有率达到14%,仅次于LGD和BOE。
如今随着国内面板双巨头的格局逐步稳固,中国大陆厂商在全球面板行业的市占率已于2022年突破70%,并一步步从LCD面板向OLED面板突破,从大尺寸电视面板向中小尺寸、超大尺寸面板突破。
十年磨一屏
可以说,TCL华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十年磨一屏”。
但这种投入的回报,也是振奋人心的。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在疫情“宅经济”的刺激下,面板行业终于摆脱了长达两年的低迷期,进入长达一年的上行周期,半导体显示企业纷纷迎来高光时刻。
据TCL科技财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635.4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净利润149.6亿元,同比增长195.3%。作为贡献收入和净利润最多的业务板块,半导体显示业务2021年实现收入881亿元,同比增长88.4%,为TCL贡献了超过50%的收入,净利润106.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39.6%。
在这一年,搭载了华星屏幕的小米10、小米10至尊纪念版上市,其中小米10至尊纪念版屏幕由华星独家供货,成为高端国产手机屏的代表。与此同时,华星表示未来还将陆续布局中型尺寸显示,进军笔电、平板、车载显示、折叠屏等产品线,发力高端显示领域,从大尺寸显示龙头向全尺寸领先升级。
2021年7月开始,面板行业价格松动,开始逐步下跌,Wind数据显示,55吋液晶面板价格2021年6月、7月时最高价为228美元,到12月已跌至121美元,半年大跌约100美元。截止到2022年4月,多个尺寸面板价格基本已经降至2020年5月末的水平,行业又进入了新的一轮下行周期。
但是已经多次穿越行业周期的TCL华星,显然已经处变不惊,而是着眼于行业的长期增长,不断提高技术、效率优势主动适应周期。
十年磨一屏为其练就了强大的心脏。
从行业现状来看,虽然手机、电视等行业都已饱和,但是全球显示产品的需求每年仍有5%到8%的增长,尤其是MNT、车载、商显新应用增长较快。而TCL华星目前正在积极布局下一代Mini LED、Micro LED、柔性OLED、印刷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发力高端显示应用领域。
李东生表示,今年TCL华星将按照既定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技术开发、拓展海外业务。“华星在印度建设的模组工厂,受疫情影响推迟一年多,现在已建成投产,我相信这对华星在印度的业务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国产面板厂商来说,这从来不是一个短周期的行业,而是一个大投资、强周期、慢回报的行业,从2009年开始立项第一条产线至今,TCL华星已经在这个行业连续投入了超过2600亿元,布局了9条面板生产线、5大模组基地。
尽管存在短期的周期性,但是在面板行业的整体增长下,最终能够留下的,无疑是那些具有强大技术和产能,能够不断穿越面板行业波动周期的品牌。
今年夏天,以TCL华星原型故事为范本创作的短片《视界》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套,“十年磨一屏”的真实经历背后,一个大国品牌养成故事也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或许就如其在短片中所言,“在咫尺间看见浩瀚……在当下洞察到未来”,这是一个始终波澜壮阔的行业,身处其中的人们早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中国显示行业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