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深度解读: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的估值方法

深度解读: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的估值方法

2023-10-31
作者:势能资本  
来源:36氪
关键词: 商业火箭 商业航天

  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驱动下,硬科技时代加速到来并迅速成为投资领域的主流,面对诸多科技细分赛道的企业,如何准确地估值定价,是投资人和企业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

  科技领域投资普遍面向前沿技术,具有天然的创新性和引领性,且细分领域众多,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着其独特的技术演进路线和行业发展规律,因此科技领域投资有着很高的学习和认知门槛。

  商业火箭作为硬科技领域的代表性行业,近年来吸引着众多投资人的关注。火箭产品作为从地球通向太空的运载工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科技的最高水平,行业属性天然地震撼人心,充满了成就感和荣誉感。但与此同时,由于行业内存在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因此领域内又衍生出多维度的观点和认知。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成就感和荣誉感的独特行业,作为专业的投资人,更应该洞察行业规律,回归行业本质,建立科学的投资逻辑和估值体系,准确把握行业内投资机会。

  图片来源:云上天境

  一、中国商业火箭行业背景

  运载火箭作为一种高复杂性、高可靠性、高精密性的系统集成产品,凝聚了人类在工艺生产和工业集成方面的最高智慧,火箭产品背后是一套完整、复杂的工业配套系统,涉及到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材料学等多个基础学科。以我国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例,火箭零部件多达10多万个,不仅单个零部件需要满足严苛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不同部组件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和匹配要求,研制难度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火箭研制过程中极高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工业配套体系的极高要求,在运载火箭行业开始发展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以国家为主体来主导,且只有美、中、俄等少数国家具备研制实力。中国的运载火箭从20世纪60年代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开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由国家主导,基于国家战略需要,满足国家重要任务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运载火箭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逐步开展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上下游产业配套也逐渐成熟和市场化。

  2015年,我国商业火箭行业进入发展元年,国内的主要商业火箭公司陆续成立,推动运载火箭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商业火箭行业之所以从2015年前后开始兴起,除了创业热潮的时代背景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逻辑:

  1、低轨卫星逐渐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传统卫星市场以高轨卫星为主,卫星单体质量大、造价高、功能特性强,主要为广播通信卫星和特种卫星,这一类卫星发射对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商业火箭企业想要直接切入这个市场难度很大。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行业演进,质量小、造价低、数量多、集成度高的低轨卫星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低轨卫星星座组网需求对运载火箭既有需求方面的牵引,也有成本方面的约束,这为商业火箭公司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市场基础。

  2、中国建立了自主完善的航天工业体系

  中国航天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建立了独立自主和成熟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成为世界航天强国之一。一方面中国构建了系统性的火箭研发能力和与之相匹配的配套研制能力,另一方面中国成熟完备的市场化工业体系为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提供了坚实基础。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商业火箭行业发展条件的国家。

  3、美国SpaceX的快速崛起引发了示范效应

  SpaceX是美国航天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快速崛起的代表性企业,在21世纪初,NASA通过推出COTS(Commercial Orbit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s)等措施,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发展以降低行业成本及门槛,在此背景下SpaceX不仅构建了完备的火箭研制体系,且坚定可回收火箭的研制路线,并最终于2015年成功实现全球首次火箭回收。SpaceX崛起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商业火箭的发展。

  全球卫星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中国自主完善的航天产业体系,以及美国SpaceX的成功示范效应,一起推动了中国商业火箭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美国SpaceX公司的发展历程

  美国SpaceX公司成立于2002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商业航天企业。SpaceX的成长史也可以说是商业航天波澜壮阔的发展史,SpaceX通过可回收火箭具备了低成本进入太空的能力,这既深刻改变了美国航天领域的行业格局,也对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中国商业火箭企业而言,成为并超越SpaceX是共同的目标。完整分析SpaceX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构建科学的分析框架,剖析SpaceX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产业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去审视商业火箭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阶段一,2002年-2012年,能力建设(产品研制)阶段

  2012年10月8日,猎鹰九号运载货运龙飞船成功完成了NASA的空间站CRS-1货运任务(Commercial Resupply Services),这是SpaceX完成的首次真正意义的商业发射任务。SpaceX用了10年时间实现了产品研制上的从0到1,在此期间SpaceX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

  ①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发动机试车台、发动机制造工厂、火箭总装工厂等关键基础设施,为猎鹰九号的批量化生产交付以及新型号研发提供了能力基础。

  ②发动机研制。成功自主研制了默林发动机,通过长时间的地面试车和多次的飞行验证(通过猎鹰一号),大幅提高了默林发动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猎鹰九号的研制及可回收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动力基础。

  ③猎鹰九号火箭。成功自主研制了猎鹰九号火箭,使SpaceX具备了商业化运营能力,为可回收技术的验证提供了型号基础和资源保障。

  阶段二,2013年-2015年,商业运营(批量交付)阶段

  SpaceX从2013年开始进入运载火箭的商业运营阶段,同时不断测试VTVL火箭回收技术。2015年12月22日,猎鹰九号在完成既定卫星运载任务的同时,首次实现了火箭一级的成功回收,成为全球火箭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可回收技术的突破使SpaceX成为全球最为领先的运载火箭公司,凭借可回收技术所实现的成本优势,SpaceX几乎垄断了国外主要市场的卫星发射需求,深刻改变了世界范围内航天领域的竞争格局。在此阶段,SpaceX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

  ①商业运营。通过执行空间站CRS货运任务及提供卫星发射服务,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②垂直回收。实现了VTVL火箭回收技术的突破,成功研制了世界第一型可回收火箭。

  ③发动机研制。启动了猛禽发动机(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发动机)的研制,为SpaceX更为宏大的目标愿景奠定了基础。

  阶段三,2016年至今,产业扩张(场景拓展)阶段

  2016年之后,SpaceX凭借可回收火箭所实现的低成本进入太空的能力,进入了产业扩展和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以来,SpaceX的估值上升了数十倍,达到了目前的1,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硬科技企业。在这一时期,SpaceX的重要业务进展包括:

  ①市场份额。通过可回收技术所实现的低成本运载能力,持续强化在卫星发射领域的竞争优势,几乎实现了在美国及国际发射市场的垄断地位;

  ②载人航天。通过不断积累飞行数据并反复验证猎鹰火箭的可靠性,开始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品牌声誉以及盈利能力;

  ③发动机研制。基于猛禽液氧甲烷发动机,开始了超大型火箭Starship的研制,进一步提升卫星组网能力,并面向探月、探火、洲际运输等市场;

  ④星链系统。开始低轨卫星系统Starlink星链的组网,基于低成本火箭快速组网并逐渐进入了商业运营阶段,深刻影响了国际通信市场的发展路径。

  三、SpaceX背后的行业规律

  回顾SpaceX成立二十余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SpaceX是极具战略定力的,一直遵循“第一性原理”的理念,从未追求“捷径”。2002年成立当年即决定自主研制默林发动机,用了10年的时间基于默林发动机研制出具备商业化运营能力的猎鹰九号火箭;猎鹰九号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后,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实现了可回收技术的突破;基于可回收火箭的强大成本优势,不断强化运载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渐扩张至载人航天、星链系统、登月登火、洲际运输等领域,进而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航天科技企业。

  从SpaceX的发展历程,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1、火箭行业的长周期性(长达10年的研制周期)

  SpaceX成立当年就在发动机大神Mueller的带领下开始了默林发动机的研制,建造了一些列的基础设施,且后续得到了NASA的多项技术支持,可以说SpaceX的起点、资源保障、研制效率都不低,但SpaceX仍耗费了10年实现才实现了猎鹰九号的首次商业飞行,深刻反映了运载火箭研制的长周期性。

  2、型号定位的重要性(2012年的估值跳跃)

  2012年SpaceX通过猎鹰九号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后,公司估值大幅提升至45亿美元,深刻反映了型号定位对火箭公司的重要性。其实在2012年各方对可回收路线的可行性仍存在大量疑虑和争议,2012年SpaceX估值大幅提升的背后逻辑,是猎鹰九号初代产品作为一型中型火箭,已经具备执行NASA空间货运任务和大部分低轨卫星发射任务的能力。

  3、技术突破的重要性(2015年的估值跳跃)

  2015年SpaceX成功实现可回收技术突破后,公司估值大幅增长至120亿美元,深刻反映了技术突破对火箭公司的重要性。可回收技术作为火箭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一旦突破可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服务成本,进而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提高市场份额,更为重要的是,低成本火箭发射价格大幅降低了卫星发射和卫星应用门槛,进一步推动下游行业的发展。

  4、商业模式的重要性(2019年的估值跳跃)

  2019年SpaceX开始自主组建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Starlink,公司估值大幅提升至350亿美元,深刻反映了商业模式对火箭公司的重要性。Starlink作为全球最具进取性的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完成后将彻底改变世界通信卫星市场,意味着SpaceX不仅是运载火箭服务商,同时也是通信服务运营商,面对的潜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9年之后,随着SpaceX的业务类型逐渐丰富,包括传统卫星发射服务、Starlink服务、载人航天、空间站货运以及探月任务等,SpaceX的估值驱动因素也更加多元化。

  四、商业火箭公司的估值逻辑

  要准确把握科技行业的估值逻辑,必须基于行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建立一套科学的认知体系,这样才能把握住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洞察行业的发展规律,精准识别行业的投资机会。

  1、商业航天的本质是供给驱动

  任何行业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满足特定需求,商业航天亦是如此。商业火箭行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解决火箭供给不足、价格太贵两大问题。中国商业火箭行业出现的背景,是面对低轨卫星星座的组网需求,传统火箭力量难以满足。评价火箭企业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有效解决行业问题,是否具备低成本批量交付的能力。

  ①是否解决了火箭供给不足的问题。供给是“发射次数×单发运力×可靠性”的概念,要真正推动解决供给问题,首先火箭型号要具备一定的运力基础,其次火箭型号要具备高可靠性,最后火箭型号具备批量化交付的能力。

  ②是否解决了火箭价格太贵的问题。价格是“单发价格÷单发运力”的概念,也就是每公斤的单价。降低火箭单价的途径是十分明确的:降低发动机的制造成本,通过新材料应用等方式降低箭体结构成本,通过新型推进剂的应用降低燃料成本,以及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实现。

  只有同时解决了供给不足和价格太贵两大问题的火箭企业,才能够真正引领中国商业火箭行业的发展。

  2、火箭公司的底色是制造业

  理解火箭公司的底色是制造业,对于把握火箭行业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在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总体设计和工程制造是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但是所有总体设计方案都需要工程制造来实现,而优秀的总体设计方案也一定是基于可行的工程制造工艺。火箭公司在型号研制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解决工艺问题和可靠性问题。火箭公司的底色是制造业,具体又包括两层含义:

  ①制造业意味着火箭行业没有捷径。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关键部件的生产与验证、全箭的可靠性测试和状态稳定,都需要较长的周期,过程中涉及的工艺创新和技术积累,更是需要时间来完成。SpaceX花费10年时间才完成猎鹰九号的研制,从产品研制跨入到商业运营阶段,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解决生产和工艺问题。制造业从来没有捷径。

  ②制造业意味着价值创造在于制造,而非集成。商业火箭公司解决的不是行业内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解决行业内从有到优的问题,意味着火箭产品的研制过程必须伴随着足够的工艺创新,如新型推进剂的应用、新型发动机的研制、新型箭体材料的应用、新型焊接技术的应用等,当然也包括可回收火箭技术的突破等,脱离这些底层技术创新的支撑,是难以在制造环节创造价值的。

  说起集成,不得不提到“火箭研制周期较短”的认知误区。事实上,如果火箭企业定位于集成,选择不自主研制动力系统,是具备条件在较短时间内(2-3年)研制出一型运载火箭的;但如果火箭企业定位于制造,选择自主研制动力系统,则一定会受到火箭长研制周期的规律约束。

  通过对中、美两国主要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难看出火箭研制周期的规律:

  ①火箭越大,研制周期越长。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国有体系还是市场机制,大型液体火箭的研制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运载火箭的长周期研制背后,是制造业的行业底色(工艺的摸索需要时间),以及高可靠性的研制约束(动力系统达到稳定状态需要时间)。

  ②发展航天,动力先行。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产业几十年发展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美国航天企业在火箭研制过程中所普遍遵循的行业规律。发动机的研制节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航天发动机有着独特的可靠性要求和研制流程,发动机从初始形态到实现稳定状态,需要长时间的测试、优化和迭代,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一步到位。

  ③重视技术继承性。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比较关注型号之间的技术继承性,一型发动机一般会用于多型火箭。这是因为航天发动机从开始研制到实现稳定状态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火箭企业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这也进一步反映出公司技术路线稳定性和继承性对火箭企业的重要性。

  3、火箭产品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由于卫星发射服务的高货值特点,稳定可靠是火箭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脱离可靠性讨论火箭性能是没有意义的。这意味着我们在审视商业火箭企业时,不仅要关注其在研制阶段所取得的里程碑,更需要关注里程碑背后的企业能力,科学评估企业的可持续性竞争力。

  ①构型设计是影响火箭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面对不同型号的火箭需要有基本判断。基于火箭的工程原理,火箭一定是越简单越可靠:从基础构型来看,助推越少越可靠,最好光杆构型;从级数构成来看,级数越少越可靠,最好是二级构型;从动力系统来看,发动机种类越少越可靠,最好全箭只有一型发动机;从发动机选型来看,发动机越成熟越可靠,最好是经过充分试车验证和飞行验证的发动机型号;

  ②如果火箭企业选择外部采购发动机的经营路线,即集成研制的模式,则需要关注发动机型号的成熟度、发动机供给的稳定性以及发动机质量检测技术的完备性;

  ③如果火箭企业选择自主研制发动机的经营路线,即自主研制的模式,则需要关注发动机的累计试车时间、发动机的累计生产记录,以及发动机的飞行验证情况。

  4、可回收技术是决定行业格局的关键因素

  SpaceX凭借可回收火箭的强大成本优势深刻改变了美国运载火箭的市场格局,中国商业火箭企业面临的是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预见的是,可回收技术将成为决定中国商业火箭行业格局的关键因素,必须谨慎评估。

  ①型号基础。面对可回收技术,只有中大型液体火箭才有机会。一方面,由于可回收过程会消耗燃料,损失一部分火箭运力,只有中大型液体火箭才具备可回收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中大型液体火箭可以在执行运载任务的同时,进行可回收技术验证,大幅降低回收验证的研发投入。

  ②实现周期。可回收技术的实现,关键依赖于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变调节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实现需要反复的工艺创新、地面试车验证和飞行验证,没有捷径可走。SpaceX从开始研制默林发动机到猎鹰九号首次成功回收一子级,用了13年的时间(2002-2015),因此我们对可回收技术的研制周期必须有合理预期,短时间创造奇迹是不符合行业规律的。

  五、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的估值体系

  中国商业火箭行业自2015年正式起步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行业脉络逐渐清晰,行业格局逐渐显现,目前中国商业火箭行业正处于从产品研制到商业运营的过渡阶段。

  1、不同发展阶段的估值方法

  ①产品研制阶段重视能力建设。商业火箭企业的目标是批量交付,而非技术展示,因此火箭企业在产品研制阶段应该以能力建设为导向,而不是成果展示为导向。能力建设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涵盖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火箭作为复杂系统工程行业,发动机的稳定工艺、试车调试、质量管理、批量交付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总装工厂的设备调试、工人培训、体系建立、上量拉产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发射基地的投产建设、管路调试、测发管理、合练提效也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如果不能在产品研制阶段重视这些能力建设,批量交付是无从谈起的。

  ②商业运营阶段重视批量交付。在商业运营阶段,商业火箭企业普遍在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具备了承接商业发射服务的基本能力。投资机构的关注点应该主要侧重在火箭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商业价值,火箭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可扩展性和技术可继承性,火箭产品是否具备量产化交付的基础条件等。而量产化交付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完全取决于公司在产品研制阶段是否具备了积累了足够的能力建设。

  火箭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估值方法也是有所差别的:

  在产品研制阶段,由于火箭飞行验证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火箭研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因此估值时可基于“以终为始,风险释放”的基本逻辑,先通过DCF法计算出火箭企业进入商业运营阶段后的理论估值,再基于研制进度和能力建设等因素乘以一定的风险折扣系数。

  在商业运营阶段,火箭企业一般可以根据火箭型号的市场定位,较为合理的预估未来发射计划和营收情况,因此普遍采用DCF法(Discounted Cash Flow)进行估值测算,同时也会参照PS(市销率)等指标,对比验证DCF法估值结果的合理性。

  2、产品研制阶段的火箭企业估值方法

  在产品研制阶段,由于火箭企业尚未走完从0到1,火箭产品能否研制成功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因此在对处于产品研制阶段的火箭公司估值时,需要合理地反映研制过程的不确定性。

  产品研制阶段的估值方法,应该回归火箭行业的基本商业逻辑,遵循运载火箭的研制规律,科学拆解里程碑节点,量化分析企业估值。

  ①选取估值基准。火箭研制的目的是商业化运营,因此需要先确定估值的基准:即假设火箭产品已完成研制并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能给公司带来怎样的盈利预期。以终为始,将完成产品研制后也就是商业运营阶段的企业估值,作为产品研制阶段的估值基准。

  ②选取折扣系数。火箭研制其实是风险释放的过程,通过企业取得的里程碑情况,可以合理推断企业的研制进度。通过拆解火箭研制的关键流程,结合企业所取得的里程碑,判断火箭的研制阶段,并基于研制阶段赋予合理的折扣系数,再乘以估值基准,可以得出企业的具体估值。

  这种估值方法的逻辑在于:如果火箭企业选取了一个较高的业务目标(如火箭的运载能力较强,自主研制的比例较高,自主研制发动机等),那么估值基准也会较高,但同时研制难度较大对应的风险释放过程也会更长;如果火箭企业选取了一个较容易实现的业务目标(如火箭的运载能力较小,自主研制的比例较低,不自研发动机等),那么估值基准也会较低,但同时研制难度较小对应的风险释放过程也会相对较短。

  在确定估值基准的情况下,折扣系数的计算依据就尤为重要,必须根据火箭的研制规律,选取合适的里程碑节点,再据此计算。

  在确定估值基准的情况下,基于关键指标构建折扣系数的计算模型,计算出可合理反映火箭研制风险释放过程的折扣系数,可对目标企业的估值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

  3、商业运营阶段的火箭企业估值方法

  商业运营阶段一般采用DCF法为火箭企业估值,DCF法又称现金流量折现法,是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并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计算公司的现值,从而确定公司估值的方法。DCF法有两个关键性指标:第一,预期企业未来存续期各年度的现金流量;第二,确定合理、公允的折现率。

  DCF法作为投资领域的经典估值方法,其模型和计算逻辑已经十分成熟,估值准确性主要依赖于经营预测的合理性。对于火箭企业,要特别关注企业火箭型号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火箭产品的研制很长,火箭公司型号战略一旦确定,中途调整的成本是极高的,因此在审视商业火箭企业时,必须充分评估其火箭型号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①面向市场。中国商业火箭公司面临的最大市场机遇,是国家低轨卫星星座的组网需求。低轨卫星星座具有卫星数量多、组网间隔短的特点,对火箭运力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从需求匹配关系来看,只有大中型液体火箭才具备入围国家组网任务的基本条件。

  ②发射成本。无论面对什么类型的卫星发射需求,发射成本都是重要的竞争力因素。运载火箭具有十分显著的规模效应,理论上火箭越大,单价越便宜;此外,火箭的研制方式也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多数火箭企业选择自研液体发动机,也是考虑了成本控制因素。

  ③可靠性。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科学的构型设计和稳定的动力系统,从火箭设计理论的角度,火箭方案设计(构型、级数、发动机种类等)越简单越可靠;从动力系统的角度,发动机越成熟越可靠,发动机验证越充分越可靠。

  ④可回收预期。可回收技术的实现可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是能够决定行业格局的关键因素,率先实现垂直回收技术的公司大概率也将成为中国的SpaceX,因此必须认真审视、科学评估。一方面,只有中大型液体火箭才具备可回收的技术条件和商业必要性,以及执行卫星发射任务同时进行可回收验证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可回收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变调节能力,意味着公司必须在发动机研制和试验方面具有深厚的时间积累。

  进入商业运营阶段的火箭企业,意味着企业不仅实现了产品研制的从0到1,更要实现能力建设的从0到1,发动机和火箭产品都得到了充分验证,总装工厂、发射工位、人员团队等都具备批量化生产的必要条件。

  4、商业火箭企业的上市预期

  在国内的资本市场环境下,IPO仍然是科技行业投资的重要退出渠道,因此投资决策时通常需要考虑企业上市预期的因素。商业火箭作为硬科技赛道的极致代表,和科创板的板块定位深度契合,且行业极具示范效应,因此商业火箭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是极具行业优势的。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科技行业从开始发展到出现上市公司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周期,中国商业火箭自2015年开始已经历8年多的发展,预计即将进入开花结果的阶段。

  从商业火箭企业估值的角度,影响估值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上市确定性和上市时间预期,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①产品竞争力。目前科创板上市审核的核心关注点是IPO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的背后则是火箭产品的竞争力,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则包括火箭的研制方式、火箭的运力空间以及火箭的交付能力等。

  ②科创成色。科创板明确优先支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火箭企业天然具有较强的科创属性,但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科创成色仍有强弱。火箭的研制方式、企业知识产权的积累、企业重大技术成果等,都是考察企业科创属性成色的重要依据。科创成色更强的企业,在上市审核过程中预计可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

  ③国家战略。考虑到科创板作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板块定位,因此可重点关注火箭企业在技术上是否实现了填补国内空白的重要意义,在产品上是否能满足国家重大组网任务的发射需求。

  对于产品竞争力强、科创成色足、产品能有效补足国家战略需要的商业火箭企业,其上市的确定性和时间预期显然也是更强的,企业估值也应该获得更高的溢价。

  六、结语

  敬畏航天规律,行稳方能致远。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准确评价,都依赖于对行业本质的深刻认知。当我们在谈论商业火箭公司的估值逻辑时,核心本质是要想清楚,中国商业火箭行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一:火箭企业是不是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运载火箭的运力和价格问题?(是不是能够显著提升行业运力、是不是能够显著降低火箭运载单价)

  问题二:基于国内外运载火箭研制周期的发展规律,火箭企业的发展阶段到底在什么位置?(研制一型火箭到底需要多长时间,企业的历史投入和研发积累是否足够)

  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企业是否具备投资价值,以及合理的估值水平是多少,其实就不难得出结论了。

  由于火箭行业的制造业底色,以及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都决定了这是一个无法急于求成的行业。敬畏行业规律,摆脱捷径诱惑,是最终成功的唯一可行路径。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