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摩星半导体为什么会失败?
2023-12-12
来源:EETOP
以下是目前关于半导体" target="_blank">摩星半导体事件的一些公开信息。
1、摩星半导体成立于2021年3月,注册资本为1.8亿元,实缴1.3亿元。
2、摩星的产品方向:智能感知交互(近场、远场语音识别处理,手势、姿态、情绪感知处理),AI图像处理,智能连接,以及新型显示驱动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
3、TCL 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前两年 TCL 的面板业务处于下行周期,直到今年才有回暖迹象。TCL 科技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半导体显示业务净利润亏损 34.49 亿元,比去年同期 22.73 亿元一步扩大。
4、上半年TCL科技共有8个在建工程项目,合计预算超1100亿元,包含3个液晶面板(t5\t4\t9线)在建工程项目,合计预算 778.21 亿元。而且多项在建工程进度缓慢,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加重资金链负担。
5、摩星半导体员工人数一百多人,今年7月,摩星半导体还进行了首次校招,约为24名,其中不乏名校生源,薪资水平相当可观。此前摩星半导体从韩国、台湾地区等地区以上百万人民币的年薪,聘请了很多工程师,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6、摩星半导体成立两年半来,还没有芯片流片成功,仅申请取得了3个软件著作权,“看不到产品”。
7、摩星半导体今年9月新增了厦门市星持盈睿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陈乃军两个股东,估计是当时进行了一轮外部融资,但没想到仅三个月后公司就倒闭了。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不幸的原因。不成功的公司可能也有其独特的原因,照一般人的理解,TCL这样的大公司,要钱有钱,自己能给自己上游下订单,也知道产品需求在哪里,为啥还失败了?
从目前的信息分析,大概有这么几个直接原因:
1、匆忙上马,盲目乐观
2021年,面板厂商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半导体零部件缺货,于是TCL开始投资芯片产业,希望以强化自身半导体供应链的方式解决该问题。
项目上马的时候,TCL高层非常乐观,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件事的难度和门槛,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就匆忙启动。
半导体周期逆转之后,留给公司的时间窗口就很紧张了。
2、所托非人,广种薄收
摩星半导体从韩国、台湾地区等地区以上百万人民币的年薪,聘请了很多工程师,按照人均50万成本的估算,我估计两年半摩星半导体在人员投入的成本差不多接近一个亿,差不多把实缴资本1.3亿已经花光了。
成果却寥寥无几,OPPO旗下的哲库搞了三年,至少还成功研发出了MariSilicon X影像NPU芯片、MariSilicon Y蓝牙音频SoC芯片,还有一款应用芯片在今年3月完成流片,而摩星半导体没有产品能到流片阶段,基本上算是研发失败了。
3、方向没有聚焦,蜻蜓点水
摩星的产品方向:智能感知交互(近场、远场语音识别处理,手势、姿态、情绪感知处理),AI图像处理,智能连接,以及新型显示驱动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
100个人的团队,做以上任何一个方向能做好都已经够吃力的了,居然还想四面出击,这个战略就很不专业了。
初创公司,尤其是跨界的,哪怕背后有金主爸爸,也一定要明白,首要目标是找到一个立足点,战略切入点一定是单点突破,而不能分散资源。如果我来做这家公司,那一定是集中一切资源去猛攻显示驱动芯片(DDIC),因为TCL的命脉就在华星光电的面板业务,能提供足够的订单和测试机会,以替换韩国/台湾DDIC为首要任务,除此之外根本不用考虑其他产品方向。
只要产品出来在TCL那里做到哪怕二供资格,性价比暂时做不过韩国台湾货也没关系,摩星也有资格活下去了,母公司也能看到希望继续输血帮助产品迭代,现在从零到一都迟迟看不到希望,足足浪费了两年半的时间。
4、周期影响,泥沙俱下
摩星所在的显示驱动芯片,也是一个受消费终端市场影响较大的领域。芯片本身就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摩星走向解散,某种程度确实跟当下外部市场环境有关。
我不是太理解的是,TCL、OPPO、吉利等试图跨界造芯的都是大公司,他们在启动芯片项目的时候,似乎对于半导体大周期的规律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敬畏之心。
自主研发除了吃技术以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吃钱、吃时间。从华为、苹果、三星的历史经验来看,都经历了好几个半导体周期的生死考验,才最终活了下来。以苹果这么强的公司,市值高达2.8万亿美元,单季度营收895亿美元,每年研发投入262亿美元的科技巨头,都还是搞不定5G基带芯片,华为海思更是花了十年才从ISP芯片上找到了立足点,三星更是在存储芯片上浴血奋战,逆周期投资几十年才熬死了大多数同行。
TCL和OPPO们的教训是,跨界造芯不是不可以,请准备充足的预算,给予足够的决心和耐心,至少应够跨越两个半导体周期,否则还是不要碰了。
如何判断半导体周期,我觉得有个简单的办法,也可以看看猪肉。所谓猪周期,就是体现为猪价周期波动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我国猪肉的供给很容易出现明显的羊群效应,要么供给过剩,要么供给不足,从而导致猪价周期性波动。简单来说,猪肉贵的时候,大家都养猪,但养的人多了,猪肉价格就开始下降。大家一看养猪不赚钱,就开始少养。结果,供给少了,猪肉就又涨上来了。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一般来说,“猪周期”的循环轨迹是:
肉价高→养殖户增加母猪存栏量→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2006年以来,我国经历了4轮猪肉价格的周期波动,平均每个周期时长为46个月左右,接近4年,所以一般我们会认为猪周期大概4年一轮。中国很多行业的周期,其实都是猪周期。
在上一轮猪周期的2019年,猪价连续刷新历史新高,并维持高价至2021年上半年。这也正好是上一轮缺芯导致芯片价格新高的最高点。这也刺激了养猪企业的大规模扩张,以及TCL、OPPO等企业跨界投资(羊群效应)进入芯片行业,无论是猪还是芯片行业,因此进入严重的产能过剩。
同样的,行业周期要转入上行周期,必须做到产能去化,让生猪、仔猪和淘汰母猪的价格加速下跌,技术不太行的芯片公司也要倒闭更多,才能有利于全行业产能清出,如果在明年二季度完成产能出清,那么无论是猪企还是芯片企业都能完成触底,具备优秀现金流和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摩星们的倒闭,是半导体行业周期触底的必由之路,只能如此优胜劣汰,才能让行业重新进入上行通道。
每一次周期,既是危机,也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