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科技趋势盘点·如何在商业航天领域抢占先机?
2023-12-28
来源:新工科局
2023年,航天技术持续进步,商业航天加速发展,航天产业扩大开放,社会参与更加深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2024的全球航天带来了更多创新发展的可能。
2023·全球航天热闹非凡
1.航天应用探索步履不停
发射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12月10日,今年全球航天发射已经超过200次,这一数量已经打破了2022年全年186次的记录。各国的航天发射数量都有普遍的增长。美国2023年发射数量已经打破了苏联在1982年的一年108次发射的世界记录,其中民营航天贡献相当大。航天发射作业流程正走向标准化和工业化。SpaceX公司12月在西海岸发射台刷新了最快周转时间,两次发射仅用时6天13小时43分57秒。我国全年完成航天发射的次数逼近70次,成为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今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超40次,总次数突破500次。“可上九天揽月”已不再是梦想,大国重器正列阵飞天。
太空前沿探索进入“大年”。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简称欧空局)的木星探测器、印度和日本的月球探测器、携带小行星样本返回地球的美国航天器OSIRIS-Rex等都为太空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SpaceX公司的星舰验证了33台发动机并联工作和“热分离”技术的可行性,为全球超重型运载火箭研发探索道路。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探日卫星“夸父一号”等也陆续公布了数据或成果,民营企业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在2023年7月成功试飞,成为全球首款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中国空间站运营常态化。2023年,我国成功实施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两次载人飞行任务。5月30日,神舟十六号成功发射创造人类同时在太空人数的新纪录,实现了17人同时在轨,其中中国空间站6人,国际空间站11人。中国“天宫号”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安全高效,成果频现。8月18日,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截至8月,空间站已开展了60余个实验项目、上万次在轨实验,获得了近60TB原始实验数据,下行了300余个科学实验样品。
2.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
商业航天产业进入蓝海。航天不仅是火箭发射和空间站运营,还包括卫星制造、数据分析甚至服务业等商业化航天产业。目前全球卫星产业规模的年总收入接近3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服务业,随着通信等应用场景迎来巨大变革,商业卫星的需求激增。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发射的605个有效载荷卫星中有543颗为商业卫星,其中大部分为通信卫星,例如我国在9月“一箭四星”成功发射入轨的天启星座,其次则是民用遥感卫星。
商业旅游蓬勃发展。随着航天成本降低,太空商业旅游也逐步扩大了其规模。除了“公理二号”(Ax-2)龙载人飞船乘员组4人,维珍银河公司也终于实现了亚轨道太空旅行,2023年该公司发射了六组乘客(每组6人)到太空边缘,每组人员包含试飞员、付费客户、荣誉嘉宾和公司员工。未来商业航天将会吸引更多的高财富人群尝试,同时商业公司承担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也为部分国家航天局提供了训练和入轨的新选择。
融资链条逐渐完善。2023年的全球航天交易约有24%是A轮融资,在所有全球风险投资交易中占12%,这表明航天公司还将获得更多早期融资。2023年第二季度的投资中,全球91家航天产业链公司获得总计60亿美元投资,外界预计2023年的商业航天融资总额度将超过2022年。随着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收购OneWeb,目前接受投资最多的五个国家是美国、中国、新加坡、法国和印度。2023年底,北京星河动力迎来11亿元人民币的C及C+轮融资,助力“智神星一号”研发。
2024·更低成本抢占“天机”
降本增效将是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主要发展趋势。在“先来后到”的太空原则下,抢占、开拓并充分运用太空资源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趋势。降低运载火箭发射成本也成为各国追逐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商业航天能够带来更多机遇。SpaceX官宣2024年将发射144次,商业航天领域马太效应开始逐步出现,但无论是火箭发射还是卫星制造,都未曾出现一个事实上的垄断平台。在新的一年里,SpaceX的“星舰”能否发射成功,将是商业航天领域最关注的焦点。
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政策指引下蓬勃发展。在商业航天成本即将再度大降低的前夜,我国商业航天作为后发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更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积极鼓励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兴产业。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发布《关于征集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的公告》,一系列举措正鼓励商业航天借助科技力量推出更具竞争力的商品服务;上海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引领长三角区域空间信息一体化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产业集群链条将进一步完善。商业航天发展壮大有利于推进配套的制造业集群提质增效,推动行业发展和良性竞争,也将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未来,政府或将一部分公共订单转移给商业航天市场主体,激发和带动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新型消费领域提供更多航天惠民服务。有关市场主体必将加大对卫星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将卫星与日常生活的车联网、导航、育种等有机结合,为包括卫星制造和火箭研发在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带来更多社会融资。此外,社会对于航天文化的鼓励和宣扬,也将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投入其中。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商业航天领域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中国商业航天经过近十年发展,正渐入佳境,但也面临巨大挑战。只要中国政府、商业航天企业与投资者积极把握市场机遇,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和发展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将为人类探索宇宙、创造美好未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