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世界第一难掩我国IT制造畸形繁荣
2008-04-23
作者:计世网
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的“辉煌”成绩,是以低人力成本和高环境负荷为代价换来的畸形桂冠。“中国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意味着什么?这顶皇冠有多少含金量?4月6日,在西安召开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许勤表示,中国计算机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一”,这样的头衔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应该具有相当分量。在“计算机”这个打着“高科技”标签的行业里,以往中国能争得个“世界前列”,业界都会为之振奋不已。然而,这次中国荣登“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宝座,业界的反应却是异常的平静。
理所当然的第一
计世资讯分析师郭畅认为,中国计算机产量达到世界第一是理所当然的事。
事实上,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产品生产基地" title="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据统计,2007年中国全年生产微型计算机1.21亿台,几乎接近全球计算机产量的一半。
中国能有如此巨大的计算机产能,是因为有相对的优惠政策和廉价的高素质人才,引得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纷纷将计算机制造迁移至中国。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计算机普及程度已相当高,计算机销量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萎靡之势。在欧洲,计算机的销量每年仅有8%~10%的增长;美国近年来计算机销量基本持平,甚至有下滑趋势;日本则出现了负增长。
而在中国,计算机的销量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2006年中国市场计算机销量为1600万台;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700万台。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大城市的计算机普及量已经非常高,也出现了市场饱和的趋势,然而,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中国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依然是块肥沃的土壤。
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农村市场的电脑容量将达到500~600万台,无论是增速还是容量,均为历年之最。有关专家预测,随着通信技术在广大农村的推广,再加上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农村PC市场将被引爆。
另外,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000多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而如此庞大的中小企业群落,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有着需求和成本的双重拉动,必然使全球PC业的产能向中国迁移。
“这没什么好高兴的。”一位计算机行业资深人士称,巨大市场空间和产能并不会让中国的计算机生产企业感到自豪。
含金量不高的皇冠
“厂商态度漠然是可以理解的。”郭畅认为,这顶“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的皇冠并没有多少含金量。
虽然,1.21亿台的产量,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产品生产基地,但中国仅是生产基地而已,尚未成为计算机研发基地和设计基地。
中国制造计算机已有20多年历史,但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在计算机研发和设计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使得中国计算机行业不得不面对“大而不强”的尴尬。
据计世资讯统计,2007年,无论是在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电脑领域,联想均以30%多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戴尔、惠普等非本土企业。即使在台式电脑" title="台式电脑">台式电脑市场,同方、方正等本土企业的优势也并不明显。
郭畅指出,无论是自有品牌,还是代工企业,其所生产的计算机的关键部件" title="关键部件">关键部件大多依赖进口,中国企业只是扮演着“组装工人”的角色。
“模具是台湾的,关键部件是美国的,设计是日本的,中国企业只能做加工和组装。”一位中国计算机生产企业内部人士抱怨,高额的利润都让国际上游企业赚去了,还能给中国企业留下什么?只能是同质化和低利润带来的渠道肉搏和恶性的价格竞争。
计算机产能相对巨大的中国,不仅在产业链上处于底层,而且在产品结构上也处于不平衡的态势。
如今,由于移动商务需求等因素的拉动,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受到普遍的欢迎,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笔记本电脑取代台式电脑成为PC业的“主角”已是大势所趋。而且,相对于仅有5%微利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有着丰厚的利润空间,全球计算机企业都在推动PC业由台式电脑向笔记本电脑转型。
然而,有着高附加值的笔记本电脑的主要生产基地却不在中国内陆。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统计,2007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1.07亿部,其中9019万部由中国台湾省生产商制造,占84.3%。另据IDC预测,2008年全球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中将有9成以上来自中国台湾省的ODM厂商。
“市场和产能越大,只能说明受剥削的程度越高。”这位中国的计算机生产企业内部人士慨叹道。
光环下的隐忧
郭畅坦言,在中国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的光环下,暗藏着隐忧。
也就是说,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的“辉煌”成绩,是以低人力成本和高环境负荷为代价换来的畸形桂冠。
随着中国政府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以及相关部门加大对计算机绿色、环保、回收报废的责任要求,计算机生产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成本和政策压力越来越大。
资本是敏感的。估计在国际计算机生产企业管理层中,“转移到成本更低地区”的想法,已经成为重要议题。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企业的竞争,为了寻求低成本,中国本土企业也不得不面临制造外迁的选择。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由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为主,过渡到以高技术驱动为主的服务业,是中国社会所要面对的必然变革。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链制高点的控制。由此来说,对以低附加值获得“产量第一”的中国计算机行业来说,难以长久,也不能长久。
郭畅分析道,世界制造中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其转移也应该不会在2~3年内立即完成,但是在未来5年里,全球计算机制造格局是否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很难说,但是留给中国计算机行业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计世评论:“大”不等于“强”
客观地说,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说明中国在计算机制造方面具有一定水平,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差距使得诸如此类“世界第一”的头衔让人不免有些酸楚。
计算机产量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计算机应用" title="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大国。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计算机需求直线上升,产量的迅速扩大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即使在产量世界第一的形势下,广大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少中小企业计算机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疗、建筑等许多传统行业尚不能摆脱传统手工操作;数字鸿沟仍旧很大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 title="我国">我国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水平仍旧不高。
看来,中国未来成为计算机应用强国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