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加注半导体业意欲何为
2008-06-16
作者:李健
引子:最近,随着英飞凌" title="英飞凌">英飞凌(Infineon)CEO Wolfgang Ziebart 的辞职,让私募基金" title="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对其的觊觎彻底公开,故事的主角是KKR,当然或多或少牵扯进来了黑石。一石激起千层浪,英飞凌可能被收购的传闻对整个半导体的格局和未来走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同他前任雇主的管理者们一样,Wolfgang Ziebart希望用坚守捍卫德国人固有的高傲和尊严,只不过,顶着压力不被本国公司蛇吞象收编的人最终留了下来,而Ziebart先生却不得不在外国资本的强势面前离开自己的岗位。毕竟他不是杨致远,他不过是个职业经理人。
Ziebart先生的离职意味着平静了一年多的半导体格局在最近即将被打破,伴随着几家私募基金对英飞凌(Infineon)的收购意愿,半导体市场" title="半导体市场">半导体市场也许会再次迎来新的资本注入高潮,虽然金融资本从未放松过对这个领域的高度重视。我们暂且无法去评估这次金融资本介入之后的半导体市场将何去何从,但至少我们发现金融资本确实将为半导体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如果出现大半导体公司" title="半导体公司">半导体公司的全面整合。
抛还是不抛,英飞凌两难的抉择
憧憬,欣喜,忧虑然后是郁闷,也许这是英飞凌分拆后管理层最真实的心理变化。
这次传闻中私募基金应该是有备而来,一方面希望捕获英飞凌与现有资源整合,另一方面现在对英飞凌下手确实是个收购的好时机。面对收购要约,英飞凌则是陷入了抛与不抛的两难抉择。
我能想象得到英飞凌决策层现在面对要约的彷徨,英飞凌选择抛售其实并不奇怪,离开西门子之后似乎之前憧憬的独立半导体公司的广阔市场空间的美好蓝图也只是在2005-2006年小小幸福了一下,随着存储器市场的动荡以及脱离西门子之后一些供应链条的变故,让英飞凌的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奇梦达" title="奇梦达">奇梦达近期的巨额亏损带来的财务压力让英飞凌应付起来很吃力,虽然奇梦达(Qimonda)名义上已经拆分,但毕竟实际大部分股权控制者还是同一批人,存储器的财务压力已经耗费了英飞凌管理者太多的精力,这个包袱却又不是那么好轻易抛弃的。现实情况是英飞凌个体目前发展势头尚算良好,业务规模有相当不错的增长,还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盈利,因此在英飞凌个体还能做到盈利之时出手不失为一个长痛不如短痛的抉择。当然,就这么决定将英飞凌控制权交出也不容易,毕竟在西门子和公司内部反对之声还是不绝于耳,比如以Ziebart先生为代表,德国人的民族特点决定了英飞凌不会轻易易手给外人,特别是面对一个运营了这么多年的庞大半导体公司,要让西门子和英飞凌高层割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英飞凌手上还有多项业内领先的领域,最近还希望在低成本手机领域大展拳脚,种种迹象表明想要英飞凌管理层一直在努力地希望将英飞凌重塑昔日辉煌。
从目前的结果看,要约的条件可能比较可观,造成英飞凌大股东们的主要意愿还是倾向于抛售,毕竟面对一个可能受奇梦达所累的持续亏损的局面确实没有必要坚持下去,否则Ziebart先生也不会辞职。据估计,目前双方的讨论在究竟以何种形式进行最后的交易上,以及交易涉及的范围应该不难达成一个共识。首先,估计结果会与NXP的交易类似,由西门子保留一定量英飞凌股份(毕竟某些半导体产品涉及国家利益,需要保留一定的权力),然后大量的控股权以现金的方式进行转让,这部分应该不是双方分歧的重点。
双方分歧的核心可能集中在交易是否会涉及奇梦达以及可能的交易价格,从英飞凌的股东们来说希望能够将奇梦达一并抛出,毕竟如果只抛售了英飞凌,留下奇梦达可能结果更差,因为谁都不敢确定出手英飞凌的收入是否能将奇梦达改造为盈利。但是私募基金不会希望把奇梦达加进来,因为无论他们手中现有的资源还是存储器市场的行情,都暗示着奇梦达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特别的,对于最终的交易来说,加上奇梦达未必会提升总交易的金额,因为根据之前许多持续亏损的部门转手的规律,甚至零价转让都不是新鲜事。因此,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会进行比较多的讨论,而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因为这样一个分歧而变得很不确定。
骑虎难下,金融资本必须再介入
对于任何领域来说,没有统治力就无法获得合理的市场利润,只有占据市场前两位的企业才能确保自己的利润最满意。
金融资本并不是一直远离半导体市场,多年来一直以幕后支持的形式从中获取回报,而私募基金对半导体产业的出手则将这种联系彻底公开化。私募基金为何青睐半导体产业,我们大概可以窥探一些端倪。半导体市场作为一个技术门槛相对高的领域,随着近几年电子产品的普及,半导体产业在最近几年保持了持续两位数增长,并带来大量的现金积累及等价物资产的囤积,半导体公司的盈利能力获得了金融界的一致认可,因此当许多产业出现波动,金融资本缺乏一定的融资增值渠道之时,半导体市场逐渐浮出了水面。特别是大半导体公司的业务发展还是很值得投资的,即使是在今年行业增长仅4%左右之时,2008年1季度的20大半导体公司平均增长率还是超过了两位数。(背景提示:2006年8月,美国私募基金KKR以83亿欧元总价值收购了NXP半导体80.1%的股权,飞利浦保留19.9%股权。同年9月,美国私募基金黑石牵头几家公司以176亿美元完成对Freescale——原MOTOROLA半导体的全额收购)
私募基金的进入,将全新的资本运作模式赋予了半导体产业,无疑加大了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变化。私募基金同传统的金融资本对半导体的要求不同,他更强调中短期的收益率,最终目的就是是希望能将前期的投入转化为投资利润最终实现资本的增值。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彻底改变了传统半导体的运营模式,并且对传统的半导体公司是个巨大的转变。
然而,我们又必须清醒的看到,私募基金在半导体产业的前两次尝试结果并不理想,至少从表面上获得的回报是不足以称道的。毕竟,金融资本特别是私募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且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获取相对比较丰厚的利润,对于正常的资本投入来说,6%-8%是可以接受的回报率底线,但是2007年开始的行业发展迟滞造成了Freescale和NXP增长的放缓,特别是Freescale受MOTO手机所累,业务发展受到相当大打击,可以说至少这两年来的业绩并没有达到私募基金的基本要求,由此带来的资本压力也相当明显。如果真的按照5年一个轮回来评估交易的价值,我想至少这两个半导体收购的尝试从目前看不是很成功的,不如凯雷收购日月光来的稳定一点。而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三者的不同,日月光是独立封测的老大,而NXP和freescale的总体市场份额则在10名之外徘徊。
当然,半导体产业其实远没有那么不济,至少如果公司可以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不盈利部门和制造工厂等),在加强某些市场能力之后,还是能实现相对不错的业绩增长的。因此,对于追求回报率的金融资本来说就必然需要进行下一步整合,力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补救,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所以金融资本必然会继续出手。其实,金融资本一直没有放松对一些半导体公司的勾引,至少是频繁的传出与各个半导体公司接触的绯闻,只不过,半导体业内的一系列并购等变化掩盖了这些真正的重磅炸弹。其实早在NXP被KKR收购之时,KKR就曾经参与过对Freescale的竞购,只不过在黑石面前败下阵来,但KKR希望再收购一家半导体公司与NXP联手打造业内前三的半导体航母之心昭然若揭!
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黑石和凯雷,是美国几个比较著名的大规模私募基金,也恰恰是几个相对比较高调公开的私募基金,更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相似点是都介入了半导体产业,因此这次似乎也都和Infineon的收购或多或少沾上了点绯闻。绯闻中,KKR是男主角,黑石似乎是第三者,而凯雷则干脆像个伴郎。这次,以KKR和黑石为主的的私募基金要约收购英飞凌的控股权,表面上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能借由整合带动自己手上的半导体资源,进而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带来投资利润,深层次的原因就不是我们那么好臆断的了。其实之前就有人盛传在欧盟推动下的ST、Infineon和NXP将要合并成一家半导体航母级巨头,以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现在似乎私募基金要先下手为强了,不过谁又能说清楚私募基金动作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不是在默默执行欧盟这一传说中的意愿呢?毕竟,私募基金的背后是一张张看不透的资金链条和社会关系网,正如我们无法追踪所有募集资金来源一样无法看明白背后的主导者是谁。
大胆假设,交易成功之后的整合
试想一下,曾经的飞利浦半导体加上西门子半导体,那是多么大的一个新半导体巨头啊!
随着Ziebart先生的离职,应该说英飞凌距离交易成功迈出了一小步,仅仅是一小步而已,但已经足够引起业界的关注了。如果我们暂时选择先无视近期关于ST和NXP、Infineon合为一体组建欧洲半导体航母的传闻,那么我们不妨看一看交易成功之后对半导体格局的影响。算上奇梦达,英飞凌应该可以排位世界第5大半导体厂商,而这笔交易也将成为被收购的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即使不算奇梦达,目前英飞凌的规模也超过了NXP和Freescale,因此,从某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一交易意味着金融资本开始渗透更大规模的半导体厂商,也许能引发新的资本涌入潮。
过早谈连锁收购现在还不靠谱,不过一旦收购之后的整合则是KKR早就计划好的。KKR收购英飞凌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这一点似乎已经不需要更多的猜测,否则已经拥有了NXP的KKR根本没有理由去接手另一个规模相当的半导体公司,更何况是带着个拖油瓶的半导体公司。我们暂且假定是KKR收购了英飞凌(黑石收购了会做同样的事情),我的第一反应是前段时间NXP出售手机业务就显得很有针对性,一方面获得了一定规模的现金(据透露是15亿美元)用于未来的收购,另一方面又避免和英飞凌产生重叠,毕竟无论是NXP还是ST,在无线领域的技术与英飞凌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上个月在NXP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曾经介绍过半导体企业的发展战略,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段话就是,一个领域只有做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确保获得足够的利润回报,特别的,在一个领域1-2位可以保证其利润,而5位之后要保证合理利润率就比较困难了。现在看来,KKR收购英飞凌正是在坚定的按照这个思路去执行,通过合理整理提升部分产品线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大幅提升市场盈利能力。
比如在汽车电子领域,NXP的汽车娱乐相关产品领先,而英飞凌则擅长汽车传感器和动力控制系统,双方可以取长补短,组建全新的汽车电子部门,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车用电子平台方案,这对于未来的竞争是相当有利的,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汽车电子格局,将在面对Freescale和瑞萨的竞争时占据较大优势。再比如在RFID方面,双方本就是最为主要的两大厂商,整合之后可能形成对这个产业的统治性优势,更便于左右这个产业的发展。在MCU领域,双方的产品线同样存在互补性优势,NXP的32位技术比较领先,而英飞凌在中低端(8位-32位)市场有自己的优势,两者整合之后则可以形成全系列的优势产品,从而更有利于在竞争中取得比较好的位置。NXP将自己的无线业务出售,因为英飞凌本身在低成本手机上就已经有了完整的方案,特别是收购了LSI手机部门后,更是拥有了先进的基带处理器技术,如果NXP保留自己的手机业务,无疑将形成与英飞凌的业务冲突,不利于整合。在其他半导体领域,双方的业务也存在很多互补性,低功耗的英飞凌和高可靠性的NXP,声学出色的NXP和视频擅长的英飞凌,双方的互补领域不胜枚举,因此在多个方面双方技术的融合将非常值得期待,并且将很有机会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
其实,双方整合的最明显好处在于节约运营成本,特别是节约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本。管理成本的节约自不必说,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公司开始重设计轻制造的经营理念,将半导体工艺开发和生产转移到代工渠道,从而节省大量的半导体生产线的运营和更新技术成本。因此对于许多传统半导体巨头来说,如何确保自己的原有半导体工厂线正常满负荷运转本身就是件异常头痛的工作,充斥在CEO每天的工作流程中。一旦双方进行整合,就可以适当的根据需要进行生产线的调整,有条件的逐步关停一些满足淘汰条件的落后生产线,而保留部分先进生产能力,这样,满负荷生产线满足一个更为庞大的新公司的生产需求远比现在两个公司的压力要小得多,成本可以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又拥有足够的产能应对不时之需。
当然,至少在短期内(交易成功1年内),双方还将保持相对独立的运作,对整个半导体市场格局的冲击还不会明显显现。等到收购完全完成并且开始正常运作之后,收购之后的整合才有可能逐步的开始,并且是在不影响双方业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而我们更多可能看到的将是集中在3-5年之后面世的新产品将开始打上双方的烙印。
半导体:起伏背后的辛酸
哀莫大于心死,股价的异常变化不仅仅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半导体管理者缺少了原有应对金融资本涌入的底气。
出售,对于曾经半导体管理者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谢幕,但是随着近年来半导体市场行情的变化和金融资本的入侵,许多管理者发现,出售其实未尝不是一个解脱的万全之策。
如果愿意比较数据,我们会看到近两年来的半导体公司的股价走势与中国股市有着惊人的相似,当然两者相同大起大跌的前提条件是形成这种相似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半导体业的起伏是因为金融资本的大规模介入。两年之前,半导体公司的股票价格在NASDAQ泡沫之后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这得益于行业近10%的年均增长率。直到金融资本开始发现半导体是个不错的投资渠道,股市的宁静被一下子打破,继Freescale和NXP两大巨头先后被私募基金捕获之后,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股票迅速开始溢价,大多数具有相当实力的半导体公司开始希望为金融资本所青睐,进而高价脱手赚个盆满钵溢。一时间,诸多半导体公司先后依靠种种收购绯闻将自己的股价在瞬间大幅拉升,只是,玩半导体的毕竟还属于踏踏实实做事的,在算账方面怎是在金融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金融界精英的对手。在两大收购结束之后,金融资本似乎有开始了对半导体市场的原有冷淡态势,日常的投资还是细水长流,但大规模的收购则销声匿迹。
恰在此时,在全球经济下滑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大环境下,半导体市场需求被连续两年看淡,直接影响就是令半导体公司的股价在破除收购影响之后持续走低的境遇下雪上加霜,据统计,大部分公司2007年底的市值已经只有2006年的不足80%,比之最高点至少下跌30%以上。这并不是因为公司的业绩不理想,我们看到了太多公司在优异的业绩单背后的股价暴跌,比如某家蓝牙半导体厂商两年来业务和利润均保持着20%的年增长率,股价却只有2006年最高时的50%左右,一个能保持年增长率超过5%的行业却面临着整个产业的股价危机,这不得不说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这一场起起伏伏背后,是所有半导体业者的悲凉,记得2007年下半年,半导体圈内见面的问候语经常是“你们公司最近股价怎么样了”,然后就是各自垂头叹息。同样是这一场起起伏伏,让半导体公司积累多年的资本面临着被卷走的危险。“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情不是公司业绩不好而股价降低,而是努力在使公司良好运作,面临股价降低却无能为力!”修改了的泰戈尔的名言也许真切的反映出半导体管理层的辛酸和无奈!
2008年,是业内普遍预测的半导体发展低潮期,只是不知道这个低潮期的尽头,与之匹配的是哪一种股市行情的涨跌,而一旦到了最寒冷的临界点,也许正是吹响金融资本重新进军半导体业号角之时。股价下来了,公司的业绩却并不差,甚至还能保持将近10%的业务收入增长,这样的半导体公司比比皆是,而这正是金融资本看重的收购最佳目标。面对着有些动摇了管理者,以及相对合理的股价,金融资本出手的最佳时机渐渐出现。
其实,这一场起起伏伏并不难理解,因为这就是金融资本的力量,一个异常强大的力量。
如果我们可以再深入思考
潘多拉之所以要去打开盒子,是因为有人在操纵着他的灵魂,因为她一直都是某个思维的傀儡!
我们不要轻易低估金融资本与政治的亲密性,我们同样也不能低估两家同样庞大的行业领先者融合带来的影响。其实关于半导体整合的猜测早在2006年NXP和Freescale被收购之时就已经出现了,毕竟我们并不清楚几家私募基金背后的关系究竟如何,而私募基金投资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对于已经相对成熟的两家半导体公司,业务的增长并不特别出色,不然也不会被抛售,虽然还能保持一定的投资回报,但还达不到投资者的期望,只有整合才能带来金融资本所需要的高额投资回报率。只不过,似乎我们的猜测与现实南辕北辙,因为现在看来私募基金不仅没有让两者多亲多近,反而似乎疏远了二者的关系,那么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当初阻挠KKR收购Freescale的根本不是黑石的本意,或者应该说是某个政治利益集团在背后反对KKR将Freescale和NXP进行整合。
现在整合肯定会在KKR收购英飞凌成功之后发生,而且看起来不仅没有人阻挠,似乎还在推波助澜。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比如加上之前我们八卦的ST、NXP和Infineon的合并绯闻,那也许结果更加有乐趣!虽然从多个方面显示,KKR是三个私募基金中与传统欧美政府关系最为简单的一个,但我们也要明白传统的欧美政治体系是以美英基础为主的,那么如果主导三家半导体公司合并的是正在倡导欧洲大陆一体化的欧盟,这个关系就变得更加复杂(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黑石抢走了KKR的Freescale)。特别是随着KKR入主NXP之后,很难说KKR与欧盟之间不存在一些私下的沟通,特别是在倡导提升欧洲半导体公司的竞争力上,双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更为重要的是,KKR拿到英飞凌之后,必须还要等待某些领域欧盟法规的绿灯,对于深谙收购面临的问题的KKR来说,这些早已经成竹在胸,而其信心背后的支撑可能就是欧盟的默许。整个收购的故事中,作为与政府关系最深厚的黑石其实一直也想收购大的半导体公司与飞思卡尔进行整合,前段时间收购SigmaTel也是整合策略之一。不过,可能由于与欧盟的意愿有些出入,因此一直处于一种观望态势。别忘了,黑石的飞思卡尔很可能是两者合并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如果,这次KKR收购真的是在执行欧盟的一些构思,那么收购英飞凌的交易应该会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解决,而且价格不会成为一个障碍,甚至可能会以一个很特别的形式完成交易。因此,我们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看到一个欧洲半导体王国的诞生,从而形成一个集约型优势,与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对抗,实现欧盟半导体产业的宏伟蓝图。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未来三家的合并肯定不会是一个公司,而是继续保留三个公司的名称,但内部的职能部门将会进行深度的整合,从而形成各自的特定竞争优势。比如,NXP最近将手机部门出售给ST成立新的合资公司,这样新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10%左右,远远甩开身后5%左右的其他竞争者,接近了与前两位的差距,如果再并入英飞凌无线部门,几乎三者可以并驾齐驱了,这就是之前所说的行业领先利润保证论的现实情况吧。同样道理,如果有条件将三者进行整合,那么三个公司的业务将各自突出特点,将某些业务与其他公司通过合并的方式成立为分公司,然后按照一定的业务分工分别划归其中的一个公司管理,这样,虽然名义上还是三个大的半导体公司,但是实质上已经形成了在各自领域占据市场统治地位的领导者,从而保证大多数领域都能实现最大的竞争利润保证。
当然,这只是最终的一种设想,目前比较合理的是进行两者整合,从而避免所谓的市场垄断法规,比如NXP与ST手机合并,专注与中端手机市场,而英飞凌可能会主打高端和低端市场,同样道理适用于其他的领域,比如将NXP与英飞凌一些业务部门(汽车电子、mcu等)进行整合,而ST则可与专注某些特定应用市场,再如将ST的一些业务卖给NXP或者英飞凌,进行另一个领域的整合,等等,运作将更加灵活和隐蔽。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各具特色的三大半导体集团,每个集团不发展全业务,而是根据主次发展几个主要的在市场上占据前三位的业务,同时加上一些比较有专门市场定位的占据前十左右的业务,这样形成一个有机的欧洲半导体产业,从而更有效的面对半导体业的竞争,想想,这不正是欧盟倡导的经济一体化的具体阐述么?
可是,可是……
小鱼吃大鱼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害了虫牙的老虎怎么吃肉?
如果我们说的前面这些都还有合理性的话,当然不包括最后那些对更深层次的臆测,那么我们可以认为KKR收购英飞凌应该是个正在运作之中的交易,而非像之前那样的多个绯闻。同时,这也将是金融资本对半导体行业再次介入的开始,并且可能引发半导体市场的新一轮资本进入高潮。可是,可是,我还有些疑虑必须要说,要吃别人的KKR现在很有可能害了牙病。
记得今年最轰动的金融界变动要算次贷危急及其引发的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收购。一个价值5000亿美元,半年前还拥有每股150美元股价的公司最终的结果被摩根大通以2美元每股所收购,又一次上演了小鱼吃大鱼的结果。也许各位认为我这里提到这个有些跑题,可是如果各位清楚KKR正是上世纪70年代脱胎于贝尔斯登而创建的私募基金公司,你就必须对此有所思考。没错,贝尔斯登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受害最深,损失不可估量。作为有很深渊源的KKR若说没有任何影响恐怕难以服众,而且在次贷危急尚未完全消退之际,KKR究竟如何筹集收购英飞凌所需的资本,这本身就是个值得评估的问题。不光是KKR,包括黑石最近的日子也不好过,其市值从IPO之后已经缩水了近1/3以上,手上可动用的资本一定受到影响,因此这个时候私募基金杀入英飞凌的交易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如果说小一点收购还好操作一点,英飞凌2007年自身年收入接近60亿美元,加上奇梦达则接近100亿美元,这样一个大盘子如果按照原计划40%-50%的股权交易,应该是接近200亿美元的交易,而且,从交易本身来看,如果没有特别强大的后台支持,换股的方案并不现实,因为这将涉及飞利浦和西门子两大欧洲集团和两个国家的利益。不过,这么大的一个现金支出对于KKR来说虽然说不上巨大,但在现在这个敏感和资金相对有些紧张的时刻进行这么庞大的交易,没有点魄力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所以,如果说这个交易完全只是KKR为了整合现有半导体资源和英飞凌的业务的话,那么我很是佩服他们的资本运作魄力,毕竟现在的相对比较寒冷的金融环境下,现金资本有很多可以实现高额增值的用途,而收购半导体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说要是希望整合原有资源以盘活之前的投资,尽可能减少之前投资的损失的话,那么应该说KKR这次是铁了心下血本要在半导体领域干出点东西出来,不然不会一次不理想还要追加投资。但是,这两点似乎都不是一个顶级私募基金公司正常情况应该出现的举动,比如之前抛售NXP无线部门可以看做是分拆出售部门赚取利润的信号,这也是KKR可以收回投入的好办法。而现在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幕后推手在这次收购中的重要作用了,因为,只有有了强有力的后台支持,KKR才能将收购进行得义无反顾!
我推算,这次收购传闻如果成真,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双方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达成最终的交易,这个交易可能涉及部分西门子和飞利浦的股权,同时可能形成NXP与英飞凌互换股权从而实现KKR分别控股两家公司,但控股比例均在50%左右的局面,整个交易最终涉及的现金将控制在100亿美元以下。最新得到的消息是,最近表现不错的英飞凌股票在Ziebart辞职之后开始下跌,这同样反映出市场对这次交易的悲观态度。
也许,5年之后,我们会看到欧洲三大半导体公司之间水乳交融的新三国演义格局,而这个格局将深深刻上欧盟的烙印,至于统一的具体执行者,可能就是几家赚到足够利润的私募基金公司。
当然,上面的种种都是建立在我的一些并不成熟的猜测之中,从半导体现在的发展趋势来说,我认为现在私募基金收购半导体公司还是一个相对比较中庸的投资选择,毕竟半导体市场(特别是大半导体公司)比较稳定的收益是在时下金融复杂环境中难能可贵的,而且,现在半导体市场的残酷竞争也让收购成为众多公司可以接受的结果。因此,对已经拥有半导体公司的私募基金公司来说,收购英飞凌利大于弊,但是对于准备初入半导体的私募基金公司来说,还是应该三思而为之。
从上面的分析,我相信这次英飞凌被收购的消息绝不是之前收购绯闻的延续,而是新一轮金融资本涌入半导体领域浪潮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