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价值才是中国家电企业唯一出路
2008-06-18
作者:新浪科技
从营销模式上看,中国家电企业与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区别仍主要表现为产品和利润的模式。
包括中国家电业在内的产业价值链中,我们的制造业一直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枣核形”;而国外企业的增值比率中,营销占到30%,研发占到40%、采购占5%、制造只占10%、分销占5%、服务占10%,典型的“哑铃式”结构。这是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缺乏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title="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既然口口声声注重技术研发" title="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但随着竞争时间的延长,我们越来越发现很多企业的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这就导致先天性缺钙症越来越严重,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回头才发现要追赶、超越却是如此艰难。
家电企业盈利能力为何羸弱?首先是中国企业短期战略使然,急功近利特征明显;其次是中国企业目前的制度与机制使然,如虽处市场经济,但国有企业领导人和激励机制还处于计划时代,人事更迭频繁,大家都谨慎从事,不能真正放开手脚持续把企业做强做健康,换人换战略,对企业是巨大的伤害;此外,技术储备不足,消减成本的能力弱导致的盈利能力低下,企业过度的多元化以及由于产品不具备核心技术而引发的产品价格战等,都是导致国内家电企业盈利能力羸弱的因素之一。
当然盲目国际化,盲目参与并购,也是导致企业发展资源消耗过度、负担过重而竞争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从TCL、明基的跨国并购和长虹的曲线出口等案例,我们可以找到失败的原因。
专利作为一个企业技术储备与综合实力的象征,一种基于企业自身的DNA,专利储备的多少和技术的领先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动力与后劲,左右着一个企业品牌的真正价值。我们很多家电企业的研发经费实际上是有名无实,陷入了预算投入的空洞化恶性循环。而技术上的空洞主义和研发上的拿来主义最终导致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江河日下,陷入了缺技术、轻研发、重抄袭、全拿来的企业经营和成长的怪圈。零专利、零技术投入,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处处受制于人,遭遇市场和贸易壁垒" title="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必然的。
一个总是靠模仿生存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创新与价值才是中国家电未来的惟一出路。
在家电企业生存的市场竞争中,仅凭先见能力并不足以取胜,要想成为新竞争地的霸主,不仅要能够抓住机会,还要有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方法让机会变为现实。中国家电业要完成从技术到产业链,再到品牌的完结型优势,需要具备专注能力,专注的价值在于持续地改善、持续地增长,持续地满足需求,从而创建起企业生存的和谐境界。企业只有有了持续的专注,就有了独自掌握和占有资源的能力,也就有了领先于别人的基因。
应该说,家电制造业已从做OEM订单中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可以预见,在尝尽了苦头,走多了弯路,摘去笼罩在眼前的光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家电企业必将找到持续赢下去的秘笈——那就是合作、价值与共赢" title="共赢">共赢;只有合作,才能不断锻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价值,企业才能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充足的新鲜血液;只有着眼于未来,让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分子获得增长与满足,企业才能真正随机应变,健康地生存、发展下去。
很显然,强大的规模制造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给中国家电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利润,在资源日渐匮乏和各种成本持续上升的今天,中国家电制造业要赢得未来,摆脱代工" title="代工">代工的尴尬命运,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摆脱核心技术的“短腿走路”方式,真正舍得投资于专利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溢价能力。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用品牌价值和全球顾客满意度来还原中国家电制造业,从而完成由“世界工厂”向“价值磁场”的转变。